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大娘,您这块地位置不错啊。”房管局工作人员敲击着键盘。
69岁的陈秀英紧张得手心出汗。
1982年,她用丈夫的赔偿金30万买了城东一块荒地。
17年过去了,摆摊为生的她几乎忘了这块地的存在。
“您看看这个价格。”工作人员递过评估报告。
陈秀英接过报告,看到上面数字的瞬间,整个人愣住了。
01
1982年春天,江南小城的春风还带着丝丝凉意。
陈秀英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手里捧着一叠厚厚的钱,眼睛却红肿得像核桃。
这些钱,是丈夫的赔偿金,整整三十万元。
她的丈夫李建国,供销社的主任,前些日子在工地上出了意外。
一根钢梁突然断裂,砸中了正在检查货物的他。
医院抢救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这个家里的顶梁柱。
“妈,您别太难过了,爸爸在天有灵,也不希望看到您这样。”
儿子李建坐在母亲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肩膀。
陈秀英擦了擦眼泪,看着手中的钱:“这些钱,我们该怎么办呢?”
![]()
“存银行吧,每个月还能有点利息。”李建建议道。
就在这时,邻居老王推门走了进来。
老王五十多岁,在城里跑了半辈子生意,见多识广。
“秀英姐,听说建国兄弟的事情处理完了?”
陈秀英点点头,心情沉重:“唉,人走了,钱留下了,这叫什么事啊。”
老王坐下来,倒了杯茶:“秀英姐,我跟你说个实话,这钱光存银行可不行。”
“那你说怎么办?”陈秀英抬起头问道。
“买地皮。”老王压低声音说。
“买地皮?”陈秀英和儿子都愣了。
“对,买地皮最保险了,这东西只会涨不会跌。”老王放下茶杯,神情认真起来。
“你看现在这形势,国家搞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肯定会越建越大。”
“可是我一个妇道人家,哪里懂这些?”陈秀英心里犯嘀咕,买地这种事情对她来说太陌生了。
“不用懂太多,就挑个位置好的,买下来放着就行。”老王越说越兴奋。
“我前两天刚好听说,城东那边有块地要卖,位置不错,价钱也合理。”
李建在一旁听着,觉得有些不靠谱:“王叔,这买地的事情,风险会不会太大了?”
“什么风险?地皮又跑不了,最多就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老王摆摆手。
“再说了,现在城东虽然偏僻,但是离市中心也就十来里路。”
“以后城市发展起来,那地方肯定是黄金地段。”
陈秀英听得半信半疑,心里开始动摇。
这三十万块钱对她来说是一笔巨款,如果投资失败了,后半生可就难过了。
“要不这样,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看那块地,看了再决定。”
老王见她有些心动,趁热打铁:“看看总没坏处,不合适就不买。”
陈秀英想了想,点点头:“那就去看看吧,反正也不花钱。”
02
第二天一早,老王就来到了陈秀英家。
“走,咱们去城东看地去。”
三个人坐上老王的自行车,一路向东骑去。
出了城区,路就变得颠簸起来。
两边都是农田,偶尔能看到几户农家。
“王叔,这地方也太偏了吧?”李建有些担心。
“偏什么偏,你看这交通多方便,骑车半个小时就到市中心了。”
老王一边骑车一边解释。
“再过几年,这里肯定会修公路,到时候就更方便了。”
又骑了十几分钟,老王停了下来。
“到了,就是这块地。”
陈秀英下了车,看着眼前的这片土地。
这是一块空地,大概有二十多亩的样子。
地势平坦,周围虽然荒凉,但是能看出来土质不错。
![]()
“这地的主人为什么要卖?”陈秀英问道。
“听说是要去南方做生意,急需用钱。”老王解释,“所以价钱也便宜,只要三十万。”
“三十万?”陈秀英吓了一跳,“这不是正好把我的钱全花光了吗?”
“秀英姐,你想想,这可是二十多亩地啊。”
老王指着这片土地。
“平均下来,一亩地才一万多块钱,这在城郊已经算便宜的了。”
陈秀英围着这块地走了一圈,心里盘算着。
地方确实不错,虽然现在偏僻,但是离城区不算太远。
最关键的是,她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渠道。
“妈,我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了。”李建拉着母亲的胳膊,“万一以后这地方一直发展不起来怎么办?”
“小建说得有道理。”陈秀英也有些犹豫。
“秀英姐,你听我说。”老王看出了她的顾虑。
“这钱放在银行里,一年能有多少利息?最多也就几千块。”
“但是这地皮,只要涨个百分之十,就是三万块啊。”
陈秀英算了算,确实是这个道理。
银行利息实在太低了,根本跑不赢物价。
“那个地主现在在哪里?我想见见他。”
既然要买,总得面对面谈谈。
老王马上就来了精神:“就在前面村子里,我们过去找他。”
三个人又骑了一段路,来到一个小村庄。
地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叫张富贵。
“王老板,你们来了。”张富贵热情地招呼着。
“这位就是要买地的陈大姐吧?”
陈秀英点点头,仔细打量着这个人。
张富贵长得很朴实,看起来不像是骗子。
“张老板,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卖这块地?”
“唉,实话跟您说,我老婆生病了,需要一大笔钱治病。”
张富贵叹了口气:“这块地是我家祖传的,要不是急需用钱,我也舍不得卖。”
“那这地有什么问题吗?比如说产权什么的。”陈秀英虽然不懂法律,但是知道买地要谨慎。
“产权清清楚楚,我这就去拿证书给您看。”
张富贵转身进屋,拿出了一本红色的证书。
陈秀英接过来仔细看了看,虽然不太懂,但是看起来很正式。
“这地方将来有发展前景吗?”
“陈大姐,您看这位置,虽然现在偏僻,但是地势好,交通也方便。”张富贵指着远处。
“听说政府正在规划,要在城东建新区。”
“真的假的?”陈秀英有些激动。
“千真万确,我一个亲戚在县政府工作,消息绝对可靠。”老王在一旁插话。
“所以我才劝秀英姐赶紧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
陈秀英看看儿子,又看看这块地,心里还是有些纠结。
“这样吧,给我一天时间考虑,明天我给你答复。”
“好的,不过您可要抓紧,还有别人也在看这块地。”
张富贵提醒道。
回到家里,陈秀英一夜没睡好。
这三十万是她和儿子下半辈子的保障,不能轻易冒险。
但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03
第二天早上,李建看到母亲眼圈发黑,知道她一夜没睡。
“妈,您还在想那块地的事?”
“是啊,我总觉得这个决定太重要了。”陈秀英喝了口粥,心情沉重。
“要不我们再去问问别人的意见?”
就在这时,老王又来了:“秀英姐,怎么样,考虑得怎么样了?”
“我还是有些担心。”陈秀英如实说道。
“万一这地方一直发展不起来,我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老王坐下来,耐心地劝导:“秀英姐,你想想,现在这个时代,哪里不在发展?”
“就算发展得慢一点,这地也不会贬值啊。”
“再说了,你现在不买,以后想买就更贵了。”
陈秀英听着有道理,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那我要是买了,什么时候能看到收益?”
“这个说不准,可能三五年,也可能十来年。”老王实话实说。
“但是我敢保证,只要你耐心等待,肯定不会亏本。”
李建看母亲有些动心,赶紧劝阻。
“妈,这种事情没有保证的,万一亏了怎么办?”
“小建,你年轻,不懂这些事情。”老王摆摆手。
“现在正是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到处都在搞建设。”
“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去县政府打听打听。”
陈秀英想了想,决定去县政府了解一下情况。
到了县政府,她找到了规划部门。
“同志,我想问问,城东那边有没有发展规划?”
工作人员看了看她,客气地回答。
“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不确定。”
“大概多长时间?”
“这个很难说,可能三五年,也可能更久。”
工作人员的话让陈秀英更加纠结了。
看来这个投资确实有风险,但是也有机会。
![]()
回到家里,她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儿子。
“妈,您看,连政府的人都说不确定,这风险太大了。”
李建坚决反对。
“可是人家也没说不发展啊。”陈秀英反驳道。
就在这时,老王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秀英姐,我刚听说,有个外地老板也在看那块地,人家准备出三十五万买下来。”
“什么?”陈秀英一下子紧张起来。
“那我们怎么办?”
“这还用说,赶紧去买啊。”老王催促道。
“再犹豫下去,就被人家抢走了。”
陈秀英心里一阵着急,好不容易看中的地,不能让别人买走。
“走,我们现在就去找张富贵。”
三个人急匆匆地赶到村里,找到了张富贵。
“张老板,我决定买你那块地。”陈秀英直接开门见山。
“太好了,陈大姐,您这个决定是对的。”
张富贵很高兴。
“不过价钱还是三十万吗?”
“当然,我说话算数。”张富贵点点头。
“那我们什么时候办手续?”
“明天就可以,我已经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
陈秀英松了一口气,总算是定下来了。
04
第二天,她带着三十万现金,来到了县里的房管局。
办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需要各种证明和签字。
陈秀英紧张得手心出汗,生怕出什么差错。
“陈大姐,您放心,这些都是正常程序。”
工作人员看出了她的紧张,安慰道。
“马上就办完了。”
终于,所有手续都办完了,陈秀英拿到了那本红色的土地证。
看着证书上的自己的名字,她的心情五味杂陈。
高兴中带着忐忑,激动中带着担心。
这三十万块钱,是她和丈夫一辈子的积蓄,现在全都押在了这块地上。
“妈,既然已经买了,就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李建看出了母亲的心情。
“是啊,买都买了,就等着升值吧。”
老王也在一旁安慰。
回到家里,陈秀英把土地证小心翼翼地收在柜子里。
![]()
从这一天开始,她就成了一个地主。
只是这个地主当得并不轻松,因为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地了,日常生活开始变得拮据。
买地后的第一个月,陈秀英就尝到了没钱的滋味。
家里的米面都快吃完了,她却不敢再大手大脚地花钱。
“妈,要不我去找个工作,贴补一下家用。”李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你还要上学,哪有时间工作。”陈秀英摇摇头。
“我去摆个小摊试试,总能挣点钱。”
第二天一早,陈秀英就到菜市场转了一圈,看看有什么生意可以做。
她发现卖煎饼的生意不错,排队的人很多。
“大姐,你这煎饼怎么卖的?”陈秀英向一个摊主打听。
“五毛钱一个,一天能卖三四十个。”
摊主一边忙着摊煎饼,一边回答。
“这生意好做吗?”
“还行,就是累点,天天要早起。”
陈秀英心里盘算着,一天卖三十个煎饼,就是十五块钱,一个月也有四五百块。
够她们娘俩的基本生活了。
回到家里,她就开始准备摆摊的事情。
先是买了一个小推车,又买了面粉、鸡蛋等原料。
“妈,您真的要去摆摊?”李建有些心疼。
“不摆摊吃什么?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陈秀英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也很难受。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摆摊的一天。
可是为了生活,只能硬着头皮干。
第一天摆摊,陈秀英紧张得手都在抖。
她怕煎饼摊不好,更怕被熟人看到笑话。
“大娘,来个煎饼。”一个年轻人走到摊前。
“好,您稍等。”陈秀英连忙开始摊煎饼。
也许是太紧张了,第一个煎饼摊糊了。
“不好意思,这个不要钱,我重新给您摊一个。”
年轻人看她这么实在,反而不介意。
“没关系,糊一点也能吃。”
就这样,陈秀英开始了她的摆摊生涯。
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一天只能卖十几个煎饼。
但是她不灰心,每天起早贪黑,慢慢地生意好了起来。
一个月后,她已经能稳定地赚到三四百块钱了。
这些钱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就在生活稍微稳定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
05
1984年秋天,一个雨天的早上,陈秀英像往常一样推着车去摆摊。
路上遇到了邻居王大娘。
“秀英,你那块地有人问过吗?”王大娘随口问道。
“问什么?”陈秀英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有没有人要买你那块地。”
陈秀英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块地。
买了两年多,她几乎都要忘记了。
“没人问啊,怎么了?”
“我听说现在地价涨了,你可以去打听打听。”
王大娘的话让陈秀英心里一动。
如果地价真的涨了,她是不是可以卖掉一部分,改善一下生活?
当天中午,她就去了城东看那块地。
地还是那块地,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周围还是很荒凉,只是多了几户人家。
“也没看出有什么升值的迹象啊。”陈秀英有些失望。
回来的路上,她遇到了当初介绍买地的老王。
“秀英姐,好久不见,摆摊的生意怎么样?”老王热情地打招呼。
“还行,能维持生活。”陈秀英回答。
“对了,我那块地现在值多少钱?”
“这个不好说,要看有没有人要买。”老王想了想。
“要不我帮你打听打听?”
“那就麻烦你了。”
过了几天,老王就来了消息。
“秀英姐,我帮你问了,现在有人愿意出八万买你那块地。”
“八万?”陈秀英有些失望。
“才涨了两万多,这也太少了。”
“现在城东还是比较偏僻,价钱自然上不去。”老王解释道。
“要不要卖?”
陈秀英想了想,摇摇头。
“算了,才涨这么一点,不如再等等。”
就这样,她又坚持了下来。
1985年春天,儿子李建要结婚了。
女方要求要有新房,还要办酒席,这些都需要钱。
陈秀英算了算,至少需要五万块钱。
她摆摊两年多,也只攒了一万多块钱。
剩下的钱从哪里来?
“妈,要不把那块地卖了吧。”李建建议道。
“现在能卖多少钱?”陈秀英问老王。
“我去问问。”老王答应了。
很快,老王就带来了消息。
“现在最高有人出五万。”
“五万?”陈秀英吓了一跳,“比去年还少了?”
![]()
“是啊,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买地的人少了。”老王也很无奈。
陈秀英心里难受极了。
当初花三十万买的地,现在只能卖五万,这不是亏大了吗?
“妈,就算亏点也得卖啊,我总不能不结婚吧。”李建着急了。
“让我再想想。”陈秀英心里矛盾极了。
卖吧,亏得太多,不卖吧,儿子的婚事又办不了。
就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老王又来了。
“秀英姐,我给你想了个办法。”
“什么办法?”
“你可以借钱办婚事,等以后地价涨了再卖地还钱。”
“借钱?”陈秀英从来没有借过钱,心里有些抗拒。
“向谁借?”
“我可以先借给你三万,其他的你再想办法。”老王很义气。
“这怎么好意思?”
“咱们这么多年的邻居了,这点忙还不能帮吗?”
最终,陈秀英接受了老王的好意。
借了钱,又用自己的积蓄,总算凑够了办婚事的钱。
06
李建的婚礼办得很热闹,陈秀英也很高兴。
但是欠债的压力让她夜不能寐。
她必须更加努力地摆摊,才能早日还清欠款。
从那以后,她每天更早出摊,更晚收摊。
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
邻居们都很佩服她的毅力。
“秀英姐,你这么拼命,身体吃得消吗?”有人关心地问。
“不拼命不行啊,还欠着钱呢。”陈秀英苦笑道。
三年后,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欠款。
这时候,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头发也白了大半。
摆摊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也让她学会了很多东西。
最重要的是,她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1990年,陈秀英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
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媳妇也很孝顺,还给她添了个孙子。
摆摊的收入也越来越好,一个月能挣六七百块钱。
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有时候,她也会想起那块地。
但是已经很少去看了,因为实在是太偏僻,去一趟很不方便。
“妈,您还记得那块地吗?”有一天李建突然问道。
![]()
“当然记得,怎么了?”
“我听同事说,现在地价又涨了一些。”李建说道。
“涨了多少?”陈秀英有些好奇。
“具体不清楚,要不您去问问老王?”
可是老王前年搬走了,去了南方发展。
陈秀英也懒得去打听了,反正也不着急用钱。
就这样,那块地又被她忘记了好几年。
1995年的时候,她听到一个消息。
“听说城东那边要大开发了,政府已经批了规划。”菜市场里有人议论。
陈秀英心里一动,但是没有太当回事。
这样的消息她听到过很多次,每次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真的假的?”有人质疑。
“千真万确,我一个亲戚在规划局工作,消息绝对可靠。”
“那城东的地价要涨了。”
“肯定涨,而且会涨得很厉害。”
陈秀英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回到家里,她找出了那本土地证,仔细看了看。
证书已经有些发黄了,但是字迹还很清楚。
“也许真的要升值了。”她心里暗暗期待。
可是接下来的几年,城东还是没什么动静。
偶尔有人去那边看地,但是都没有实质性的开发。
陈秀英渐渐地又失去了兴趣。
07
1998年,她已经六十八岁了,摆摊也摆得有些力不从心。
“妈,您这个年纪还摆什么摊,在家享享福不好吗?”儿子心疼她。
“不摆摊干什么?闲着也是闲着。”
其实陈秀英也觉得累了,但是她习惯了忙碌的生活。
突然闲下来,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
“您可以帮我们带带孙子啊。”媳妇在一旁说道。
“孙子都十多岁了,还用我带?”陈秀英笑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她也开始考虑退休的事情。
这一年冬天,她终于决定不再摆摊了。
十几年的摆摊生涯就此结束。
闲下来之后,陈秀英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
她想起了那块地,算算时间,已经买了十六年了。
十六年来,除了刚开始的几年偶尔去看看,后来就很少关注了。
“也不知道现在值多少钱了。”她心里嘀咕着。
![]()
1999年春天,城里开始传言城东要修地铁。
虽然只是传言,但是让很多人都兴奋起来。
“如果真的修地铁,城东就发达了。”有人这样说。
陈秀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也许她的坚持是对的,也许那块地真的要升值了。
199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陈秀英正在家里包饺子。
隔壁的张大娘急匆匆地跑过来。
“秀英,你快出来听听,有好消息。”
陈秀英放下手中的饺子皮,跟着张大娘来到院子里。
“什么好消息?”
“我刚从菜市场回来,听到好多人在议论城东的事情。”
张大娘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
“什么事情?”陈秀英心里有种预感。
“说是城东的地价暴涨了,涨得特别厉害。”
“真的假的?”陈秀英心跳加速。
“千真万确,好多人都在说这件事。”
张大娘越说越兴奋。
“听说有人买了城东的地,现在发大财了。”
陈秀英的心彻底乱了。
她想起了自己那块地,那块被遗忘了很久的地。
“那你知道具体涨了多少吗?”
“这个不清楚,但是听说涨了好多倍。”
张大娘摇摇头。
“你要不去打听打听?”
陈秀英回到屋里,心神不定。
如果传言是真的,她那块地现在该值多少钱?
十万?二十万?还是更多?
她越想越激动,坐立不安。
“妈,您怎么了?”李建下班回来,看到母亲心神不宁的样子。
“小建,你听说城东地价涨了吗?”
“好像听同事提过,说是涨了不少。”李建点点头。
“那我们的地现在值多少钱?”
李建也来了兴趣。
“这个得去房管局问问才知道。”
“那我们明天就去。”陈秀英做出了决定。
![]()
08
第二天一早,陈秀英就催着儿子起床。
“妈,您这么着急干什么?”李建还有些困。
“早去早知道结果啊。”
陈秀英已经一夜没睡好了,满脑子都是那块地。
她翻出土地证,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
“走,我们现在就去房管局。”
到了房管局,陈秀英有些紧张。
她担心自己空欢喜一场,也担心手续有什么问题。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我这块地现在的市价。”她把土地证递给了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接过证书,看了看,然后在电脑上查询起来。
“您这块地位置不错啊。”工作人员抬头说道。
“城东现在可是热门地段。”
陈秀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那现在值多少钱?”
“我给您查一下最新的评估价格。”
工作人员敲击着键盘,屏幕上出现了很多数字。
“您稍等,马上就好。”
陈秀英紧紧握着李建的手,手心都出汗了。
这一刻等得太久了,从买地到现在,整整十七年。
“查到了。”工作人员打印出一张评估报告,“您看看这个价格。”
他把报告递给了陈秀英。
陈秀英接过报告,眼睛盯着上面的数字。
当她看清楚那个数字的时候,整个人愣住了。
她颤抖着手指数了又数,生怕自己看错了:“天哪!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