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公元721年讲起,彼时的李隆基正值人生盛年,意气风发地执掌着大唐的繁华盛世。他所引领的时代就是开元盛世,在那个重农抑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屡见不鲜。然而,在他的这帖书作中却让隐藏着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话静静流淌。
《鹡鸰颂》
李隆基 / 行书
米芾有一帖书作,名为《鹡鸰颂》,此作正是临摹的唐玄宗的同名作品。所以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唐玄宗的《鹡鸰颂》书作,而此作也被证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唯一存世书法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清代的王文治点评到:“皇帝写的书法,字里行间都透着皇家的威严和气度,这种独特的风范可不是普通文官能模仿得来的。看看这首《鹡鸰颂》,至今还能让人感受到开元年间那英明盛世的景象呢。”
而网友更是直接评价到:“这才叫真书法,这才是‘大唐雄风’!”,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说看不懂好在哪里,这不就是普通的字吗。有细心的网友回复到“看不懂只因你未入书法之门。”
《鹡鸰颂》全文不过三百余字,却字字珠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力量。开篇便道出了兄弟分离的无奈与重聚的喜悦,继而以鹡鸰鸟的聚集为引,抒发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向往。文中多次引用《诗经》典故,如“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将鸟儿的群居习性与兄弟间的互助精神巧妙融合。
此帖纵24.5厘米,横184.9厘米,由四张纸拼接而成,共44行,331字。字体为行书,笔力遒劲,气势雄浑。整体布局疏密得当,行距宽绰,给人以一种疏朗、清逸的美感。
细观之下,他起笔多藏锋圆厚,线条圆润浑厚,逆锋入纸后缓缓向右行笔,写到中段时轻轻提笔,让笔画显得灵动活泼,既有虞世南书法的温润柔和之感,又透着褚遂良字体的刚劲挺拔之态。
在笔画转折之处,他巧妙融合方圆两种笔法,既体现了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严谨的法度规范,又融入了唐太宗书法的独特笔意。从结字来看,整体风格宽博端庄,中宫紧实而四周笔画舒展自然,每个字都随笔画走势赋形,虽然疏密对比强烈,却显得和谐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唐玄宗笔下这首《鹡鸰颂》,讲的是开元九年秋天的麟德殿外的庭院里,发生了一则奇妙的景观,那天有上只鹡鸰鸟不知从何而来,栖息在殿前的树上,且停留了整整十日。这些小鸟似乎毫无惧意,任凭人们靠近,依然自在地飞翔、鸣叫、栖息。这一幕,恰似兄弟间和睦相处、相互扶持的生动写照。
唐玄宗触景生情,深感这是上天赐予的祥瑞之兆,于是,在臣子魏光乘献上赞颂文章之后,玄宗亲自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鹡鸰颂》。当年他与几位兄弟长期分隔异地,帝王之家兄弟多以戍守边关为主,很难可以齐聚朝堂的,那是因为怕兄弟之间为争夺帝位而兄弟相残。
在开元八年,唐玄宗下定决心,将兄弟们召回京城,安排在自己身边任职。于是,朝会之余,宫掖之内,兄弟们得以重聚。他们一同吟咏《棠棣》之诗,畅叙天伦之乐,其情融融,其乐也陶陶。所以也让人感慨在帝王之家也能有这种兄弟情宜,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鹡鸰颂》
蔡京 / 跋文
《鹡鸰颂》
蔡卞 / 跋文
《鹡鸰颂》
王文治 / 跋文
《鹡鸰颂》的书法风格,既承袭了王羲之的飘逸灵动,又在笔画上更为粗壮有力。这不仅是对二王书风的致敬,更是盛唐审美取向的体现。全篇墨色层次丰富,浓墨重按时尽显华贵,枯笔飞白又凸显苍然。
墨色随书写节奏自然变化,无刻意造作之感。浓墨处见帝王的雍容华贵,淡墨处显书家的清逸飘然。将晋人之潇洒平和、唐人之严谨细腻以及帝王的自信华贵融于纸面,尽显盛唐气象。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