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为何母亲再也不入我梦中?"一位白发老者跪在孟婆面前,泪如雨下。
孟婆轻抚手中的汤勺,淡然道:"因为她饮了护佑汤,宁可自己在轮回中忘却一切,也要用忘川的力量守护你的阳寿。"
《太平广记》中记载:"梦者,魂游也。生者魂弱,死者魂强,故能相见于梦境。"可为何那些曾经频繁托梦的亲人,会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难道真如那句古语所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其实,在道教《洞玄灵宝经》里早有记述:亡者托梦需借生者阳气,梦见一次,阳寿减一日。而孟婆掌管的不仅仅是忘情汤,还有一种世人不知的神秘汤药。当年连庄子都曾感叹:"死生存亡之一体也。"可他不知道的是,死者为了让生者更好地"存",选择了彻底的"亡"。
那些不再托梦的亲人,究竟在忘川彼岸经历了什么?
贞观十九年秋,玉华寺内梧桐叶正黄。年轻的僧人慧远跪在师父玄奘法师的灵前,已经整整三日未曾合眼。师父圆寂的第七夜,他终于在极度疲惫中沉沉睡去。
梦中的师父依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袈裟,端坐在熟悉的蒲团上。月华如水,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师父慈祥的面容上,那张脸竟比生前更加清晰。
"远儿,"师父的声音依旧那样温和如春风,"为师有些话要与你说。"
慧远泪如泉涌,扑通跪倒:"师父!弟子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
"愚儿,生死轮回乃天地大道,何须如此悲伤。"师父伸出那只曾经为他摩顶的手,轻轻拭去慧远脸上的泪珠,"为师此番前来,是要告诉你《心经》中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正奥义。"
师父的手温暖如昔,慧远甚至能闻到师父身上那股淡淡的檀香味。这一切都如此真实,仿佛师父从未离开过。
从那夜起,师父几乎每隔三五日便会出现在慧远的梦中。有时是在大雄宝殿里讲经说法,师父端坐莲台,慧远与众弟子恭敬聆听;有时是在西行的古道上论禅悟道,黄沙漫天中师父徐徐而行,为他解说佛法精髓;有时师父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在菩提树下,那种超脱尘世的安详气息就足以让慧远心如止水。
寺中的师兄弟们都说慧远福缘深厚,能得已故师父显灵指点。连住持都羡慕地说:"玄奘法师德行深重,圆寂后仍不忘教化弟子,真乃菩萨再世啊。"
可慧远渐渐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变化。每次从梦中醒来,他总会感到格外疲惫,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起初他以为是思念师父过度所致,并未放在心上。可随着托梦次数增多,这种疲惫感越来越强烈。
更奇怪的是,慧远发现自己的身体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本红润的面庞日渐苍白,双目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同窗师兄妙音悄悄对他说:"师弟,你近来消瘦了许多,可是身体有恙?"
慧远摇摇头,他的身体确实没有病痛,只是总感觉有种说不出的虚弱,像是体内的什么东西在慢慢流失。
直到那个月圆之夜,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那夜慧远又梦见了师父,可这次的情景却让他心惊胆颤。师父的身影竟然有些透明,那张慈祥的面容也显得模糊不清,连声音都变得飘忽不定,像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
"师父,您这是怎么了?"慧远惊恐地发现,自己竟能透过师父的身体看到身后的墙壁。
师父艰难地转过身来,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痛苦和不舍:"远儿,为师要走了。"
"走?师父要去哪里?弟子陪您一起去!"慧远急得想要上前搀扶师父,可手却直接穿过了师父的身体,像是在抓一团烟雾。
"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师父的身影在月光中摇摆不定,"从今往后,为师再也不能到你梦中来了。"
"为什么?为什么要离开?"慧远跪在地上痛哭,"弟子还有好多话想对您说,还有好多佛法想请您指点啊!"
师父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名状的复杂神情,那是痛苦、不舍、还有某种深深的歉疚混合在一起的表情:"远儿,有些事现在还不能告诉你。只记住为师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慈悲,有时需要学会放手。"
"师父!"慧远拼命地想要抓住师父,可师父的身影如晨雾般越来越淡,直到完全消散在月光中。
慧远猛然惊醒,发现枕巾已被泪水完全打湿。他立刻起身来到师父的灵位前,跪下磕头,希望师父能再次出现。可无论他如何祈求,师父再也没有在梦中现身。
从那夜起,慧远彻底失去了与师父在梦中相会的机会。他夜夜失眠,白天恍恍惚惚,整个人仿佛失去了魂魄。
寺中的老僧们都安慰他说:"这是玄奘法师已经彻底往生极乐世界的吉兆,你应该为师父高兴才是。"可慧远心中总有疑惑,为何师父最后的神情如此痛苦?为何要说那句"真正的慈悲需要学会放手"?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为了寻找答案,慧远开始四处访求高僧大德。他不辞千里来到终南山深处,拜访了那位已经闭关修行三十年的默然禅师。
默然禅师住在一个简陋的石洞中,洞内只有一盏长明灯和一个蒲团。当慧远将自己的经历详细叙述后,禅师那双浑浊的老眼突然变得锐利起来。
"施主面如纸张,双目无神,这是阳气大损的征象啊。"默然禅师起身仔细打量着慧远,"你可知《搜神记》中记载的那个故事?"
"请师父明示。"慧远恭敬地说。
"书中说有个书生名叫王仲文,他的亡妻夜夜托梦与他相会。起初王仲文还以为是佳偶天成,死生相随。可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头发开始变白,牙齿开始松动。最后那个书生竟是油尽灯枯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慧远听得毛骨悚然:"师父的意思是..."
默然禅师摆摆手,重新盘腿坐下:"贫僧只是随口说个故事,你且回去好生修行便是。记住,有些事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
可这番话不但没有解答慧远的疑惑,反而让他更加焦虑。他又去寻访了华山的道长、峨眉的尼师、还有五台山的高僧,得到的答案都模糊不清。有的说这是亡者执念已消的表现,有的说这是因为阴阳两隔太久自然断绝,还有的干脆避而不谈,仿佛这个话题有什么忌讳。
直到那个秋雨绵绵的黄昏,慧远在长安城的西市上遇到了一个奇异的老婆婆。
老婆婆佝偻着身子,挑着一担汤水在叫卖。那汤水装在三个不同的陶罐里,分别呈现出乳白色、淡青色和深红色,散发着奇特的药香。更奇怪的是,明明是人来人往的繁华市集,可路过的行人却仿佛都看不见她,径直从她身边走过,有的甚至直接从她的身体穿过去。
"小师父,"老婆婆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雪白的牙齿,"可是在寻找什么答案?"
慧远心中一震,这老婆婆竟能一眼看穿他的心思?而且更诡异的是,慧远发现周围的喧嚣声突然消失了,整个西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老人家,您是何人?"慧远试探着问道。
"我?我就是个卖汤的老婆子。"老婆婆指了指自己的担子,"专门为那些有困惑的人解渴。"
"那您知道为何亡故的人会突然不再托梦吗?"
老婆婆的笑容突然变得神秘起来:"当然知道,因为他们都来找我买汤喝了。"
"买汤?什么汤?"
"我这汤可神奇了,有三种不同的口味。"老婆婆用那根干枯的手指依次指着三个陶罐,"白色的叫忘情汤,喝了能忘记前世所有的恩怨情仇;青色的叫断念汤,专为那些执念太深的魂魄准备,能彻底斩断与阳世的一切牵连;红色的嘛..."
老婆婆故意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红色的最特别,叫做护佑汤。"
"护佑汤?"慧远急切地追问,"这是什么汤?"
老婆婆却摇摇头:"天机不可泄露,小师父想知道详细答案,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行。"
慧远正要继续追问,可就在眨眼之间,老婆婆连同她的汤担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周围的喧嚣声也重新响起,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
从那以后,慧远开始频繁地梦见这个神秘的老婆婆。梦中的老婆婆总是坐在忘川河边,身旁摆着那三罐颜色不同的汤水。她不再叫卖,而是静静地看着河水,偶尔会对慧远说一些模糊的话。
"你师父很勇敢,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
"真正的爱,有时候表现为彻底的遗忘。"
"护佑汤的秘密,连天庭的神仙都不敢轻易提及。"
可每次慧远想要询问详情时,老婆婆总是摇头不语,只是重复那句话:"想知道答案,得付出代价。"
三年过去了,慧远的疑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为何师父要说"真正的慈悲需要学会放手"?为何那些托梦会突然中断?护佑汤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而那个神秘的老婆婆,到底是何方神圣?
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慧远在荒山的破庙中再次遇见了那位神秘的老婆婆。
"你还是来了。"老婆婆坐在残破的神像前,手中端着那碗熟悉的乳白色汤水,"三年来夜夜入你梦境,就是要等这一刻。"
慧远毫不犹豫地跪在老婆婆面前:"求您告诉弟子真相,师父为何突然不再托梦?那护佑汤究竟是什么?"
老婆婆缓缓起身,走到慧远面前,用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凝视着他:"你可知道,每一次托梦都需要付出代价?你师父最后那次现身时为何身影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