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胖胖小时候,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句话太耳熟能详了,以至于不少人长大后,喜欢把这句话当成段子来讲。
这句话不仅令人窒息,而且非常荒谬。
为什么?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是可以被当成模板来要求的,而“别人家的父母”却从不拿来做参考。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优秀”,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有没有机会反问一句:“你怎么不像别人家的父母那样理解?”
孩子是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的,他天生就是被动的一方。可现实却是,父母动辄以“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梦想、面子、控制欲一并塞到孩子身上。
说实话,比如像胖胖现在还没有孩子,甚至还单身,但我敢说,如果我有孩子,前提一定会把他的自由意志、开心快乐,摆在第一位。
人这一生,没有什么比活得像个“人”更重要。
可很多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育人”,而是“驯兽”。
5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近日,多个自媒体账号爆料称,“年仅9岁的已达到业余6段的围棋手小朱(化名),在受到父亲家暴后坠楼。”
同时在多个微信群内,有网友发布消息称,“5月19日晚八点四十六分,经确认:九岁业业余6段小朋友跳楼后死亡。生前长期因输棋被父亲极端殴打,选择了轻生。”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朱曾在“杭棋”训练。
他7岁那年就拿下“浑南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还是“烂柯杯”参赛者,是福建围棋协会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
这样的孩子,胖胖用自己标准来看,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他聪明、自律、有天赋、能吃苦、还拿了无数奖项。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最后却选择了从高处一跃而下。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9岁的孩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是如何在失望、恐惧和绝望中做出那个决定的。
根据南方+、红星新闻等媒体的跟进报道,小朱的父亲在孩子失利时常有暴力行为,“其父亲任何负面情绪都会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
有围棋教练证实孩子确实是杭州棋院的学生。杭州市妇联回应称对此事“非常痛心”,并已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调查。
至于网络上传言孩子父亲已被带走调查,目前暂无官方确认消息,警方表示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这是一场让人心碎的新闻,和一个我们都不愿面对的真相
在胖胖看来,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家庭悲剧,它是一整套价值观崩塌的崩溃点,是对整个“望子成龙”家庭教育模式的沉痛控诉。
很多人看到新闻后的第一反应是“太可惜了”“这孩子本来有多么光明的前途”。但在胖胖看来,真正可惜的,不是孩子没走到未来,而是父母从未真正给过他选择的权利。
他不是死于一次争吵,而是死于长期的、被默许的暴力。他不是被打一次两次,而是长期生活在输不起的环境中。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失败”不仅仅是名次落后,更意味着拳头、辱骂、羞辱。
所以这不是“意外”,而是被悄无声息地制造出来的“必然”。
如果我们退后一步来看这个事件:
一个九岁的孩子,从七岁就拿下全国比赛冠军,背后是多少场不眠不休的训练?而一旦走上这条“围棋英才”的道路,他的人生轨道可能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父亲、属于机构、属于成绩单。
当然,小朱的问题并不只是围棋或成绩,而是家庭、社会乃至主流舆论环境合力推出来的牺牲品。
在“你要出人头地”“不成功便成仁”的教育逻辑里,孩子只是父母梦想的工具,是家庭面子的载体,是父母的战利品展示。
“你要成才”这句话,其实早已变了味。
哪怕他才9岁,也必须背上“不许输”的压力,哪怕他已经是围棋天才,也无法容忍一局失败。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孩子一出生就背上全家命运”的安排,到底合理吗?
家暴不是一顿拳头那么简单,它往往是“合理化暴力”的最后一步。先是语言勒索,再是精神控制,最后是身体摧残。
这不是爱。
很多人太习惯把父母的控制包装成“为你好”。
在很多家长的词典里,动手打孩子可以被美化成“恨铁不成钢”,高压逼迫可以叫“望子成龙”。可真相是,许多孩子在父母的“好意”中,一点一点被逼进了精神的绝境。
可胖胖所理解的爱,是即使他不完美、不出众、不夺冠,你也一样为他骄傲。
而不是“你成绩不好,你结果不好了,我就不爱你了”。
这不是爱,是投射,是操控,是父母自身失败的自我救赎。
胖胖觉得,很多的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
它太爱结果了,太讨厌过程了。
我们愿意为孩子的第一名鼓掌,却不愿接受他的普通;我们为“别人家的孩子”尖叫,却从没学会如何好好地爱“我自己的孩子”。
于是,小朱的死,不是“意外”,而是一个被系统制造出来的悲剧。
但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冠军。
一个孩子,连输棋都不能被允许,他的人生到底是谁的?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考官”,父母只是“人生合伙人”,所以胖胖眼中,孩子的价值,不是靠奖杯定义的。
一个父亲,不是负责把孩子调教成工具的军官,而是负责陪他走完童年的伙伴。
教育应该是“陪着长大”,而不是“按着长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已经够累了,如果家都不再是避风港,而是暴力,那孩子还能去哪?
很多人说,现在孩子太脆弱。
可有没有想过,这个内卷的环境已经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为什么父母还要堵上他的全部出口?
这起悲剧,在胖胖看来,再一次击中了社会一个最深的盲点:
我们默认父母有天然的监护资格,而非经过检验的合格执照。
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机制,去审视家长是否具备“情绪管理能力”“安全陪伴能力”“长期养育能力”。
而在主流语境中,“父爱”“母爱”可以是最高的道德象征,也可以是最难揭穿的暴力外衣。
小朱的事还在调查中,我们不能仓促下结论。
但无论真相如何,这样的事件都应引起深思。
一个9岁孩子的死亡,不是“教育代价”,而是整个价值系统失衡的结果。
父母“用孩子来翻盘”的心态,是很多悲剧的温床。
一些家长没有实现的梦想,想通过孩子重来一次。一些人的自卑感,要靠孩子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一些破碎婚姻的创伤,就寄希望于“把孩子培养成功”来找补人生尊严。
可孩子不是替身。
一个本应无忧玩耍的9岁男孩,被逼到用死亡终结痛苦。
这说明什么?
每一次我们把孩子当成“项目管理”,每一次我们为孩子制定KPI,每一次我们在孩子面前夸耀“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都在默许一种结构性暴力的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