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设计的校徽
![]()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办公照片
1928年深冬,沈阳城的积雪尚未消融,林徽因裹着大衣,走进东北大学新建的建筑系校舍。
此时的她刚从美国宾大毕业,与梁思成一同应张学良校长之邀,成为这所关外最高学府的首批建筑学教授。
东北大学自1923年建校以来,始终在列强觊觎中艰难成长。
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少帅张学良主政东北,决心将东大办成 "东方的柏林大学"。
1929年春,他亲自发起校徽设计征集,要求 "既含地域特色,更显民族气节"。
作为东北大学教师,林徽因也参加了这次设计。
![]()
这是林徽因设计的设计稿。
顶部“东北大学”四字,用篆体字书写。中间是艮卦符号,标定东北方位。
这是《易经》中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的方位,暗含复兴希望。
最具震撼力的是底部的白山黑水图案:长白山屹立如剑,两侧分别绘有熊与狼的图腾。
熊代表沙俄的贪婪,狼象征日本的凶残,而白山黑水巍然不动,正如抵御外侮的决心"。
这种将传统易学、地域特色与民族隐喻熔于一炉的设计,令张学良拍案叫绝。
最终林徽因的作品,在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北大学的校徽,还获得了400银元重奖。
新校徽设计图
![]()
这是如今的东北大学校徽图案。
这枚校徽以圆形为基底,整体采用深蓝与白色为主色调,颇为简约。
顶部镌刻着 “东北大学” 四个字,是1993年,校方专程去请回的张学良笔迹。
校徽中央,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长白山与黑龙江的轮廓。
校徽底部,波纹中暗含《易经》艮卦符号,标定东北方位。
这一设计既延续了林徽因1929年设计的核心意象,又通过现代化的平面手法,使设计更贴近国际化。
林徽因的其他代表作品
![]()
这是林徽因设计的吉林西站。
20世纪20年代,日本通过南满铁路,逐步控制东北经济命脉。
为打破垄断,吉林省督军张作相力主修建吉海铁路,明确要求 “完全由中国人设计施工”。
1927年开工典礼上,张作相掷地有声:“宁可多绕百里路,不借东洋一粒钉!”
而这座铁路的总站,便由林徽因执笔设计。
车站以哥特式尖顶为主体框架,整座建筑俯瞰如伏卧雄狮,寓意 "东方睡狮觉醒"。
砖石结构的外立面,采用吉林本地云母石砌筑,日光下泛出细碎金光,暗含 "金石之坚" 的隐喻。
林徽因设计这座车站,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呼应着二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爱国意志。
如今,历经近百年风雨,吉林西站至今仍保存完好,而且其空间适应性依旧令人惊叹。
![]()
这是林徽因设计的八宝山公墓。
1949年后,北京提出要在西郊修建公墓,以安葬为民族独立牺牲的英烈。
公墓选址最终确定在八宝山明代褒忠护国寺旧址。
于是,1950年林徽因便承担起了设计任务。
此时她已罹患肺结核多年,卧床不起仍坚持工作。
在协和医院病房,她伏在画板上反复修改方案,亲自绘制墓区详图。
林徽因以 “园林式公墓” 为理念,采用中轴对称结构。
以明代护国寺为中轴线起点,主墓区沿山势层层递进,形成 “一轴多进” 的空间序列。
俯瞰公墓,整体呈绽放的花朵形状,花瓣区域为墓区,花蕊位置设骨灰堂,寓意 “生命如花,精神永续。
![]()
林徽因还是英雄纪念碑设计团队的主要成员。
设计初期,设计团队成员面临 “仿西方纪念碑” 与 “走民族风格” 的争论。
林徽因坚决反对照搬欧美纪念碑的方尖碑形制,提出:“中国的纪念碑应从中华文化基因中生长出来”。
此外,林徽因承担了纪念碑纹饰设计的核心工作。
时有人提议采用欧洲古典的莨苕叶纹饰,林徽因反驳:“先烈岂能让洋花草装饰?”
最终确定以国产的牡丹、荷花、菊花组成的 “花环” 为核心纹饰。
1955年 ,林徽因已陷入昏迷,床头仍放着未完成的浮雕修改稿 。
![]()
可以说,林徽因的设计从未脱离家国情怀,无愧于“满门忠烈”。
作为一个建筑师设计师,她用一生作答着:如何让钢筋水泥拥有民族的体温,让砖石草木成为家国精神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