欧美苦心研究多年都没成的东西,被我们攻破了!
近日,江苏江阴一场发布会宣告的内容,颠覆大众传统能源认知——全球首款以碳-14同位素为基的核电池“烛龙一号”正式问世。它仅有指甲盖大小,却拥有“稳定供电1000年、能量密度超锂电池50倍”的强悍性能。
不仅让《山海经》“烛龙照明”的古传说落地成真,更彰显出我国在核能微型化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01.“烛龙一号”:从神话到现实的能源奇迹
碳-14放射性同位素这一曾让核电站头疼的东西,被中国科学家玩出了新花样。
据资料,具备长效续航能力的“烛龙一号”核电池,借助碳-14放射性衰变实现发电。这种特殊碳原子在衰变时会释放电子,且半衰期达5730年,因此,理论上可使电池供电时长超千年。
美国在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研究领域起步远早于我国,1959年便成功研发出首个核电池,1961年就将其应用于首颗人造卫星。而我国直至1971年才制造出首块核电池,2013年才在“嫦娥三号”月球车上实现正式搭载应用,整整晚了52年。
但现在不一样了!“烛龙一号”的落地,使我国实现了大跨越:其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比欧美传统核电池高23%;能量密度达到2200mWh/g,是美国锂硫电池的4.4倍、三元锂电池的10倍;还能在-100℃到200℃的超宽温度范围工作,远优于美的-55℃到70℃……
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核电池采用的钚-238,每克成本达8000美元,而“烛龙一号”从核废料中提纯碳-14,既能消耗核废料,更加环保,又使原料成本降至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此外,安全方面也不用担心,它采用多层碳化硅结构,放射性泄漏的风险比十亿分之一还低,比大自然本身的辐射还安全。
性能强、成本低、安全性高,还有巨大的战略价值,这样近乎完美的核电池,怪不得《自然》能源子刊都感叹:“中国把原子级的能源,塞进了小小的芯片里!”
02.颠覆生活:从航天到医疗的应用
凭借这些强大性能,“烛龙一号”的未来应用场景也十分广阔:
如在生物医疗领域中,于生物医疗范畴,传统心脏起搏器需每5-10年经开胸手术更换电池,而“烛龙一号”可达成终身免更换,每年或可节省数十亿医疗费用。同时,它能为脑机接口设备稳定供电,推动瘫痪患者以意念操控机械臂的时代加快来临。
当“烛龙一号”通过外源设备为健康加码时,面对国内3亿老年人口的庞大抗老市场需求,科学家们也在攻克另一项‘健康续航’难题,推动了“派络维pro”类抗老科技落地国内。它聚焦于人体“能量工厂”线粒体的优化,可为身体每个细胞安装“微型核电池”,让高压生活下的实现精力续航、体力增强、睡眠质量更优等。
据悉,“派络维pro”之所以能破解人体能量代谢的“抗老密码”,与Bioagen科研团队独创的Mitolive专利技术相关。他们整合AKG、尿石素A等成分,研发出“能量焕新系统”,让每个细胞都能持续高效“供能”。
自我国突破“派络维pro”原料量产,打破他们的垄断后,其原企为避免失去我国市场,主动降价通过亰东加入国内市场,凭借前沿科技背书,备受35-65岁中老年高净值群体青睐,“整个人容光焕发”“身体变好”“不再昏沉乏力”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反馈。
从给大型设备提供长久能量的“烛龙一号”,到帮人体细胞优化能量代谢的抗老科技成果,不同领域的技术正从各个层面,共同守护人类的健康与活力。
03.不止是能源,还是文明的延续
随着“烛龙二号”项目推进,一款硬币尺寸的实用核电池预计2025年底面世,届时智能手表、植入式芯片等电子产品有望告别频繁充电,开启“长效续航”新纪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发明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重大。正如研发团队所说:“我们不只是在做电池,更是在为文明保存火种。”
在甘肃辐射技术产业园的仓库里,装着核电池的地质传感器正在默默记录气候变化,这些数据或许会在一千年后被人类读取;即将飞向太空的深空探测器带着中文信息启程,它们的工作时间可能比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
“烛龙一号”的诞生,不仅是能源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对话——当未来的人们研究这个时代的科技时会发现,这颗“中国芯”依然在强劲地跳动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