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席
“变化是万物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进步。”——柏格森
美国政府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
这一政策出来,全球惊愕,这个节奏摆明了特朗普是要断哈佛收入,甚至整垮哈佛呀!
查资料一看,在哈佛大学,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有1365人,在所有国际留学生中,占了20%左右。
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了,所以这次美国政府的政策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直接影响是很大。
他们即将面临的便是“分流”到其他高校,或者回国。
中国留学生
中国外交部态度
当前,除了对这些哈佛的在读中国留学生,这次政策对即将出国留学的或者已经做了规划要留学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很大的变数。
未来的求学路应该怎么选择,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面对这样的变故,5月23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外媒记者得时候也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原话是这样的,“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中方一贯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美方有关做法只会损害美国的形象和国际信誉。中方将坚定维护海外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初看发言似乎没什么力量 但仔细一读,这发言是有很高水平的,先是肯定了中美合作,接着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坚决维护”也显示了我们的执行力。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相信我们逐步强大的祖国。
事实上,每一次有危机或者风险的时候,祖国一直在保护和提醒着我们。
比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时,祖国总会提前提醒在外的华人,也会组织军舰撤侨,最大程度保护我们。
中国撤侨
这次对于美国的变脸,势必搞垮哈佛,祖国也是提前给出了警示。
2025年4月9日,中国教育部就发布了的首个留学预警(2025年第1号),明确提示中国留学生需谨慎选择美国特定州份并加强风险评估 。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虽没有被明确在留学预警中,但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的前瞻性。
接下来,在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这又给未来想赴美或者到其他国家留学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启示呢?
抉择
哈佛在读中国留学生的应急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转学与学分衔接”规则。哈佛学生可利用“学术休眠”政策保留学籍,同步申请与哈佛合作的32所院校(如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联合学位 。需注意学分转换损失(平均13.7个学分),优先选择课程体系兼容度高的学校。
二是,寻求法律与领事支持,争取合法权益。目前,针对这一变故,中国驻美使领馆已启动应急机制,提供转学咨询、签证延期协助及法律资源对接 。学生可关注教育部《留学预警 》,慎选受政治干预的美国院校。
三是,利用短期项目试水再根据自身情况决策。比如,可以通过暑期科研、线上学分课程(如剑桥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实验室)体验目标国家,60%参与者最终放弃美国藤校转向英国G5 ,结合自身情况最终看是否到其他国家学习。
哈佛大学
总而言之,面对突变,在哈佛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快抉择。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特朗普一时半会不会松口,观望也并非上策。
对未来的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随着国际局势和社会发展,中国留学生的全球流动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
作为传统最大留学目的地的美国,其吸引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3-2024学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已从2019-2020学年的37.3万峰值降至27.7万,占国际学生比例从第一滑落至第二(24.6%),被印度(33.2万,29.4%)超越。
中国留学生
这一变化既源于STEM领域签证限制等政策收紧,也与地缘政治紧张密切相关。
尽管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仍是中国学生集中地,但STEM专业占比超44%的群体正日益感受到政策不确定性的压力。
与此同时,其他英语国家和地区正稳步承接中国留学生的分流需求。
英国2023年接纳约12万中国留学生,占其国际学生总数的28%,无需面签、一年制硕士的学制优势使其成为热门替代选项。
中国留学生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以约30%和8.5万中国学生的规模,凭借商科、工程等优势专业及宽松工签政策(加拿大毕业后最长可获3年工签)吸引职业导向群体。
另外,新加坡和香港则因地缘临近性、中文环境及高校国际化程度,成为新增长点——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申请量近年显著上升。
留学市场大变动背后
哈佛等顶尖高校被曝将限制国际学生招收的事件,犹如一块巨石投入本已波动的留学市场,进一步放大了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冲突,更促使中国学生加速“去美国化”进程。
未来,顶尖高校申请者的流向将呈现多元特征:英国的牛津、剑桥凭借学术声誉持续吸引学术型人才。
中国留学生
加拿大、澳大利亚因移民通道清晰成为务实之选。
新加坡、香港则因兼具国际化与文化适配性,成为“稳守地缘优势”的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大陆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崭露头角。
德国的理工科免费教育、法国的高商体系及北欧国家的高性价比,逐渐进入更多中国家庭的视野。
在海外政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吸引力正在提升。
清北复交等高校国际排名持续上升,“双一流”计划推动科研投入增长,促使部分学生选择“境内国际化”路径。
清华大学
直接报考国内研究生、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上海纽约大学)或“强基计划”等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成为规避海外风险的重要选项。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这一趋势。
这场留学格局的变革正在重塑教育产业链。
留学中介机构加速布局多国联申服务,英美联申、美加联申模式日益普及,学生和家庭更倾向于采用“双轨制”策略,什么意思呢?就是同时申请欧美和亚洲高校以分散风险。
未来,留学要把鸡蛋放几个篮子!
这与此前中国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不谋而合,留学生家庭应该重视“全球身份组合”规划,通过新加坡自雇EP、香港优才计划等途径增强抗风险能力。
中国教育部
事实上,对于不同发展导向的学生,选择路径呈现明显分化。
比如科研导向者更倾向于转向欧洲顶尖实验室(如瑞士ETH Zurich)或国内重点科研平台。
就业导向者优先考虑工签政策友好的国家。
创业群体则借助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和科创生态寻求发展机遇。
这种分化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更是中国留学群体理性化、多元化发展的主动选择。
哈佛事件的影响超越了单一政策范畴,成为美国教育霸权松动的象征性事件。
哈佛事件
中国留学生的流动轨迹正从“集中赴美”转向全球分散布局,这一过程中,“安全”与“开放”的平衡成为家庭和国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未来,国际人才流动格局或将更趋均衡,而中国本土高等教育的崛起与替代留学目的地的竞争,将共同书写全球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