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天在和谈与旧秩序的第三个话题里面说了句笑话,我说,70后那代人当年买的只是个大工地。
有读者逮着我这句话不放,一个劲儿问我,跟哪儿还能买到大工地?
我们来还原下整件事。
25年前,你在北京买房,有很多1000块一平米的可以挑。
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有可能赶得上,因为那时候他们已经大于25岁了。
现在这些房子基本上都超过10万,于是如今25岁的人,也就是2000年出生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对方占了个大便宜。
这句话是对的,但成立的前提是交易视角。
站在交易视角下,你觉得那个1975年出生的,25年前1千块1平米买入,现在10万1平米卖给你,正好你接了,他占了你便宜。
但我们站在生活视角下,他当年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为了笃定25年后有人接盘,而是他的生活需要。
他要结婚,他要有套房子,他买来自己住的。
当时卖1000块钱,便宜么?不便宜。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城市不是今天这副模样。
你今天动辄叫什么帝都,魔都,当年的城市建成面积是很小的。
而且不光是面积,你穿越回80年代看看,如今的大都市们,几乎都是自行车,三轮车,矮矮的旧楼。
你找真正的纽约,东京人来看看,当时国内的城市都是县城水平,当时我们整体上的人均收入也只是印度水平。
所以一千块一平米,买的是宇宙中心么?不是的,买的只是相当于今天非洲某县城。
如果你25年前对比过国内城市的基建与国际大都市,你会觉得自己也就只值这点呀。
但是25年后,你再把全球逛一遍,你看看纽约,东京,再看看我们的城市。
感受跟25年前完全不一样,你会觉得他们还是当年那样,而我们好像穿越到了迪拜。
年纪大一点的人每每回忆起自己儿时城市的模样,都会有种穿越感,不真实感,尤其是城市界面的区域。
这就像一盘自助餐,名字一直没变,可是内容变了,以前上的是窝头,现在上的是龙虾。
你没法指望一个价,这就是生活视角。
当你的钱明摆着不够用的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成为最优秀的那波人。
任何时期,最优秀的那波人,都不受影响,总有一毕业起薪就年薪百万的。
就像再多考生一起卷,再提高分数线,状元也从来不担心落榜。
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心,又不能安心自己的位置,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出海。
一个在国内年薪5万的人,跑去我们的大企业设立在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地区的海外部门,可以赚8万;国内年薪15万的,可以赚30万;国内年薪50万的,可以赚120万;国内年薪100万的,可以赚300万。
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你在国内的收入越高,你跳过去之后,那个加薪的比例越高。
因为在非洲,你用当地人多招几个,总是能凑出相当于一个国内年薪5万的人。
但是可能当地多少人凑起来,都补不全国内某个年薪百万的人的技能。
他们的发展水平就不太可能有本土的高级人才,于是你在国内越高级,如果对方正好急需,那你去了,就是张屠户,随你开价。
我知道你会说,在国内赚15万,去了非洲赚30万,也攒不够钱回来买10万一平的房子呀。
对,攒不够的。
因为真正的优势并不在于让你攒够钱回来,而是如果你不回来,你在当地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体验。
你在国内可能是个月薪1万的运维人员,就是每次布展的时候,钻到脏兮兮的展厅后台机房里,吸着甲醛插拔网线,调试机器。
有啥前途?没前途的。
辛苦么?也很辛苦,还要成天出差。
那有些人就觉得还不如去非洲常驻,可以赚2万。
他在国内,没人会正眼瞧他。
但是在非洲,可以在当地租别墅,带泳池的那种,家里请3个保姆,每个都是漂亮的小姑娘。
总共月开销不超过1万块的。
你在非洲买工业品,比如买个国内的洗衣机,比你在国内还贵,因为当地工业欠发达。
可是人工呢?那个漂亮小姑娘的爸爸也许一个月只能赚400块,你给她1000,她情绪价值不要给你拉太满。
明白这意思么?
你想要在非洲吃到比在上海更精致的日料,喝到更便宜的饮料,这是想多了。
但是你想要有一种人上人的,人人都捧着你的感觉,这个可以有。
坏处也很明显,比如卫生,医疗,太多短板。
这一点,你去看91年的电视剧《外来妹》,有集中体现。
剧中的港商,来内地建厂,一脸的嫌弃,嫌弃路不平,村民集中修路,嫌弃水不干净,车里后备箱拉的全都是瓶装水。
你今天有多嫌弃印度,非洲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当年的港商就有多嫌弃咱们内地。
他当年真要是顶流精英,真要是香港的大状师,会不会来内地?
不会的。
但如果他在香港混得不好呢?
当年深圳有道风景线,有些早期开发商开发的楼盘,业主都是香港的货车司机,住着的都是些内地的美貌女子。
为什么?因为货车司机当年在香港可以赚几万块,内地人赚几百块,他来了当然被众星捧月人人爱。
这就是你能在非洲得到的。
一年赚30万,如果你肯在当地花15万,不要用在工业品上,而是用在当地与人有关的事情上。
那你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好成功。
90年代内地有好多这种港台人,根本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他们回老家啥都不是,就是一个月赚2,3万那种。
但他们来我们这里超有感觉,他觉得这样被人家捧着,哄着过日子,好开心,好充实。
你也可以做这种选择。
90年代那批港台的跑来内地,是有补贴拿的,比他们在老家赚的还要多。
为什么?因为老家人不肯来嘛。
他们都在传,说我们内地人吃不起茶叶蛋,说我们连他们产的泡面都要当大餐,说我们去个肯德基,都像下馆子一样正式,至于说我们的水不干净,不卫生之类,就太多了。
因为当时我们的人均收入还不如印度呢,难怪人家传。
那传着传着很多人就不乐意来,愿意来的自然可以赚多点。
于是这些当年愿意来的,既可以赚多点,又可以享受十几年的情绪价值。
现在也是一样的,你说那些欠发达国家有多糟?就像我们当年房价一千块的时候那么糟。
所以我那天讲的大工地,是这个意思。
大工地就是不发达嘛。
你嫌工地上水也脏,食物也脏,配套也不完善,疾病多发,医疗也差。
可以的,你有钱就可以嫌三嫌四,你可以不选大工地,你可以选择已经建设完毕,进入繁华阶段的大都市。
你一个月赚20万块钱,在一个多数人赚2万块的繁华都市里,你可以被人家高看一眼。
你一个月赚1万块钱,在一个多数人赚2万块的繁华都市里,你难免会被人家低看一眼呀。
你又不想被低看,又没有能力脱颖而出,又嫌弃那种多数人赚一千块的大工地,那就没辙了。
如果你不嫌,那你就可以比国内多赚一倍,而且被一群一千块的,众星捧月。
如果你说你不年轻了,你35了,40了,拖家带口没法去欠发达的地区,那你也可以考虑欧洲,去继续你的职业生涯。
我们国家接下来为了获得欧洲市场,会有大量的企业出海,比如你的新能源车想要卖进人家的市场,你就得在当地建厂。
那就需要大量的国内的员工外派,去把摊子支起来。你会发现大龄从业者在国内工作很难找,另一方面,中资企业在当地又急需有经验的中年人过去。
唯一的缺点就是发达国家没法过人上人的生活,其余啥都好,能继续自己的职业到60岁,能多赚几倍的薪水。
总好过家里蹲吧?
中年人蹲不起的,蹲两年,你此前的十几年工作经验,还作数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