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说他怎么就变成这副模样了?”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闲汉压低了声音。远处,那个拖着破旧行李箱的男人蹒跚走过泥泞小路,衣衫褴褛得像个逃难的灾民。
“八万块钱啊,当年他哥嫂卖了老宅子救他,如今倒好,十年过去,回来还是这副德行。”
“嘘,别让他哥听见。”
01
李明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任凭春风掀起他褪色的衣角。
十年了,这棵树更粗壮了,树皮上的皱纹像极了他内心的沟壑。路过的村民对他行注目礼,有人认出了他,惊讶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怜悯,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探究。
“是李明回来了?那个败家子?”有人远远地嘀咕着。
李明假装没听见,只是微微低头,扯了扯身上那件磨白的衬衫领口,脚步沉重地朝村子深处走去。他的行李箱被路边的石子刮出一道长长的划痕,发出刺耳的声响,仿佛在提醒村民:看啊,一个失败者回来了。
东风村和十年前没什么两样,泥泞的小路,低矮的土屋,偶尔可见几栋新盖的砖房,像是长在老树上的新芽,格格不入却又生机勃勃。
“李明?真是你小子?”一个戴着草帽的老人搭着锄头迎面走来,眯起眼睛打量他。
“三叔,是我。”李明声音嘶哑,像是很久没说过话。
“这些年在外面过得怎么样?发财了没?”老人的目光在他褴褛的衣衫和破旧的行李箱上扫视。
李明苦笑了一下,摇摇头:“三叔,别提了,这十年可把我苦透了。外面哪有那么好混,干过保安,送过外卖,做过小工,没存下几个钱不说,前段时间还被骗了,现在债台高筑,只能回来避避风头。”
三叔的眼神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惊讶、失望、同情,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那你哥知道你回来了吗?”
提到哥哥,李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还没去见他们。”
“你哥嫂这些年也不容易,小心别给他们添麻烦了。”三叔意味深长地说,然后背起锄头走开了。
李明站在原地,望着三叔远去的背影,眼神变得幽深。他掏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抽出一根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那火光明明灭灭,照亮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眉宇间的沧桑不似装出。
村头的小卖部传来收音机的声音,几个老人围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听到李明回村的消息,立刻压低了声音议论起来。
“听说当年他哥嫂给了他八万块钱,那可是他们全部的积蓄啊。”
“那小子不争气,赌博欠下一屁股债,差点被人打断腿。”
“他哥卖了老宅,又借了一部分,才凑够八万救他。”
“这么多年没回来,连个音信都没有,现在回来还是一副穷酸样,真是不成器。”
李明装作没听见,拖着行李箱往村子里走去。春风卷着尘土,模糊了他的身影,也模糊了那些闲言碎语。但他的耳朵却竖得老高,一字不落地将那些话收入耳中。
路过村委会的时候,一个面熟的中年妇女惊讶地看着他:“是李家老二回来了?”
李明点点头,挤出一丝笑容:“张婶,好久不见。”
“你这是......”张婶欲言又止,眼神里充满了探究。
“在外面混得不好,回来看看家人。”李明垂头丧气地说。
“你哥嫂知道吗?”
“还没去见他们。”
“那你先去见见他们吧,这些年他们可没少念叨你。”张婶说着,眼神却变得复杂起来。
李明点点头,继续向前走去。村子的每一寸土地都勾起他的回忆,十年前那个雨夜,他是如何含着泪离开的,如今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十年了,他的脚步虽然蹒跚,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02
十年前的那个雨夜,李明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也是最温暖的时刻。
那年李明二十出头,血气方刚,在村里呆不住,非要去县城打工。起初在一家工厂做了半年,后来认识了几个狐朋狗友,被带进了赌场。起先小赌怡情,后来越赌越大,竟然欠下了八万块钱的高利贷。
那天晚上,两个纹身大汉把他堵在出租屋里,一顿拳打脚踢后,给了他三天时间还钱,否则就打断他的腿。
走投无路的李明只好回到村里,跪在哥嫂面前求救。
“八万?你疯了吗?”嫂子王芳气得浑身发抖,“我们种了十几年地,存款才多少?你一夜之间就赌光了?”
“嫂子,救救我吧,他们说要打断我的腿......”李明跪在地上,脸上还带着伤。
李大志,李明的哥哥,沉默地坐在一旁,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年长李明十岁,父母早逝,是他把李明拉扯大的,如今弟弟犯了大错,他心如刀绞,却又无法袖手旁观。
“大志,你可别心软,这钱要是给了,咱们这辈子就毁了!”王芳泪流满面地喊道。
李大志沉默了良久,终于开口:“明子,这次哥救你,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哥,你说,什么条件我都答应。”李明哭着说。
“拿了钱,你就离开村子,去远一点的地方,重新做人。”李大志的声音沙哑而坚定。
李明愣住了:“哥......”
“听你哥的,”王芳擦着眼泪说,“这村子里,你待不下去了。等你有出息了,再回来。”
那晚,李大志拿出积蓄,又把祖传的老宅子卖了,东拼西凑凑齐了八万块钱。第二天一早,王芳给李明包了几个馒头,塞了两百块钱路费,李大志亲自送他到了村口。
“哥,嫂子,这恩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李明哽咽着说。
“少说大话,”王芳抹着眼泪,“好好做人,别再赌博了,有出息了再回来。”
李大志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眼圈红红的。
那天,李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东风村,背影在雨中渐渐模糊。村民们议论纷纷,都说李大志夫妇太傻,为了一个不成器的弟弟,搭上了全部家当。
李大志卖掉老宅后,一家人搬进了村东头的一间破旧土屋。那年冬天特别冷,屋顶漏雨,墙角渗风,王芳怀着身孕,却要帮着丈夫一起下地干活。
日子艰辛,但李大志夫妇从未后悔过救李明的决定。他们只希望,远方的弟弟能够重新开始,过上好日子。
“你说那小子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有时候夜深人静,王芳会问丈夫。
“但愿比我们强吧。”李大志叹息着说。
然而命运似乎特别爱和这对善良的夫妇开玩笑。那年冬天,王芳因为劳累过度,加上屋子潮湿寒冷,一场大病后流产了。
夫妻俩抱在一起哭了一整夜,却从未责怪过李明。
慢慢地,村里人不再议论这件事,但每当有人提起李明,总会摇头叹息。李大志夫妇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地耕种着那几亩薄田,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安稳。
偶尔有从外地回来的村民问起李明的消息,李大志总是笑笑说:“应该过得还好吧。”
“有他的消息吗?”
“没有,但只要他好好的,不联系也没关系。”
其实私下里,夫妻俩总是担心李明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找到工作,有没有重新回到赌场。每次村里有人从外地回来,王芳总会旁敲侧击地打听,希望能得到一丝关于李明的消息。
然而十年来,李明如同人间蒸发,杳无音信。
李大志夫妇依然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生活,靠种地和做些零工维持生计。后来王芳又怀孕了,生了个女儿,取名李欢欢,如今已经八岁了,是村里学校的好学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那天,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拖着破旧的行李箱回到了村子......
03
李明站在哥嫂家门口,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一间很普通的砖房,比起十年前他离开时住的那间土屋,条件好了许多,但在村里算不上富裕。
院子里,一个小女孩正在玩耍,看到陌生人,怯生生地躲到了屋里。
“欢欢,怎么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李明的心猛地一颤,那是嫂子的声音,比记忆中沧桑了许多。
王芳走出屋子,看到院子外站着的男人,愣住了:“明子?是你吗?”
“嫂子......”李明喉咙发紧,叫出这两个字,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王芳呆呆地站在那里,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真的是你......大志!大志!快出来,明子回来了!”
李大志从地里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了弟弟,兄弟俩四目相对,空气仿佛凝固了。
“哥......”李明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
李大志快步上前,一把抱住了弟弟,粗糙的手掌在李明背上拍了拍:“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简陋的饭桌上,嫂子张罗了一桌饭菜,虽然简单,但是满满的家的味道。小侄女欢欢怯生生地叫了声“叔叔”,然后躲在母亲身后偷看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
“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李大志问道。
李明低着头,声音低沉:“不怎么样,哥。一直在打工,换过好多地方,赚的钱都不多。前段时间遇到个骗子,说做生意,我把积蓄都投进去了,结果人家卷款跑路了,我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债......”
嫂子的眼神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既心疼又失望。
“那现在怎么打算?”李大志问。
“在村里住几天,躲躲风头,然后再出去找工作吧。”李明叹了口气。
“住在家里就行,反正有的是地方。”李大志说。
饭后,李明坚持回到村东头一间废弃多年的老屋住下。那是他少年时曾经住过的地方,如今已经破败不堪,但他执意要住在那里。
“我都习惯了,再说,不想给你们添麻烦。”李明坚持道。
村里人很快知道了李明回来的消息,也知道了他这些年在外面并没有发达,反而混得很惨。流言很快传开了:那个十年前靠哥嫂救命的败家子,如今还是一事无成。
李明白天很少出门,偶尔到村口的小卖部买些日用品和香烟。
“老板,来包烟。”
“红塔山?还是......?”
“最便宜的那种就行。”李明掏出皱巴巴的钱。
“账上记吧,下次一起给。”小卖部老板看他可怜,主动提出。
李明感激地点点头:“谢谢老板。”
然而,有村民发现,李明虽然衣衫褴褛,却用着一部不算便宜的手机。一次,小卖部老板无意中瞥见李明在查看手机,那分明是最新款的智能机,而不是他那种“穷人”该用的。
更奇怪的是,有人注意到李明的手腕上戴着一块手表,虽然被衣袖遮掩,但偶尔露出的一角,却闪着名牌的光芒。
这些细节被敏锐的村民捕捉到,很快,一种新的说法在村子里流传开来:李明可能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穷。
一天深夜,放牛回来的村民无意中路过李明住的破屋,透过窗缝看到,李明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翻看一本精致的笔记本,那本子做工考究,显然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
更奇怪的是,每翻一页,李明的表情就变换一次,时而微笑,时而皱眉,时而眼含热泪。
这一切都让村民们感到不解:一个真正穷困潦倒的人,怎么会有这些东西?他到底在隐瞒什么?
与此同时,李大志夫妇对弟弟的关爱却从未减少。
“这孩子可能是在外面受了不少苦,看他那憔悴的样子。”王芳心疼地说。
“是啊,回来瘦了那么多。”李大志点点头。
第二天,王芳煮了一锅鸡汤,盛了一大碗,还拿了几件李大志的旧衣服,让丈夫送去给李明。
“那小子真没用,打了十年工,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王芳嘴上抱怨,手上的动作却很温柔,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
李大志来到破屋,看到弟弟正坐在门槛上发呆。
“明子,你嫂子熬了鸡汤,趁热喝了吧。”李大志把保温桶递给弟弟。
李明愣了一下,眼眶瞬间红了:“哥,你们......”
“这几件衣服虽然旧了点,但还能穿,你先将就着。”
李明接过衣服,表情复杂:“哥,这些年,我......我真的很对不起你们。”
“傻话,都是一家人。”李大志笑着说,然后环顾四周,“这屋子漏风漏雨的,我找时间帮你修一修。”
“不用了,哥,我住几天就走。”
“不急,先把身体养好再说。”李大志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李明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几天后,李大志果然带着工具来帮弟弟修缮破屋。兄弟俩忙了一整天,把漏雨的屋顶和破损的墙壁都修好了。
“哥,你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修缮告一段落,李明突然问道。
李大志擦了擦汗水:“还行吧,种几亩地,收成不错,你嫂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欢欢上学成绩也好,日子过得去。”
“欢欢是个好孩子。”李明微笑道。
“是啊,就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校,村里那个小学破破烂烂的,听说县里要拨款修缮,但一直没下来。”
李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晚上,李明独自坐在修好的屋子里,取出那本精致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数字和地址,还有几行加粗的笔记:东风村小学重建计划,预算50万。他用笔轻轻敲打着本子,眼神深邃。
04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李明找到正在田里干活的哥嫂,吞吞吐吐地提出借钱的请求。
“嫂子,哥,我......”李明低着头,声音颤抖,“我能跟你们借点钱吗?我欠了别人两万块,那人找到村里来了,我真的走投无路了......”
王芳的脸色立刻变了:“你又借钱?你是不是又赌博了?”
“不是,嫂子,我没赌博,真的,是之前做生意欠下的。”李明急忙解释。
“十年了,十年了!”王芳声音发颤,“你出去这么多年,难道还是学不乖吗?上次给你八万,这次又要两万,你当我们家是开银行的?”
李大志拉住激动的妻子:“好了,芳芳,先冷静一下。”
“大志,你可别心软啊!这钱要是给了,他下次还会来要的!”
李明低着头,不敢看嫂子愤怒的眼神:“对不起,嫂子,我知道我不应该来麻烦你们,但是我真的走投无路了......”
王芳气得浑身发抖,转身离开了田地。李大志叹了口气,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你先回去吧,这事我会想办法的。”
李明垂头丧气地走了,背影看起来比来时更加萧索。
几天后,李大志找到了弟弟,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万块,我东凑西借才凑齐的,你先应急吧。”
李明接过信封,手微微发抖:“哥,这......”
“别说了,你是我弟弟,有困难我不可能不管。”李大志说完,转身离开了。
李明站在原地,望着哥哥远去的背影,眼神复杂。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信封,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卡,塞进了信封里。
那天晚上,李大志回到家,发现枕头下多了个信封,里面有一万块钱和一张空白的银行卡,没有任何留言。他愣了好久,然后把钱和卡都收了起来,没有告诉妻子。
与此同时,村子里的流言蜚语也越来越多。
“你们说,这李明是真穷还是假穷啊?”小卖部里,几个闲汉摇着蒲扇议论。
“谁知道呢,听说他用的手机可不便宜。”
“可是你看他那衣服,破破烂烂的,不像是装的啊。”
“装穷的人多了去了,说不定他在外面发了财,回来就是为了试探人心呢。”
“那他干嘛还要借钱?”
“可能就是为了试探他哥嫂吧,毕竟当年他哥嫂可是救了他一条命啊。”
这些流言很快传到了李大志夫妇耳中。
“你说明子是不是在装穷?”晚上,王芳问丈夫。
李大志摇摇头:“不管他穷也好,富也好,他始终是我弟弟。”
几天后,村子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四十多岁的样子,西装革履,开着一辆豪车,在村子里打听李明的消息。
“请问,李明住在哪里?”陌生人问一个放牛的老人。
“你是谁啊?找他干啥?”老人警惕地问。
“我是他的朋友,有些事情要和他商量。”陌生人微笑着说。
老人将信将疑地指了指村东头的方向。陌生人道谢后离开,但并没有直接去找李明,而是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似乎在考察什么。
这一幕被村民看在眼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猜测:李明可能在外面混得不错,有钱有势的朋友找上门来了。
陌生人离开后,李明的行为更加可疑。他开始频繁地外出,有时一整天都不见人影,回来时总是神色疲惫,却带着一种隐秘的兴奋。
有晚上放牛回来的村民看到,李明蹲在村口的小溪边,和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交谈甚欢,那人正是前几天来村里的陌生人。两人说了些什么,没人知道,但那晚之后,李明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李大志夫妇对这一切似乎浑然不觉,依然每天忙着自己的生活。李大志在田里干活,王芳照顾着小卖部,小欢欢上学放学,一家人日子平静而温馨。
一天,李明主动提出要去哥嫂家吃饭。
饭桌上,李明看着简陋却温馨的一家三口,眼神复杂。小欢欢已经不再害怕这个叔叔,会主动和他说话了。
“叔叔,你为什么不去县城找工作啊?”欢欢天真地问。
李明愣了一下,摸了摸侄女的头:“叔叔会去的,等处理完村里的事情。”
“什么事情啊?”欢欢好奇地问。
“秘密。”李明神秘地笑了笑。
饭后,李明留下来帮嫂子洗碗,王芳趁机说道:“明子,你哥这些年为了还债,累坏了身子,腰椎都出了问题。你如果真的遇到困难,就留在村里吧,哥嫂不会不管你的。”
李明的手顿了一下,眼眶有些发红:“嫂子,我不会再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保证。”
那天晚上,李明回到破屋,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欠哥嫂的,这辈子都还不完。”
05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村委会召集村民开会,讨论老校舍重建的事情。十几年没修缮的小学校舍已经破败不堪,危及学生安全,县里承诺拨款,却迟迟没有下来。
“咱们村的孩子不能没书念啊!”村长在祠堂里大声说,“县里的拨款一直没着落,我琢磨着咱们村自己先凑点钱,把最危险的几间教室修一修。”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修一修得花多少钱?”
“保守估计也得十万八万的吧?”
“咱们村这么穷,哪来那么多钱啊?”
李大志站起来说:“我出五百块。”
其他村民也纷纷表态,有出三百的,有出二百的,但加起来也就几千块钱,远远不够。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李明突然站了起来:“我出五十万!”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他,李大志和王芳更是惊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