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稀土公司,在马来西亚关丹的工厂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分离式氧化镝。还计划下个月,再启动铽的生产线。
莱纳斯的ceo阿曼达·拉卡兹还特别强调说:"客户现在有了从中国以外采购的选择,这将是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一步。"
听起来好像就是个普通的工厂生产新闻,但这些重稀土元素,一直以来几乎都是中国垄断供应的。那么问题来了,莱纳斯这一步棋会对中国的稀土产业造成冲击吗?我们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莱纳斯的突围
来看看这个马来西亚工厂的情况:莱纳斯在关丹建的这个工厂年产能规划达到1500吨SEGH(分离稀土氧化物),这个数字乍一看不大,但战略意义却相当明显——它直接瞄准了军工材料这个核心领域。
要知道,目前中国控制着全球约98%的重稀土分离产能,年产量超过15万吨,而这些特殊材料是现代武器装备的命门。
F-35战机上有超过400公斤的稀土材料,现代坦克的激光测距系统、高超音速导弹的耐热合金、精确制导武器的永磁体都离不开这些元素。
对比下就能看出,莱纳斯的产能只有中国的1%左右,但西方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供应渠道,即使规模有限,也算在战略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就像一盘大棋,莱纳斯这步棋虽小,却直指要害。
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报告显示,军工领域对重稀土的年需求量约为2300吨,而莱纳斯这个工厂如果全力生产军用材料,理论上能满足其中60%左右的需求,这个数字足以缓解卡脖子风险。
欧盟、日本和美国一直把稀土依赖视为重大安全隐患,现在终于看到了一丝松动的迹象。
中国稀土战略管控
面对西方的围堵,中国也没闲着。2025年初,中国新增了7类中重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目录,并在前4个月就查获了一起25吨的稀土走私大案。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正在加强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全方位管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加速稀土产业的整合。广晟有色被划归中国稀土集团后,南方稀土资源的集中度已经超过80%。
中国稀土产业正形成南重北轻的格局,北方以包头为中心的轻稀土产区和南方以赣州为中心的重稀土产区各有分工,管控更加高效。
在技术层面,中国握有439项稀土萃取专利,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包头稀土研究院的材料基因工程实验室最近通过量子计算建模,把钕铁硼研发周期缩短到了17个月,大大提升了技术迭代速度。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循环经济。中国正在推动2030年稀土回收率达到40%的目标。这不仅环保,更是一种战略布局——即使矿产资源有限,通过回收再利用也能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
说白了,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从采矿、分离、加工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形成了一个技术、资源和市场三位一体的稀土产业堡垒。
中国供应链无法撼动
莱纳斯虽然取得了突破,但我们得客观看待这种突破的局限性。
首先,数量级不在一个量级上。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的年产能只有1500吨,不足中国稀土储量的0.015%。更关键的是,这个工厂的核心设备——离心萃取设备,仍然依赖中国供应。
其次是质量差距。目前美国军工用稀土纯度只能达到军用标准的60%,离顶级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据了解,即使是美国最先进的F-35战机,其中的稀土材料部分仍需依赖中国供应链。
但技术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中科院最近研发的无稀土永磁体技术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商用,如果成功,可能会部分颠覆传统稀土供应链格局。这种技术创新可能会比单纯的供应链转移更具颠覆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深海采矿。美国正在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探索深海稀土开采可能性。但这一计划面临着包括167个国家在内的环保反对声音,前景并不明朗。
这场博弈的本质不仅是争夺资源,更是一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谁能在新材料、新工艺上取得领先,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中国稀土的军民两用
为什么各国对稀土这么紧张?一个关键原因是它在军事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稀土永磁体被用于电磁炮的轨道加速系统,镝合金能够提升高超音速导弹的耐热性,掺钕激光测距设备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美国F-22战机机身采用的稀土钛合金比传统材料轻30%,大大提升了飞行性能。
中国正在推动稀土企业参与军工研发,北方稀土就在开发核级镝合金。有意思的是,日本90式坦克的激光器件也依赖中国稀土,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地缘政治变得更加复杂。
军民融合是双向的。军用技术会向民用转化,民用技术也会反哺军事应用。稀土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智能手机等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实际上也在为军事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种军民两用性质,让稀土资源的控制权变得更加敏感。国与国之间不再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争夺资源,更关乎国家安全和技术主权。
稀土联盟全球竞赛
最近几年,一种"新资源民族主义"的浪潮正在全球兴起。资源国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出口原材料,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产业附加值和战略主动权。
比如印尼,2025年决定将镍矿开采量削减45%,转而发展本国的冶炼加工业。刚果(金)也开始限制钴的出口。乌克兰甚至被迫以稀土换取军事援助,显示出资源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筹码作用。
大国之间也开始通过资源联盟来扩大影响力。中国正在推动"金砖稀土联盟",联合巴西(储量约2200万吨)、俄罗斯(约1200万吨)等资源大国,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约40%稀土储量的合作网络。
2024年底,这一联盟已经启动了首个跨国联合勘探项目,预计每年可新增3000吨重稀土产能。
与此同时,美国也没闲着,组建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试图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盟友构建"可信供应链"。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本土稀土储量约为180万吨,仅占全球的1.4%,严重依赖进口。
但这一联盟遭遇了重要挫折——拥有全球最大镍矿储量的印尼明确拒绝加入,理由是"不愿意被卷入大国竞争"。这一拒绝让美国的资源联盟计划失去了重要一环。
随着资源国意识觉醒和地缘政治复杂化,这些资源联盟的竞争将越发激烈。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争夺战中取胜,不仅关乎产业链安全,更将重塑未来全球科技版图和力量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