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完感慨:审美一骑绝尘,但真不合适

0
分享至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一提起林徽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她的气质与美貌,是她在文学领域的才华。

但除了为人称道的才貌,林徽因更是中国建筑学的先驱,是我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

同时,她也是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落选的第一版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的设计工作,最早在1949年6月的政协会议上提出。

参与设计的主要力量来自两个团队。

一个由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人组成,另一个则汇聚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钟灵等艺术家。

清华营建系的老师们为国徽设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其中最为辛苦的,当属林徽因。

那时,她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长期与肺病抗争。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工作,以近乎忘我的状态参与方案的讨论与设计。

林徽因认为,新中国的国徽,不能是照搬苏联式样的“模板化”设计。

不仅要反映革命精神,还要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她看来,新中国的象征,一定不能缺失的就是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自信。

基于这样的想法,林徽因等人经过反复推敲与修改,终于完成了第一版方案:

以古代礼器玉瑗为主体,五星呼应国旗的基本意象,齿轮象征工业,嘉禾则代表农业。

整体构图仿若一面汉代铜镜,色彩方面则采用了金、红,典雅而庄重。

在这份设计中,林徽因倾注了她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

既体现了新政权的核心理念,又可见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

然而,尽管这份方案构思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最终却并未被采纳。

在1950年6月的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最终决定将天安门作为国徽设计的主体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

林徽因小组设计的方案,巧妙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而且简洁大方,典雅美观。

可关键就在于,作为国徽的图案,看起来似乎少了些庄严之感。

对此有网友感慨道:审美一骑绝尘,却不太合适。

而加入天安门的图案,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张仃等人力主推动的方案。

不过,他们所提交的设计稿也有不足之处。

正如林徽因指出的:“国徽”与“商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符号体系。

商标服务于商品宣传,可以追求“商业气”和视觉冲击。

而国徽代表的国家与政权,不能只是简单地画一个天安门、万里长城,或其他的“风景画”就草草了事。

国徽必须庄重肃穆且不失华美,还要具有民族特色,能够展示民族传统精神。



而且,国徽图案还需要适合雕塑、做证章钢印等,保证在印刷时不会走样。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的当晚,周总理亲自约见了梁思成。

希望他能够接受全国政协常委会的意见,然后组织营建系的老师们,对国徽方案进行调整。

周总理还明确提出,新的国徽设计中,必须融入天安门与稻穗这两个重要元素。

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人的身体状况都很糟糕,梁思成甚至一度缠绵病榻。

但两人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的设计工作中。



在他们的带领下,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夜以继日地讨论、绘图。

从构图到色彩反复推敲,先后完成了二三十版设计。

1950年6月17日,他们正式提交了最终方案。

最终版的设计以五星与天安门为主体,寓意党的领导和新中国诞生。

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至于红底描金的颜色,既有民族传统特色,又兼具了华丽与庄严。

6月20日,周总理主持了评审会议,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的这份方案。

而林徽因与梁思成这两位主要设计者,也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相继病倒了。

1950年9月20日,毛主席将此方案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参考资料

林徽因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中对民族形势的探索与追求.清华校友总会.2009-03-05

林徽因:那些洒在国徽里的光阴.澎湃.2021-04-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学聚焦 incentive-icons
国学聚焦
带您领略国学魅力
1872文章数 352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