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地时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甩出一记“教育核弹”——国土安全部宣布取消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现有留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这一命令来得毫无征兆,却绝非偶然。
禁令出台:剑指哈佛的政治风暴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哈佛就被视为“眼中钉”。今年3月,联邦政府曾勒令哈佛进行10项整改,包括关闭“多元化、公平与包容”项目、改革招生政策等,遭到校方拒绝后,22亿美元联邦拨款被冻结。
此次禁令更像是一场升级的“报复行动”,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公开指责哈佛“营造不安全校园环境”,甚至扯上“与中国合作”的莫须有罪名。
数据显示,哈佛现有近68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7%,其中中国学生超过千人,是最大留学生群体。禁令若生效,不仅直接冲击哈佛的学术生态,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诺姆在采访中威胁“其他大学也可能被审查”,哥伦比亚、伯克利等高校已进入“黑名单”。
禁令夭折:司法系统的当头棒喝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教育封杀”,在发布后短短几小时就遭遇滑铁卢。加州联邦法官杰弗里·怀特22日晚紧急签署临时禁令,叫停特朗普政府终止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行动,要求在案件审理期间“维持现状”。这一裁决犹如一盆冷水浇在特朗普头上。
法官的裁决理由直击要害:政府大规模吊销学生身份的行为“严重破坏原告生活”,且“很可能超越权限、行事武断”。哈佛在诉讼中指出,若不及时制止,将对数千学生造成“立即且无法弥补的损害”。更讽刺的是,就在禁令发布当天,另一项涉及数百名国际学生签证的诉讼中,怀特法官同样裁定政府行为违法。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遭遇司法挫败。今年3月,最高法院曾以5:4驳回其冻结对外援助资金的行政令,保守派法官罗伯茨和巴雷特“反水”成为关键。此次哈佛禁令被迅速叫停,再次暴露特朗普行政命令的合法性漏洞。正如法律专家指出,政府未给哈佛申辩机会,涉嫌违反《行政程序法》,而法官对“武断行政”的认定,为后续诉讼埋下伏笔。
硬仗在后:法律泥潭与政治反噬
尽管禁令暂时被冻结,特朗普的麻烦才刚刚开始。首先是法律层面的持久战:哈佛已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认定政府行为违宪,听证会定于5月29日举行。与此同时,涉及其他高校的潜在诉讼正在酝酿,哥伦比亚大学因巴以冲突抗议被取消4亿美元经费,其反击可能成为新战场。
政治层面的反噬同样棘手。禁令引发国际舆论哗然,比利时王室公开表示关注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的学业问题,中国外交部谴责“将教育政治化”,强调维护留学生权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流失——英国《经济学人》指出,特朗普的教育打压政策已导致全球对美国博士项目的搜索量下降40%,欧洲、加拿大正加大力度吸引科研人才。
特朗普的保守派基本盘也未必买账。尽管禁令迎合了“反精英”情绪,但哈佛作为全球顶尖学府,其国际学生和学者对美国科研、经济贡献巨大。有教授直言,若禁令生效,哈佛的前沿研究项目可能陷入停滞。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最终可能削弱美国的软实力根基。
结语
当前局势对特朗普而言堪称骑虎难下。若继续上诉,最高法院的保守派法官是否会支持其立场存疑——巴雷特和罗伯茨在对外援助案中的态度已释放危险信号。若妥协退让,则可能被视为软弱,损害其“强势领导人”形象。
更严峻的是,特朗普政府已陷入“百诉缠身”的境地。自1月就职以来,其政策引发超过100起联邦诉讼,平均每个工作日被起诉3次。从移民政策到教育打压,司法系统的持续阻击正在消耗其政治资本。而即将到来的2024年大选,特朗普还需应对“封口费”案的刑事定罪记录,其个人法律风险与执政合法性危机相互交织。
这场“哈佛禁令”风波,本质上是特朗普保守主义议程与美国传统精英体制的碰撞。但历史经验表明,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改变学术自由和教育开放的根基,最终往往事与愿违。正如哈佛校长加伯所言,政府的做法“危及数千学生未来,向全球学子发出危险信号”,而这种短视的政治操弄,终将让美国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