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刚落地德里,新华记者脑子里还装着“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概念,脚下就踩上了露天下水道的盖板。广告牌上写着“数字印度”,眼前却是电线横飞、棚户成片。
这是印度,一个每年GDP增长超7%,却连稳定供电都做不到的国家。莫迪的“新印度”看上去光鲜,走进去却步步惊心。
三年驻印,记者见过恒河洗礼也见过浮尸,见过科技园区也见过垃圾围城。神话破没破?别信数据,信脚下的土。这篇文章,讲的不是感觉,是在印度的亲眼目睹。
新华记者眼中的“印度机场”
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宽敞明亮,LED灯带像极了新加坡的转运站。可这景象,出了机场十公里就断了。
路边电线裸露,三轮车堆成长龙,棚屋顶着蓝色塑料布,一路开到市中心,还没断过电。
这不是个别现象。新华记者驻印三年,跑遍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地,表面现代化,底子依旧混乱。
2022年夏,孟买市中心一家五星级酒店外,记者目睹工人徒手掏污水井,裸足踩进淤泥,旁边就是“数字印度”广告牌。
恒河边上的“神圣洗礼”常年上演,记者2023年在阿拉哈巴德拍到,旁边入水处漂着垃圾和动物尸体,岸边立着“禁止入河”的标识。
旁观游客举起手机拍照,信徒毫无顾忌跳入水中。“神圣”与“污染”之间,不是一道缝,是一张网,捂着眼睛也捂不住现实。
印度政府爱搞“大场面”:每年10月“清洁印度日”万人扫街,媒体跟拍,部长露脸。可记者第二天走同一条街,扫帚印还在,垃圾也在。
2022年“厕所革命”宣称全国建成超1亿所厕所,但记者实地走访比哈尔邦,农户厕所锁着门,“里头没水,也没人用”,村民照旧上旱地。
“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这不是口号,是每一个外来者的经历总结。
印度人习惯推迟、习惯扯皮、习惯“今天说明天再说”,记者说:“在印度三年,最大的感受是:今天不代表现在,承诺不代表行动。”
这种“不确定性”贯穿生活每一处。2021年德里全市停电72小时,医院靠发电机吊命,地铁停运,政府宣布“电力改革正在推进”。
三个月后又一轮限电,同样的声明再次发布。三年驻印,记者记录了12次全国性停电,有的持续三小时,有的超过48小时。
媒体和现实脱节,是常态。官方报纸头版吹“投资热潮”,翻开第三版就是“交通瘫痪致数十人死亡”。记者评价:“报纸像拼图,拼不出真相,只能拼出对比。”
增长有速度,改革没动力
莫迪政府在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美丽印度”三大工程计划。口号响,图标亮,投资热,外界一度将印度称为“接棒中国的全球工厂”。
GDP年均增长维持在7%以上,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快。
可这些数字落不进生活里。2023年10月,记者前往拉贾斯坦邦一个“通电示范村”,村头有电杆,家家户户没灯泡。
问起为何“通电”却不通电,村民答:“有电线,没电表。”再追问,回答统一:“计划批了,钱没来。”
印度统计口径和现实差距巨大。2019年政府宣布“全国100%村庄通电”,但“通电”指的是“通一根电线”,并不等于实际供电。
新华记者实地走访多个邦后发现,真正能24小时供电的村不足三成。
经济增长带动了中产消费,但基础设施没跟上。德里地铁修了二十年还在断线,孟买机场高铁至今没立项开工,班加罗尔写字楼租金全球前十,旁边道路却没有排水系统,一场雨就能淹一晚。
莫迪政府擅长讲故事,却不擅长动手术。2022年宣布“数字印度”升级,目标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
记者亲测,申请身份证需填12页表,现场复印指纹、照片、家庭关系,审核需三周,退件理由千奇百怪:“笔迹不一致”“相片背景不清”“签名用蓝笔”。
女性就业更是软肋。数据显示,印度15岁以上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仅为20.3%(2021年数据),远低于东南亚平均水平。
记者在古吉拉特邦调查时发现,女性从事家务外出的比例极低,“结婚即退职”是常态。
莫迪神话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成绩,而是缺配套。喊口号可以引来眼球,改体制才叫真本事。三年驻印,记者看到“增长”升起的速度,也看到“改革”原地打转的困局。
中国人看印度:是镜子,也是迷宫
对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市场是巨大蛋糕,也可能是一地鸡毛。小米在2022年遭遇印度政府冻结资金案,被扣押555亿卢比,至今未全额解冻。
理由很简单:“涉嫌逃税”,细节却说不清。中国公司多次提交审计证明无违规,印度税务局始终不予回应。
记者陪同多家中资企业高管走访印度各邦投资厅、商务部,发现每一个环节都有“灰色空间”。
审批流程平均耗时18至24个月,盖章者常常调岗或退休,资料得重交。文件复印要求有蓝色印章,市级换省级就得重跑流程。
“政策朝令夕改”,是中企在印度最大的感受。
2020年疫情后,印度出台限制中资新政,所有涉及中国企业投资案须中央特批。结果至2023年仍有大量案子卡在流程中,无人回应、无人推动。
并且中国公司习惯精准预算、按部就班;印度则习惯“灵活应对”,节奏忽快忽慢。
一位高管在记者采访时说:“合同写了2023年1月完工,对方认为‘1月’可以是‘下半年’。”
个体体验同样跌宕。记者在德里租房,一年搬了4次家。房东爽约、停水、临时加价、邻居抗议“外国人扰民”,每一件都能掀翻正常生活。
去超市购物标价60卢比,收银时跳价到75;坐出租车软件显示120,司机落地要价180——记者总结:“生活在印度,每天都像谈判桌。”
可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中国人“看清自己”。中国稳定有序的制度、中国市政的高效执行、中国基层的治理效率——在印度一一对比后,才显出分量。
印度不是“失败国家”,但它的确是“极难合作国家”。它让人看到潜力,也让人看清复杂。三年走完,记者写下最后一行字:“印度,是镜子,也是迷宫。你照到它时,它也考你一场。”
参考资料:
读书|记者亲历观察:中国手机产业在印度的发展.文汇报.2024-01-02
赠书|在印度,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杭州图书馆.2024-02-06
在文字中行走印度|盛唐小仙·书评.新黄河.2024-01-14
“莫迪神话”恐难再续.文摘报.2020-06-25
人物|莫迪3.0:审时度势的“神派”不败之人走下神坛.澎湃新闻.2024-06-0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