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史上最惨烈的海难!苏联军官发射四枚鱼雷,9000平民命丧深海

分享至

1945 年 1 月,二战末期的德国深陷战火,东普鲁士的贝塔为躲避逼近的苏军,带着儿子踏上逃亡之路,目标是乘船横渡波罗的海,前往德国本土与姐姐团聚。

抵达波兰格丁尼亚港后,贝塔在混乱中登上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 运输船。

这艘原本的豪华邮轮,在战争中几经改造,此时承载着远超设计载客量的 10582 人,其中多为平民,船上拥挤不堪、脏乱异常。

启航前,船长彼得森与 U 型潜艇舰长扎恩在航线选择上产生分歧,最终彼得森坚持走深水区直线航线。

1 月 30 日,巨轮带着众人的希望驶离港口。

当晚 9 点左右,船体突然传来巨响,海水涌入,船上瞬间陷入混乱。

人们惊慌失措地冲向甲板,哭喊、推搡声混成一片。

贝塔好不容易挤上甲板,却看到了更为恐怖的景象...



1.

1945 年 1 月,寒冬笼罩着欧洲大陆,德国的土地被战争的阴霾彻底掩埋。

在东普鲁士的一个小村庄里,贝塔正忙碌地收拾着行李,她将几件换洗衣物、一些干粮和丈夫留下的怀表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破旧的旅行箱。

每一次触碰这些物品,她的手都会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眷恋,目光在老屋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好似要将这里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心底。

丈夫在战场上战死的消息传来后,这座老屋就成了她和儿子在这乱世中唯一的避风港。

可是如今苏军的逼近让这份短暂的安宁也化为泡影。

她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住在德国本土的姐姐一家,只要能带着儿子乘船横渡波罗的海,到达远方的基尔港,就能与亲人团聚。

这一路上,贝塔紧紧拉着儿子的手,在逃难的人群中艰难前行。

她看到无数像她一样绝望的民众,妇女们裹着破旧的羊毛披肩,眼神空洞而迷茫;孩子们无助地坐在简易的水橇上,小脸被寒风吹得通红。

城市里的供水和电力系统早已崩溃,食物和水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许多人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喝过一口干净的水。

无家可归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港口,占据了所有的交通要道,哭声、喊声、哀求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令人心碎的悲剧。

2.

距离贝塔最近的港口是德军控制的波兰格丁尼亚港。

当她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这里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几乎绝望。

码头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难民和受伤的士兵,人们拥挤在一起,为了能登上那少得可怜的船只而推搡、争吵。

贝塔紧紧抱着儿子,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恐惧。

就在她感到绝望的时候,远处一艘巨型的运输船映入她的眼帘。

这艘船的船体上刷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威廉·古斯特洛夫号”。

船上的人正忙碌地接引着蜂拥而至的难民,贝塔仿佛看到了最后一丝希望,她拉着儿子拼命地挤了过去。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于 1937 年由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建造,它原本是一艘为纳粹高官威廉·古斯特洛夫命名的豪华邮轮,被设计用来供纳粹军官旅游使用。

可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它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它先是被军方征用为医用船,后来又被改造成了一艘军用运输舰。

如今在 1945 年 1 月的这场大规模撤退行动——“汉尼拔计划”中,它和众多停靠在格丁尼亚港的船只一样,承担起了运送难民的重任。

这艘船最初的设计载客量为 1900 人,但此时港口的难民数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

每个人都想登上这艘船,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现场的秩序完全失控。

最终登船的人数达到了 10582 人,其中包括 173 名船员、1291 名官兵、162 名伤员以及 8956 名平民。

3.

这些平民大多是住在东普鲁士和周边困难地区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单亲母亲。

船上的空间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厅、船舱、走廊,甚至连各个仓库和库房都塞满了人。

孕妇们被带到了临时改装的病房里,但条件依然十分恶劣。

由于人数太多,呕吐物和排泄物来不及清理,随处都是难闻的臭味。

人们只能紧紧地挤在一起,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的撤离路线是从格丁尼亚港向西通过波罗的海前往德国本土的基尔港。波罗的海在二战期间一直是德军控制的海域,苏联主要依靠陆军作战,按常理来说,苏军的舰船很难直接攻击靠近德军本土的海域。

但随着战局的改变,苏军已经开始沿岸进攻德军控制的各大港口,这条海线的安全也无法得到完全的保证。

船上总共有 4 名船长,包括古斯特洛夫号本身的船长弗里德里希·彼得森上尉、临时驻扎在船上的 U 型潜艇舰长威廉·扎恩中校以及两位民用船的船长。

在出航以前,彼得森船长和扎恩舰长就在行驶线路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彼得森主张让船只走直线,从深水区直接通过波罗的海,以减少航行所需要的时间。

他清楚古斯特洛夫号曾经受过损伤,船体的状态不是很好,再加上目前处于超载状态,他担心一旦绕路,很可能会导致船只无法抵达目的地。



而扎恩舰长却认为,古斯特洛夫号是一艘大型的军用船舰,很容易成为敌军的打击目标。

深水区非常有利于潜艇的隐蔽和攻击,直接在海面上走直线非常危险,最好是保持警戒状态,沿着海岸线呈 J 字型高速前进,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被敌军潜艇打击的几率。

4.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终彼得森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决定走深水区直线前进。

1945 年 1 月 30 日中午,波罗的海的冬季异常寒冷,纷扬的雪花遮住了海面。

彼得森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他下令让古斯特洛夫号的螺旋桨缓缓转动起来。

在海岸边无数难民羡慕的目光中,这艘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巨轮向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驶去。

与船只同行的还有两艘护航的鱼雷艇,但其中一艘出现了故障,只剩下了一艘名为“洛威号”的小艇护行。

虽然船上的环境十分恶劣,但想到自己可以远离战火,回到安全的德国本土,船舱里的乘客们都感到自己十分幸运。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悄然降临。

1 月 30 日下午 6 点,船只抵达了波兰的尾巴城附近,大概行驶了不到六分之一的距离。

此时,天气变得更加寒冷,温度比下午更低,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由于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德军控制的海域,彼得森船长感觉松了一口气,开始在船上安排一些事务。

但出于一种奇怪的直觉,扎恩舰长却告诉他,希望船速能再快一点。

就在这时,古斯特洛夫号接到了海军司令部的无线电通知,对方告知有一对德军的扫雷艇会经过同一条航线。

于是彼得森下令将船只两侧的导航灯打开,以避免与友军发生撞击。

晚上 9 点左右,船舱里正在播放希特勒的演讲,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大海。

经历了大半天的折腾,很多难民都昏昏欲睡。

贝塔忙碌了一天,刚进入梦乡,就突然听到了一声“哐当”的声音。

她在迷迷糊糊间,听见船舱里的警报响了起来。

5.

“出什么事儿了?”贝塔猛地惊醒,起身想要抱住儿子,紧接着就听到了两声巨响。

然后大量的海水向着船舱里灌了进来。

大人们歇斯底里的叫声、孩子们的哭声顷刻间在船舱里混成了一片。

贝塔的大脑一片空白,她赶紧拉着孩子向外冲去。

此时每间船舱里的人都在往外跑,上千人都堆在了通往甲板唯一的梯子上。

人们相互推搡、拥挤,有些人一下子摔倒,顷刻间就被无数只脚踩踏,发出毛骨悚然的叫喊。

有些婴儿被撞到了地上,哭了两声就没有了动静,只剩下母亲在旁崩溃地哀嚎。

不知道过了多久,贝塔才感觉自己被挤到了甲板上。

她刚松了一口气,就看到了一个让她汗毛倒竖的场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