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地窖...茅台...我的茅台...”昏暗的灯光下,75岁的李秀英突然放下筷子,眼神变得异常清澈,不再是往日那种混沌迷茫的样子。
“妈,你说什么茅台?”王明放下碗,惊讶地看着自己30年来一直患有痴呆症的母亲。
“爸爸...他藏了...很多茅台...在地窖里...”李秀英的声音断断续续,但语气笃定。
全家人面面相觑,王明的妻子张丽小声说:“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但王小雨却注意到,奶奶今天的眼神与往常不同,那目光中闪烁的,分明是久违的清明。
没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北京家庭,即将因一位痴呆老人的突然“清醒”,揭开一段尘封三十年的秘密。
而当专家打开那批茅台的第一瓶时,倒吸的那口凉气,将彻底改变王家的命运...
01
北京城西北角,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六层老楼,王明一家住在三楼。这天是周末,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饭。
王明夹了一筷子青菜放到母亲碗里,“妈,多吃点菜。”
李秀英机械地点点头,慢慢地将菜送入口中,动作迟缓,眼神空洞。
这是她痴呆症的常态,三十年来,家人已经习惯了她的沉默和偶尔的自言自语。
王明今年48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最近公司不景气,裁员传闻四起,他整日紧绷着脸,连和家人说话都少了。
妻子张丽是医院护士长,工作同样忙碌,照顾婆婆的重担大多落在双休日。
女儿王小雨刚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留学,申请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但高昂的学费让这个普通家庭倍感压力。
“爸,我同学说现在申请贷款也不难,我可以边学边工作...”王小雨小心翼翼地提起留学费用的事。
王明放下筷子,强挤出一丝笑容:“不用担心,爸爸会想办法的。”
张丽在一旁叹了口气:“房子还有贷款,妈妈的医药费也不少...”
正当一家人陷入沉默之际,李秀英突然抬起头,眼神变得异常清醒,嘴里念叨着:“地窖...茅台...我的茅台...”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全家人的注意。
“妈,你说什么?什么茅台?”王明惊讶地问道。
“爸爸...他藏了...很多茅台...在地窖里...”李秀英的声音虽然断断续续,但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晰。
张丽轻声对丈夫说:“别理她,又在说胡话了。”她习惯了婆婆的胡言乱语,认为这不过是痴呆症的又一次发作。
王明点点头,继续吃饭,但王小雨却盯着奶奶看了许久。
她注意到奶奶的眼神不同了,不再是往日那种迷茫混沌的样子,而是有一种奇特的清明,好像一个迷失多年的人突然找到了归途。
“爸,奶奶今天好像不太一样。”王小雨小声说。
王明抬头看了母亲一眼,只见李秀英已经重新低下头,机械地吃着碗里的饭,刚才那一瞬间的清醒好像从未发生过。
“别多想,专心吃饭吧。”王明说,但他的心里已经泛起了一丝涟漪。
父亲王建国去世已经五年了,生前是一家国营企业的中层干部,为人低调务实。
他离开得很突然,一场突发性心梗,甚至没来得及交代什么。
而母亲的痴呆症在三十年前就已确诊,是典型的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这些年病情时好时坏,但从未有过明显的清醒时刻。
饭后,王小雨主动承担了收拾餐桌和照顾奶奶的工作。她扶着李秀英回到老人的房间,帮她躺下。
“奶奶,您刚才说的茅台是什么意思啊?”王小雨轻声问道,并不期待能得到回答。
令她惊讶的是,李秀英竟然转过头,直直地看着她,眼神比刚才更加清澈。
“小雨...地窖...爷爷的秘密...”老人的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
王小雨心跳加速:“奶奶,您真的记得?什么地窖?在哪里?”
李秀英缓缓抬起手,指向房间的一角:“老房子...钥匙...78...”说完这句话,她的眼神又恢复了往日的茫然,只是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梦见了什么美好的事情。
王小雨站在原地,心中泛起涟漪。这是这么多年来,奶奶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与她对话。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让她确信,奶奶的记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被深深地锁在了某个角落,偶尔会有微弱的光透出来。
她决定认真对待奶奶的话,开始在房间里寻找线索。
王小雨开始在奶奶指的方向翻找,那里堆放着一些老旧的纸箱,都是爷爷生前的物品,父亲一直没舍得处理。
她小心地打开每一个箱子,里面有泛黄的相册、老式的收音机、一些过时的衣物...在最底层的一个纸箱里,她发现了一本褪色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建国日记”。
王小雨的心跳加速,她翻开日记,里面记录的是1990年到1993年期间的事情。爷爷的字迹工整有力,记录的大多是工作上的事和对家人的牵挂。
“1992年4月3日,今天单位发了奖金,我偷偷存起来,准备给明明(王明小名)攒大学费用。秀英一直担心孩子将来的学费问题,我得多想办法才行。”
“1992年6月18日,今天老赵介绍了一个发财的好路子,说是收藏茅台,十年后翻十倍。我本来不信这些,但看到最近物价飞涨,钱放在银行贬值厉害,思来想去,决定试一试。”
“1992年8月22日,托老林的关系,终于买到了一批茅台,全是75年的特供酒,花了我大半积蓄啊!秀英知道肯定会骂死我,先瞒着她,等将来升值了再告诉她。”
“1992年10月5日,把酒藏在了78号地窖,那是我和秀英的结婚日期,她应该能记住。钥匙先放在老地方,希望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了明明的未来,值了!”
02
王小雨激动得手都在颤抖。爷爷的日记证实了奶奶所说的茅台确实存在!而且是1975年的特供茅台!虽然她对酒的价值没什么概念,但直觉告诉她,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她继续往后翻,却发现日记到1993年戛然而止,后面的页面全都空白。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93年2月:
“秀英最近总是忘事,甚至忘了自己做了什么饭。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我的天啊!才43岁啊!医生说这病会慢慢恶化,让我们做好长期照顾的准备。茅台的事先不告诉她了,免得她担心,等她病好了再说吧...”
王小雨合上日记,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原来奶奶的病情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而爷爷一直默默承受着,还想着为家庭的未来做打算。
她擦干眼泪,继续在箱子里翻找,希望能发现爷爷提到的钥匙,但一无所获。
晚上,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父母,拿出日记给他们看。
王明看完日记,神情复杂:“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远见。”
“问题是,这个地窖在哪里?钥匙又在哪里?”张丽问道。
“日记里说是78号地窖,可我们家哪来的地窖?”王明困惑地说。
“爷爷提到78是他和奶奶的结婚日期,说奶奶应该能记住。”王小雨说,“也许奶奶真的记得,只是被病情锁在了记忆深处。”
王明摇摇头:“你奶奶已经记不清今天吃了什么饭,怎么可能记得三十年前的事?”
“可她今天确实提到了茅台和地窖!”王小雨坚持道,“爸,我们应该相信奶奶,也许她的记忆正在慢慢恢复。”
王明叹了口气:“好吧,我们明天再好好看看房子,也许能找到线索。”
第二天是周日,王明一反常态地没有加班,而是专心致志地检查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套房子是父母在80年代分到的,面积不大,但在北京已经算是不错的住所了。
他们检查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地板下、墙壁后、柜子底...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痕迹。
“会不会是另一处房产?”张丽猜测道,“也许你父亲还有其他房子?”
王明摇头:“不可能,父亲一辈子清清白白,就这一套房子。”
正当一家人泄气之际,王小雨发现了一个细节:“爸,厨房的地砖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确实,厨房靠近墙角的一小块地砖颜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而且接缝处有轻微的凸起。
王明蹲下身子,仔细检查那块地砖,发现可以用指甲抠起一个小小的缝隙。
他用力一掀,那块地砖竟然整个抬了起来,下面露出一个生锈的铁环。
“真的有暗格!”全家人都惊呆了。
王明拉起铁环,用力一拉,地板上出现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开口,下面是一架木质梯子,通向地下。
“真的有地窖!”王小雨激动地叫道。
王明拿来手电筒,照向地下,只见梯子下面是一个不大的空间,约两米深,面积大概四五平方米,里面放着几个木箱。
“需要钥匙打开那个门锁。”王明指着地窖入口处的一把老式挂锁说。
大家又开始找钥匙,但翻遍了家里每一个角落,都没有发现。
“奶奶刚才说什么来着?老房子...钥匙...78...”王小雨回忆道,“会不会是老房子?”
“什么老房子?”王明疑惑地问。
“爷爷奶奶结婚时住的地方!就是你小时候住的那个四合院!”王小雨恍然大悟。
王明恍然大悟:“对啊!我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西城的一处四合院里,直到我十岁才搬到这里。那里现在还在吗?”
“应该还在吧,不是说现在那些老房子都被保护起来了吗?”张丽说。
“那我们去看看!”王小雨迫不及待地说。
03
当天下午,王明一家三口来到了西城区的一条老胡同。这里的四合院大多保存完好,只是许多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住户。
王明记忆中的那个四合院已经变成了一家小型民宿,门口挂着“怀旧四合院”的牌子。
他们向管理员解释来意,说是想看看童年的老房子。管理员是个热情的中年人,痛快地让他们进去参观。
“我家以前住在东厢房。”王明带着妻子女儿来到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前。
屋内的陈设已经完全变了样,但空间布局还是王明记忆中的模样。他们在房间里仔细寻找,希望能发现钥匙的线索。
“爸,这是什么?”王小雨指着一处墙壁上的一个小小凹槽,其中嵌着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78”。
王明走近一看,惊讶地发现铜牌可以旋转,背面露出一个小小的钥匙孔。他用力一转,只听“咔嚓”一声,铜牌弹了出来,后面赫然是一个小暗格,里面放着一把小钥匙!
“找到了!”王明激动地拿起钥匙,只见钥匙上也刻着“78”两个数字。
回到家中,王明迫不及待地用钥匙打开了地窖的锁。锁虽然生锈,但钥匙转动几下后还是打开了。
他们小心地搬开地窖入口的盖板,王明先下去,接着是王小雨,张丽留在上面照看李秀英。
地窖里黑暗而干燥,手电筒的光线照在几个木箱上。王明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六瓶酒,酒瓶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但依稀可以看出是茅台的字样。
王明小心地拿出一瓶,擦去灰尘,露出了“贵州茅台特供酒”的字样,生产日期赫然是1975年!
“爸,这...这是什么酒?值钱吗?”王小雨问道。
“我对酒不太懂,但如果真是75年的茅台特供酒,应该很珍贵。”王明说着,又打开了第二个箱子,里面同样是六瓶包装相同的茅台。第三个箱子也是如此。
一共三个箱子,十八瓶酒!
王明和王小雨小心翼翼地将酒瓶搬上地面,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擦去尘土后,每一瓶都保存完好,封口完整,酒液清澈。
“这么多75年的茅台,得值不少钱吧?”张丽惊讶地说。
王明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下:“天哪,普通的七十年代茅台现在拍卖价可以到几十万一瓶,而特供茅台更是珍稀,可能要上百万!”
全家人都惊呆了。如果真是这样,这批酒的总价值可能高达上千万!
“我们得找专业人士鉴定一下,确认这些酒的真伪和价值。”王明冷静下来说。
“那我们该找谁呢?”张丽问道。
“我同学的父亲是做收藏的,他应该有门路。”王小雨说。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沙发上的李秀英突然开口:“找...陈老师...”
所有人都吃惊地看向她。
“妈,您说什么?”王明问道。
“陈老师...酒厂的...专家...”李秀英断断续续地说,然后又陷入了沉默。
“奶奶又有记忆闪回了!”王小雨激动地说,“她在告诉我们该找谁!”
王明沉思片刻:“我记得父亲确实有个朋友姓陈,好像是在酒厂工作的。但具体是谁,我得回忆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王明请了假,专门用来寻找父亲口中的“陈老师”。
他翻遍了父亲留下的通讯录和各种文件,终于在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上找到了一个名字:陈国忠,后面注明“贵州茅台厂驻京办”。
“这人现在还在不在京办工作啊?都三十年了。”张丽有些担忧。
“试试看吧,实在不行就找其他专家。”王明说着,拨通了笔记本上的电话。
令人惊喜的是,电话竟然接通了,虽然不是陈国忠本人,但接电话的人告诉王明,陈国忠已经退休了,现在是北京某酒类收藏协会的顾问。
王明辗转联系上了陈国忠,对方听说是老友王建国的儿子,很是热情,答应第二天上门看看那批茅台。
04
第二天上午,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了王家。陈国忠今年已经78岁,但看上去只有六十出头,背挺得笔直,目光炯炯有神。
“王建国是我的老哥们,想不到他竟然有这样的收藏!”陈国忠看到茶几上摆放的茅台酒,眼睛一亮。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瓶,仔细端详瓶身、标签、封口,又透光查看酒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这批酒保存得相当好,没有渗漏,酒液澄清,颜色正。”陈国忠专业地评价道,“从外观上看,确实是七十年代中期的特供茅台。不过,要确定它的真伪和具体价值,我需要打开一瓶检查。”
“能打开啊?不是说开了就贬值了吗?”张丽有些担忧。
陈国忠笑了笑:“鉴定就是要开瓶的,不然光看外表,谁也不敢打包票。放心,有我这个老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价值不会有太大影响。”
在得到王明的同意后,陈国忠小心地拆开了一瓶酒的封口,用专业工具取出一小部分酒液,放在特制的杯子里。
他先闻了闻酒香,然后品了一小口,又用仪器测量了酒的度数和成分。
整个过程中,陈国忠的表情越来越凝重,最后甚至倒吸了一口凉气。
“陈老师,怎么了?”王明紧张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