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资料: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名、地名均为化名。故事情节经过文学加工,旨在展现人性温暖与世事变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07年秋天,张志远手捧一箱礼品,站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村口。
十八年了,他终于有能力回来报恩。
1989年父亲去世时,他跪遍全村求人帮忙安葬,所有人都摇头拒绝,只有李大婶一家伸出援手。
那份恩情,他记了整整十八年。
如今他在城里站稳脚跟,第一件事就是回来感谢李大婶。
可当他推开那扇熟悉的院门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彻底愣住了。
![]()
01
那年夏天的暴雨下了整整三天,张志远蹲在村口的土坡上,看着雨水从破旧的草帽上滴滴答答地往下淌。
他的眼睛红肿着,已经哭不出眼泪了。
父亲走了,走得很突然。
前天晚上还在和他商量秋收的事,第二天早上就再也叫不醒了。
村里的赤脚医生摇着头说是心脏病发作,没救了。
张志远跪在父亲的遗体前哭了一整夜,可哭完了,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他没钱安葬父亲。
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早逝,就靠着父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
前些年为了供他读书,家里早就借遍了亲戚朋友,现在连买口薄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张志远咬咬牙,决定去求人。
第一家是村东头的王家。张志远在门口站了半天,才鼓起勇气敲门。
王大叔开门看见他,脸色立马就变了。
"志远啊,你爹的事我听说了,节哀。"王大叔的话听起来很客气,但眼神却在往别处飘。
"王叔,我想求您帮个忙。"张志远深深鞠了一躬,"我爹需要下葬,可我实在是……"
"哎呀,志远啊。"王大叔打断了他,"不是叔不想帮你,实在是最近家里也困难。
你看,我家老三要娶媳妇,正是用钱的时候。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说完,王大叔就关上了门。张志远还想再说什么,里面已经传来了反锁门的声音。
张志远站在门口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离开。
他能听见屋子里王大叔和他媳妇的窃窃私语声,虽然听不清楚,但那种被人议论的感觉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家是村西头的刘家。刘婶子隔着门缝看见他,连门都没开全。
"志远,你别怪婶子心狠。实在是你家欠的债太多了,大家都知道。
这钱借出去,什么时候能还回来?婶子家也不宽裕啊。"
张志远想要解释,想要保证自己一定会还钱,可刘婶子已经把门关上了。
第三家是村长家。村长倒是客气,请张志远进屋坐下,还给他倒了杯水。
"志远啊,你的事我都听说了。
按理说,村里出了这种事,我这个村长应该帮忙的。"
村长叹了口气,"可你也知道,村里的集体经济本来就不好,账上也没有多少钱。
再说了,这种事有了先例,以后别人家也这样办,村里哪里承担得起?"
张志远听了,心里更加绝望。连村长都这么说,还有谁会帮他呢?
第四家、第五家、第六家……一家接着一家,张志远得到的都是摇头和拒绝。
有的人干脆不开门,隔着窗户喊:"志远啊,不是我们不帮你,实在是帮不上忙啊。"声音里透着明显的敷衍。
有的人倒是开了门,但话说得很直接:"你家这情况,谁敢借钱给你?
你用什么还?你爹生前就欠了一屁股债,现在人没了,这些债怎么办?"
还有的人装作没听见,任由张志远在门口喊半天,就是不出来。
最让张志远难受的是赵家。赵大爷和张志远的父亲关系一直不错,平时也经常串门聊天。
张志远满怀希望地去敲门,以为这回总该有人愿意帮忙了。
赵大爷开门看见张志远,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的表情。
"志远啊,你爹走了,我心里也难受。可是……"赵大爷欲言又止。
"赵爷爷,我知道您和我爹关系好,我求求您,帮帮我吧。"张志远几乎是哀求着说。
赵大爷看着张志远,眼中确实有不忍的神色,但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志远,不是我不想帮你。
我和你爹确实是老朋友,可是……你看,我家老伴身体不好,光是买药就要花不少钱。
我真的帮不了你啊。"
说完,赵大爷就匆匆关上了门,好像怕张志远继续纠缠似的。
到了下午,张志远已经跑遍了大半个村子,可没有一户人家愿意伸出援手。他的嗓子都喊哑了,膝盖也跪肿了,可还是一无所获。
![]()
有些人看见他来了,还没等他开口就摆手:"志远啊,你别说了,我们真的帮不了。"
有些人则直接避而不见,看见他从远处走来,就赶紧关门关窗,装作不在家的样子。
更有甚者,一些平时就爱嚼舌根的人开始在背后议论:"张家这下完了,老的没了,小的又没本事,这日子怎么过?"
"就是啊,谁敢帮他们?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他爹生前就不会持家,现在好了,留下这么个烂摊子。"
这些话传到张志远耳朵里,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知道大家说的也有道理,可是父亲需要入土为安啊,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暴尸荒野。
太阳西斜的时候,张志远已经精疲力尽了。
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看着父亲的遗体,再也控制不住情绪,趴在父亲身边痛哭起来。
"爹,儿子没用,儿子没能力让您入土为安。您养了我这么多年,到头来我连给您办个像样的丧事都办不起。"
邻居李大婶听见哭声,从隔壁走了过来。她看着张志远这副模样,心里也不好受。
"志远,你别这样。人死不能复生,你爹在天有灵,也不愿意看见你这样折磨自己。"
"李大婶,我跑遍了全村,没有一个人愿意帮我。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张志远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绝望地看着李大婶。
李大婶叹了口气,她当然知道张志远遇到的困难。
在这个小村子里,消息传得很快,张志远挨家挨户求人的事早就传遍了。
"志远,你先别急,让我和你李叔商量商量。"
那天晚上,张志远一个人守在父亲身边,整夜未眠。他不知道李大婶能不能帮到他,但这可能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屋外偶尔传来夜鸟的叫声,更显得这个夜晚的孤寂。
张志远看着父亲安详的面容,心里涌起千般愁绪。
02
第二天一大早,张志远就听见院子里有动静。
他赶紧出去看,发现李大婶正和她丈夫老李在院子里小声商量着什么。
看见张志远出来,李大婶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志远,你李叔和我商量了一夜,决定帮你一把。"
张志远听到这话,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他"扑通"一声跪在李大婶面前:"李大婶,您的大恩大德,我张志远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快起来,快起来。"李大婶赶紧把他扶起来,"都是邻居,应该的。"
老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说:"志远,你爹的事就交给我们了。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
其实李大婶一家的日子也不宽裕。
老李在村里做些零工,李大婶在家里种地养鸡,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
他们的儿子小军刚成年,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可是看着张志远这个样子,李大婶心里实在不忍。她和老李商量了大半夜,最终还是决定伸出援手。
"咱们不能见死不救。"
李大婶对老李说,"志远这孩子不容易,从小就没娘,全靠他爹一个人拉扯大。
现在他爹没了,咱们不帮他,谁帮他?"
老李虽然话不多,但心地善良:"是啊,远亲不如近邻。咱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李大婶家也不富裕,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积蓄。
这些钱本来是准备给小军娶媳妇用的,可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妈,志远叔的事要紧,我娶媳妇的事以后再说。"
小军虽然年轻,但很懂事。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也知道父母的为难,但他支持父母的决定。
"儿子,委屈你了。"李大婶心疼地看着小军。
"妈,您别这么说。做人要有良心,志远叔遇到这种事,我们能帮就得帮。"
老李带着张志远去镇上买棺材,李大婶则在家里收拾东西,准备后事需要的各种用品。
![]()
小军跑前跑后地帮忙,一刻也不闲着。
在镇上的木材店里,各种棺材摆了一排。
老李看着那些价格标签,心里盘算着自己家的积蓄。
最便宜的棺材要两百块,好一点的要四五百块,最贵的要上千块。
张志远看出了老李的为难,心里很不是滋味:"李叔,买最便宜的就行了。我爹不会怪我的。"
"不行。"老李摇摇头,"你爹是个好人,生前就够苦了,不能死后还委屈他。"
店老板看着他们的样子,大概猜出了情况,主动介绍起来:"这口棺材质量不错,价格也公道,三百八十块。"
老李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就这口吧。"
买完棺材,还要买寿衣、纸钱、香烛等各种丧葬用品。
七七八八算下来,一共花了五百多块钱。这对李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回到村里,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是李家在帮张志远办丧事,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李家也是糊涂,张志远那个样子,这钱能要回来吗?"
有的人则在背后议论:"就是啊,这不是肉包子打狗吗?李家也不富裕,这样做值得吗?"
还有的人暗暗摇头:"李家心眼太好了,这年头谁还管别人的闲事?"
但也有少数人表示理解:"李家做得对,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有难就应该帮一把。"
面对这些议论,李大婶从不辩解。她只是默默地忙着手头的事,该准备的一样都不能少。
"让他们说去吧,我们问心无愧就行了。"李大婶对老李说。
丧礼那天,来的人并不多。除了李家三口,就是村里的几个老人出于礼貌过来看看。大部分人都在远远地观望,指指点点,但没人主动上前帮忙。
张志远跪在父亲的棺材前,给前来帮忙的人磕头致谢。当他给李大婶一家磕头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李大婶,李叔,小军,你们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只要我张志远还活着一天,就一定会报答你们。"
李大婶赶紧把他扶起来:"志远,别说这些。你爹走了,你就是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们。"
老李也点点头:"志远,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好好活着,让你爹在天之灵安息。"
小军拍了拍张志远的肩膀:"志远哥,以后我们就是兄弟了。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安葬仪式很简单,但很庄重。在李家的帮助下,张志远的父亲终于入土为安了。
那天晚上,张志远在父亲的坟前坐了一整夜。
他对着坟墓说了很多话,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最后郑重地许下誓言:"爹,您安息吧。
李大婶一家的恩情,儿子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总有一天,我要好好报答他们。"
03
父亲安葬后的第三天,张志远就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村子。
他要出去打工,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报答李大婶一家的恩情。
李大婶听说他要走,特意过来送行。她塞给张志远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些干粮和几十块钱。
"志远,这点钱你拿着,路上好歹有个应急。"
张志远想要推辞,但李大婶坚持要给:"你都要出远门了,身上没点钱怎么行?"
"李大婶,您已经帮了我这么多,我怎么能再要您的钱?"
"拿着吧,出门在外不容易。等你有出息了,再来看看我们就行了。"
张志远含着眼泪接过布包,深深地给李大婶鞠了一躬:"李大婶,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告别的时候,小军也来了。他比张志远小几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
"志远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等我长大了,也要出去见世面。"
"好,等你出来了,咱兄弟在外面会合。到时候我带你见识见识大城市。"张志远拍拍小军的肩膀。
老李话不多,但他把张志远送到了村口。在分别的时候,他拍了拍张志远的背:"小伙子,好好干。男人就要靠自己。"
"李叔,您的话我记住了。"
就这样,张志远告别了生活了二十年的村子,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
最开始的日子很艰难。
张志远没有技术,只能去建筑工地搬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一直干到天黑。
工资不高,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块,还经常被拖欠。
住的地方是工地上的临时工棚,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里,环境很差。吃的是大锅饭,菜里油星都看不到几滴。
有时候累得实在受不了,张志远就会想起李大婶一家的恩情。
这份恩情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路,也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不能倒下,我还要报答李大婶一家呢。"张志远在心里这样告诫自己。
在工地上干了两年,张志远学会了一些技术活。他开始做小包工头,带着几个人干一些小工程。
虽然赚得不多,但比以前好了很多。
有了一点积蓄后,张志远开始考虑其他的出路。
他发现做小生意可能更有前途,于是用攒下的钱在市场上租了个小摊位,卖一些日用品。
刚开始做生意时,张志远什么都不懂,吃了不少亏。
有时候进货眼光不好,东西卖不出去,只能砸在手里。
有时候遇到不讲理的顾客,明明东西没问题,却硬要退货。
但张志远没有放弃,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习,慢慢摸索出了门道。
他发现只要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生意就能慢慢做起来。
几年下来,张志远的小摊位生意越来越好。
他又租了个更大的铺面,开始做批发生意。再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专门经营日用品批发。
这些年里,张志远一直惦记着李大婶一家。
每到过年的时候,他都会托人给李大婶带点东西回去。虽然不贵重,但表达了他的心意。
李大婶也会托人给他带话:"志远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有空就回来看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远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的贸易公司已经有了十几个员工,年营业额达到了几百万。
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在城里站稳了脚跟。
这些年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张志远都没有忘记过李大婶一家的恩情。
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做人不能忘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到了这年秋天,张志远的公司刚刚谈成了一个大单子,收入颇丰。他觉得时机成熟了,是时候回去好好感谢李大婶一家了。
张志远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
除了十万块现金,还有一些城里的特产和营养品。
他想象着李大婶看到这些东西时的高兴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在回乡的路上,张志远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十几年过去了,李大婶他们还好吗?村子有什么变化吗?
他们还会记得当年那个哭着求人的小伙子吗?
车子在山路上颠簸着前行,张志远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温暖的帮助,都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
终于,村子出现在视野中了。张志远让司机把他放在村口,自己提着礼品步行进村。
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变化也很大。
很多房子都翻新了,路也比以前宽了不少。张志远一边走一边看,心里感慨万千。
路上遇到几个村民,有的认出了他,惊讶地说:"这不是张志远吗?你怎么回来了?"
"回来看看老朋友。"张志远笑着回答。
很快,他就找到了李大婶家。
那个熟悉的小院还在,但看起来比以前破旧了一些。
院子里的桂花树长得更高了,正是开花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张志远站在院门外,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房门。
张志远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开李大婶家的院门,脑海中还在想象着重逢的温馨场面。
十八年过去了,李大婶应该已经白发苍苍了吧?她还会记得当年那个跪求帮助的穷小子吗?
他轻轻敲了敲门:"李大婶,您在家吗?我是张志远啊!"
门吱呀一声开了,张志远满怀期待地抬起头,准备见到那张慈祥的面孔。
然而,当他看清楚门后站着的人时,整个人瞬间僵在了原地。
手中提着的礼品重重地摔在地上,他的脸色变得惨白,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这怎么可能?眼前的一幕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无法置信地瞪大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