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笑薇读书”关注并星标,和笑薇一起读书成长,知识创富!
昨天暮色初临时分,想到孩子爸第二天就要连着上8天课了,这是上课前我们最后的家庭时光,于是临时起意,带玥兮去湖边新开的餐厅。
没想到这场精心安排的“小确幸”,竟成了亲子关系的修炼场。
第一次情绪风暴,来得有点猝不及防。
当发现不是去游乐场时,小人儿瞬间垮下笑脸,嘴里几次嘟囔着,“这里没什么玩的”……
好在只是有点不情愿,哄了下,很快就好了。
第二次对峙,发生在落日沙滩。
到餐厅附近时,正是日落时分,湖边风景不错,孩子爸提议,在湖边转会儿,玥兮见到有一片沙滩,开心地赶紧就跳下去了。
玩了十几分钟,感觉到风吹得有些冷,我们就起身准备去餐厅吃饭,我和斌哥走前面,玥兮走得慢,又贪玩,就落后了。
谁知,她情绪又来了,怪我没等她,奶凶奶凶地对我发怒:“你们都不等我!”小嘴撅得老高,眼睛还生气地瞪着我。
她爸看着生气,没忍住说了她几句。
我呢,好歹最近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就耐着性子停下来,哄她往前走,“好,妈妈不走了,我在这等你,你快来。”其实我俩间隔只有七八米。
谁知这头小犟驴就是不肯走,嘴里还恨恨地说:“你过来!”
我呢,一开始想劝说她跟上我们,就伸出手做出要牵她的姿势,并温和地对她说,“你过来。”
僵持了大概有30秒,她还是不愿意主动跟上,我觉得有点好笑,“算了,不跟小孩一般见识!”就返回去牵她,快退到她面前时,她这才把手不情愿地伸给了我。
牵上后,我告诉她,“ 你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我们知道你是安全的,所以放心你跟着我们走,如果你还是个很小的婴儿,爸爸妈妈肯定对你寸步不离,我们并不是故意不等你。”
也不知道她有没有理解,但是后来没有再责怪和抱怨我们不等她了。
第三次选择权之争,发生在选座时。
到了餐厅,我和斌哥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因为那里正对着湖边,视野很好,但玥兮不愿意,她更想坐进门那片弧形的用餐区域。见我们没依着她,就又开始不高兴了。
原本一路上,她已经积压了很多情绪,我不希望她一直闷闷不乐,而且我想着,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一起出来吃饭,对于坐哪儿,她也有权选择,作为父母,能满足她的,不是什么大事,就尽量满足。
我手指着那片弧形用餐区,问玥兮,“你想坐那儿是不是?”她点点头。
“行,那妈妈陪你去那儿坐一会儿,一会儿菜上来之后,我们再坐回去好不好?”
“嗯”。玥兮开心地答应了。
我和玥兮在那片弧形用餐区坐下后,她开始把玩手上的点餐牌,边把玩还不忘告诉我,“妈妈,我想坐这儿,是因为我喜欢这个(点餐牌),因为它上面有个2,我喜欢2。”
“哦?原来你是因为喜欢2(餐桌编号),所以才想坐到这里的?”果然是小孩子,清奇的脑回路啊!
第四次冲突,爆发在摇晃的餐桌前。
斌哥见我们娘俩没过去,他自己一个人看风景估计也没意思,就凑到了我们桌,我和斌哥一边聊天,一边商量着吃什么,正在点餐呢,只见玥兮两只小手扳着圆桌的边沿,桌子瞬间开始摇晃了起来.......
孩子爸可能当天心情不好还是怎么回事,就又指责玥兮不应该晃桌子,玥兮眼泪顿时就夺眶而出,半躺在沙发椅子上哭,又不敢哭大声……
我赶紧把孩子拉到另一边用餐区域,把她抱在腿上,耐心地问她,“爸爸刚批评了你,你现在内心很难受是不是?”玥兮噙着眼泪点点头。
“那你能告诉妈妈,你那会儿为什么要晃桌子吗?”
“我想把桌子往我面前搬一点,桌子离我太远了。”玥兮说。
原来,我们眼中顽劣的举动,不过是因为孩子希望离桌子近一点……
餐桌是为成年人设计的,我们坐着刚刚好,但小孩子坐着,桌子就是会离得远,是不方便用餐的,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妈妈理解了,但是你想搬桌子,你能搬动吗?桌子那么重。”玥兮流着泪摇了摇头。
我安抚她,“爸爸刚对你凶,因为他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以为你捣蛋呢,但是下次,你想做什么时,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尤其自己办不到的事,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知道吗?”玥兮乖巧地点点头。
“好,那我们去爸爸那儿,你把刚才对妈妈说的这些告诉爸爸好不好?”
“你去说”。玥兮不愿意。
那行。于是我就承担着这场父女冲突的调停者。
斌哥得知玥兮的初衷后,可能也意识到自己有些粗暴,后来很认真地跟孩子说了“对不起”,玥兮也原谅了她爸爸,父女二人总算和好了!
这次的吃饭小插曲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其实不是孩子难教育,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孩子。
孩子的世界很纯真,也很感性,她们可能因为喜欢桌牌上的某个数字,而选择坐在某一桌;
可能因为喜欢衣服上的某个小图案,坚持选择在我们看来甚至有点丑丑的衣服;
也可能只是因为希望能够得着桌子,而笨拙地想要靠一己之力去搬动它……
然而,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行为却是那么无理取闹,甚至有些淘气和挑衅,当父母不懂孩子,孩子也不顺从父母的时候,亲子冲突便时常上演!
但这不是孩子的错。
错就错在,我们并不足够了解孩子,只是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用成年人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去想象,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原因是什么?
我忽然懂得:所谓育儿焦虑,不过是成年人对童年的遗忘。
当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那些“作妖”是渴望被看见的呐喊。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
父母和孩子相处,需要时常把自己放到一个孩童的角度,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儿童,理解不了,自然就会用错的方式去对待他们,甚至以爱之名伤害他们。
所以,需要学习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也许你会问我,带娃吃个饭,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小插曲,累不累?
我想说,养育孩子本就不是轻松的事情,但如果能在每天的一点一滴中,教给孩子应对情绪和有效沟通的正确方式,引导孩子合理地表达需求,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些学校不教,却是孩子日后走向社会和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能力。
玥兮现阶段属于情绪化思维的阶段,父母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如果不懂她的心理只是简单粗暴地教育,无疑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不利于孩子今后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我们80后、90后成长的时代,父母忙于谋生,没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和耐心来引导我们认识情绪、应对情绪和解决冲突,所以从小,为了让父母省心,我们宁愿压抑情绪、不表达需求。
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下,长大后,我们逐渐活成了“空心人”。
看似没有情绪,然而情绪来了,却无法调节,越来越内耗、越来越悲观;内心冷漠缺爱,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常常茫然,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难活得快乐。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修剪枝桠,把孩子培养成没有个性,看似听话懂事的木偶,而是学会用孩子的眼睛仰望星空,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纠正”,而是开始“懂得”,才能看见孩子,读懂孩子,教育才能真正轻松有效。
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著有《左手阅读,右手写作》,当当第十届影响力作家,高级数字心理咨询师,天赋解读师。
作者丨笑薇
排版丨倾晨
图源丨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发公众号丨笑薇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