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谈的是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国际结算中的老大,否则谈得全是废话,因为人民币已经在国际结算中,它就在那。
既然谈的是取代,那就必须谈东村的外汇管制制度。
清华的李稻葵有一个说法:人民币国际化,不需要打开外汇管制,因为香港设立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兑换市场,且资本流动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要看经济实力;李院的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如果谈人民币国际化,谈的仅仅是人民币具有国际货币的属性,这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跳蚤,明摆着的事,当然是废话;如果李院长谈人民币国际化,暗示的是取代,成为国际结算第一货币,那就存在底层逻辑上的冲突。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国际贸易的基石,不是有经济实力就是可以动摇这个基石,在宏观文件和专家层面不能有这样的幻想。世界不属于中国,中国一定属于世界,把这种价值关系颠倒过来去谈经济强大,除了危险,还是危险。香港的离岸市场,规模与自由度远远不能覆盖全球资本流动需求,这不是逻辑学上的正举,因为内地与香港的资本账户分隔本身就是流通壁垒。
截至 2024 年 12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市场份额为 3.75%,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约为 2.5% 左右;2024 年 8 月,美元在主要货币支付金额排名中占比 47.08%,位列第一,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比例为 57.8%。这个巨大的差异,绝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颠倒过来。
为什么?是因为东村的经济不够强大吗?
东村经济高峰期GDP达到西村GDP的77%,目前仍保持在62.3%,经济实力的数据与国际结算的数据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很根本的原因就是外汇管制,人民币不具备国际货币的完整属性。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意味着人民币无法真正融入全球资本循环,建立基于市场信任的 “无差别接受性”。
人民币要想替代美元,当然要有经济实力超越的背景,但打开金融国门,放开外汇管制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国际市场的本质与共同原则就是资本自由流动,如果单方实行外汇管制,限制跨境流通,别人打开了门,你却关着门,怎么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国际信用?外资进入东村市场要考虑离岸,东村出门做生意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才能再生产,这决定了在国际货币的竞争中,人民币不能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步。在外汇管制下,人民币汇率等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上存在扭曲,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作为国际第一货币,需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强大的定价能力。相比之下,美元的霸主地位不仅源于西村经济实力,它是开放的资本账户 —— 美联储无需直接管制资本,市场自发选择美元作为避险和结算货币。
所以,资本自由流动不是选项,而是国际货币的基因。
当然 ,打开了金融国门,不等于人民币就可以替代美元,从现在的情况看,不太可能打开,风险远大于收获。
人们会很诚实地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当然 ,不会按3:1的汇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