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炮弹换命,谁的负担?
华北的冬天,冷得像刀子。
陈毅站在简陋的房间里,听着薄一波他们讲述华北军区的后勤状况,眉头越皱越紧。
当听到“生产一发迫击炮弹,要1800斤小米,相当于一个中农家庭一年的收入”时,他沉默了许久。
过了一会儿,他低声说道:“打一炮,就是一个中农。”
![]()
为什么会这样?
![]()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在粟裕的指挥下,战绩辉煌,但也因高强度作战,消耗巨大。
中央军委多次提醒华野要有“取之于敌”的思想,减少对后方的依赖,但华野的打法,注定离不开庞大的后勤支持。
![]()
其实华野起步并不算高。
抗战胜利后,大批精锐被调往东北,留下的主要是二线部队。
但陈毅、粟裕硬是靠着战术创新,把这支队伍打造成了精锐之师。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消耗。1947年,中央就曾发电批评华野后勤依赖过重。
可问题是,一支军队能打仗,靠的是什么?人、枪、弹药,哪个都不能少。
![]()
华野的后勤压力,最初由晋冀鲁豫军区承担。
这支部队的后勤官员很快发现,华野的补给标准比他们高得多,伙食、弹药、装备,处处都是“大手笔”。
这在物资匮乏的解放区,的确成了个问题。
陈毅原本心里还有些不服气。
![]()
西北野战军常常受到表扬,而华野打了那么多胜仗,中央却总是语气冷淡。
这让他憋了一肚子委屈,直到去了西北,才真正明白了差距。
西北野战军的日子简直是“苦行僧”级别的。
一年多没吃到面食,连小米都难见,大多时候只能吃黑豆、野菜,甚至糠。
武器装备更是寒酸,每打一仗,要精打细算着用弹药。
![]()
山炮每门最多五发,迫击炮每门五到十五发。
而华野呢?每门山炮配300发,迫击炮200发,即便作战环境恶劣,也能保证一半的弹药供应。
西北野战军的指战员开玩笑道:“你们家底这么厚,给我们能打一年。”
回到华北后,陈毅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
在一次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我们打仗,三天三夜,消灭敌人两个旅,打了三四百万发子弹,实际杀伤敌人四五千人。
![]()
平均一千发子弹换一个敌人,这太不合算了!”
他说这话时,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愧疚。
因为他知道,那些子弹、炮弹,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的血汗。
洛阳战役,是华野和中野的首次合作,也是华野火力全开的一个例子。
![]()
当时,洛阳守军兵力薄弱,华野的炮火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战后总结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得意地介绍三纵的强大火力,结果让中野的干部们脸色微妙。
刘伯承不得不出面缓和气氛:“各部队打法不同。”
但这场战役,也加深了对华野“吃后勤”印象的固化。
甚至有说法称,华野在洛阳“炮击了两个小时”。
![]()
粟裕不得不解释:“只有一个小时。”可即便是一个小时,那也是相当惊人的弹药消耗。
到了1948年5月,华野正在濮阳整训,准备豫东战役。
粟裕向朱德提出弹药需求,朱德同意提供三个基数。
可到了月底,华野上报的需求却远远超标,甚至超过五六倍。
![]()
这个数字,不仅超出了军区的生产能力,也远远高于其他野战军的消耗水平。
这时,陈毅已然清楚华野的“胃口”有多大。
当他在华北军区看到后方的艰难,听到“打一发炮弹等于一个中农的生活费”时,他的心情复杂至极。
他不由得感慨:“我们的农民,负担太重了。”
有人说,战争就是资源的比拼,谁能撑到最后,谁就能赢。
可资源从哪里来?是无数普通人的牺牲堆积而成。
华野的打法,让它成为解放军中最具冲击力的部队之一,可这份强悍,是靠着农民的千辛万苦支撑的。
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人民,但人民的代价,谁能真正计算清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