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教育内卷,已经到了必须要结束的时候了

0
分享至

现在全世界有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考试?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外国人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大楼发出了自己的灵魂质疑:那栋楼是什么?天天灯火辉煌的,是一个工厂吗?



听闻他的质疑,旁边一个中国人无奈的告诉他:不是,那是个学校。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外国男人满脸震惊,他惊叹道:什么学校晚上9点20还开着?在美国高中孩子下午2:20就放学了,小学生的上学时间也只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30,如果是这个样子,那中国的孩子们恐怕将没有一点个人时间。





视频的最后,这个外国男人还再次强调:这真的太疯狂了!



这就是很多外国人对咱们应试教育的第一反应,完全不理解,他们想不清楚,寒窗苦读十余年,付出了家庭一半以上的财富,结果一场考试就要决定孩子人生的胜负,他们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种离奇的事情。

事实上不只是外国人搞不清楚,现在就连国内都在大规模反思这个事情,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得抑郁症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00万人,其中30.28%是18岁以下的群体,也就是中国有2876万的未成年人已经得了抑郁症。

这2876万人我不说全部吧,保守估计,至少有7成以上,大概率是因为学习的事情,而中国学龄人口总数大概也就是2-3亿,也就是说你现在随便找一个初中或者高中,里面每10个学生就有一个是抑郁症患者,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学生乘风飞翔的案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你看看中国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就清楚了,为了孩子,直接花几百万去市中心买一个老破小陪跑,一家三口放着100多平的大房子不住,硬是要挤在一个不到40平的小房子里。

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期间家长们手拉手人墙封路,亲人去世不敢告知,就连路边的青蛙乱叫,都会被他们直接毒死。



这种疯狂到极端的态度,直接把压力传导到了孩子身上,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高考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出路,如果学不死,就只能往死里学,最后学到半路精神崩溃,被迫走上了极端之路。

这就是中国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困境。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卷?一场考试值不值得整个家庭去赌上自己全部?今天我好好聊下这个问题。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咱们如今这套应试教育体系,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最终演变的结果,其根源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拔人才?

中国五千年历史,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国家供应人才?

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是世卿世禄制。

大概意思是岗位世袭,爷爷死了爸爸上,爸爸没了儿子上,通过世袭罔替的方式去保持国家的稳定,这套人才选拔机制过于僵化,一旦有一代人水平参差不齐,就会有亡国的风险。

秦国发现了这个问题,率先进行了人才选拔改革,用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世袭垄断,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完成了六国一统的壮举。



到了汉朝的时候,当朝者想要仿效秦朝成功的案例,把选拔人才的范围放大到了全国各地,继而诞生了察举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举孝廉。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讲孝心,有德行,有能力,地方就能推荐你去中央为官,通过这种全国推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种方式在当时很先进,的确为朝廷供应了一大批天之骄子,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推荐权下放到了地方,导致地方豪强崛起,朝廷里全都成了他们的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的袁绍,袁家四世三公,听起来强大无比,但反映的问题则是官员的选拔被地方大族给垄断了,最终又逐渐变成了世袭罔替的那套模式。



曹操的儿子曹丕上台之后,本来是想打压世家大族的,但是当时他急着取代汉朝称帝,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拥护,被迫向世族妥协,搞出了一个九品中正制。

大概意思就是人才由中正官(士族)去评级,你能当什么官,发展到什么程度,全都由士族去判断,最后士族做大,形成了门阀垄断的局面,皇族经常性的被士族压制。

最搞笑的是,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惊讶的发现,李氏皇族竟然只是四等门阀,像清河崔氏这种世家大族竟然还瞧不起他,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门阀垄断的局面依然非常严重,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出头之路。



所以正是从隋唐开始,当朝者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在现在看来是无比落后的选拔制度,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却是划时代的创举,因为他让普通人也有能力通过考试进入帝国权力的中心,所以一经发明之后,立马就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大进步。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痴迷于考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的惯性。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能中举,至少能获得三大好处:

第一, 获得了国家编制,大概率会成为乡县一级的领导,朝廷会稳定地发放俸禄,衣食不愁。

第二, 不仅有国家补贴,还能享受免税的特权,家里的土地收成可以全部归于自己。

第三, 部分混得好的举人,还有能力庇护族人,让亲人免去徭役,也就是不用去矿里挖矿,不用服兵役等等。

所以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科举这场考试,是真的可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所以当时很多氏族都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供应有天赋的族人,因为一旦考上举人或者进士,就意味着家族可以继续繁盛几十年。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很多人之所以无法理解范进的疯狂举动,是因为不了解中举对于一个古人意味着什么,你看看原著的介绍,范进中举之后,原本瞧不起他的岳父对他恭恭敬敬,原本无视他的乡绅大户亲自登门拜访,还有当地的官员也热情祝贺。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就是因为中举就等于人生逆袭。

而科举制的终结是1905年的事情,距离我们,也就是大概三代人的时间,这个时间离得太近了,让我们至今都没有走出科举制的影子。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两个领域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个是教育功利化。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当大官等等,总之,教育是带有功利心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到知识,提升认知。

当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的时候,教育就不再是教书育人这么简单,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投资,前期你投资几十万上百万,投资周期15-20年左右,最后等到孩子毕业之后,你就想着获得收益,在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眼里,高考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不会亏损,他们就会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进而出现了各种鸡娃行为,这是教育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现在的局势大家也清楚,一场考试(高考),已经无法寄托家长如此重的厚望了,当你花了十几年时间,上百万人民币去培养孩子,最后的结局却是,你的孩子毕业之后只能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如果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可能还会家里蹲,当这样的现象广泛存在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备受打击。

而且被打击的也不只是各位父母,同样受到打击的还有广大的学生群体,这就是我要说的科举制度的第二大影响。

第二是学生思想的固化。

科举制度被大家诟病的一个重点就是八股文,没有创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今的很多学生,面临的是一样的困境。

网上有人做过一张图,大概意思说的是,欧美学生,学前学生活管理,小学学环境探索,中学学梦想找寻,高中学生涯抉择,大学学实务能力培养,最后让学生成为一个能力均衡的成年人。

但是中国学生不一样,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都学的是读书考试,最后到了大学里面,发现自己啥也不会,要不要参加社团,要么出去兼职,如何追女孩子,这些事情全都不清楚,网上有人说大学生的眼神清澈且愚蠢,其实说的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只会死读书,到了毕业的时候,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一下子就集体懵逼,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选择读研或者家里蹲?很大的可能就是不敢面对社会,只能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可是这真的能怪他们吗?从他们3岁入学开始,到22岁走出大学的校门,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与异性相处,也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赚钱,更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从家长到老师,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们,你只需要认真读书,读不死就往死里读,他们听从了长辈们的建议,结果现在大学毕业了,毕业即失业了,社会又在怪他们眼高手低,你说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我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应试教育再烂,也比美国目前的快乐教育靠谱,可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现在已经有点不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了,以前中国一穷二白,靠应试教育可以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培养大量的人才,中国的崛起与高考制度的成功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后发国家可以靠这套制度取得成功,因为哪个行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有欧美在前面给我们探路,可是当我们走过了那个初级阶段,自己将要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时,就不能沿袭老路,继续用一场考试来决定孩子的人生了。



因为当教育的内容全都是为考试而服务的时候,从学生、家长再到老师,他们就全都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了,任何和考试无关的项目,全都会被集体砍掉,比如说游戏、体育项目还有兴趣培养,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剩下的只有学习、考试、睡觉这套模式不断循环。

这样的模式会锁死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他们的童年,也不利于我们未来作为世界科技的引领者不停的进行科技创新。

所以教育内卷的局势,我们一定要尽快改变,因为一个浩瀚的时代,正在向我们奔腾而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弗兰克上任首签!托特纳姆热刺斥资3500万欧,从拜仁买断法国前锋

弗兰克上任首签!托特纳姆热刺斥资3500万欧,从拜仁买断法国前锋

臻体育
2025-06-15 17:19:28
歼-36地面照曝光,首次对全球展露巨大机头,雷达口径超过一米五

歼-36地面照曝光,首次对全球展露巨大机头,雷达口径超过一米五

天择杂谈
2025-06-12 00:10:32
318国道天津夫妇插队后续:正脸曝光,身份不一般,难怪这么嚣张

318国道天津夫妇插队后续:正脸曝光,身份不一般,难怪这么嚣张

小李子体育
2025-06-16 00:40:02
60岁郭富城官宣老婆怀三胎,全网祝福,我却替方媛感到无比心酸

60岁郭富城官宣老婆怀三胎,全网祝福,我却替方媛感到无比心酸

深析古今
2025-06-15 23:39:27
瞒不住了!美媒曝光以色列科学院惨状,2500名科学家被伊朗导弹炸

瞒不住了!美媒曝光以色列科学院惨状,2500名科学家被伊朗导弹炸

影孖看世界
2025-06-15 17:26:51
运20总师说我们能造出更大飞机

运20总师说我们能造出更大飞机

界面新闻
2025-06-15 15:14:46
00后女生回家陪父亲掏粪,“干最脏的活,赚最干净的钱”

00后女生回家陪父亲掏粪,“干最脏的活,赚最干净的钱”

南方都市报
2025-06-15 08:27:16
辽宁省2025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将至,了解下近4年的变化情况

辽宁省2025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将至,了解下近4年的变化情况

暖心人社
2025-06-15 21:05:50
太突然!多地已暂停,网友急了:还没来得及享受!上海情况公布

太突然!多地已暂停,网友急了:还没来得及享受!上海情况公布

上观新闻
2025-06-15 20:52:40
江西一女刑犯在狱中怀孕,狱警调查3天后,却在女人堆里找出奸夫

江西一女刑犯在狱中怀孕,狱警调查3天后,却在女人堆里找出奸夫

悬案解密档案
2025-06-13 10:26:24
印巴同时抵美!莫迪公布好消息,中国送给巴铁“前所未有”的大礼

印巴同时抵美!莫迪公布好消息,中国送给巴铁“前所未有”的大礼

boss外传
2025-06-11 13:50:03
央视揭秘!1颗椰子卖10元,3颗才能凑1升,9.9元一升椰子水安全吗

央视揭秘!1颗椰子卖10元,3颗才能凑1升,9.9元一升椰子水安全吗

削桐作琴
2025-06-15 18:58:56
公职人员下班后聚餐算违纪吗?中纪委给出明确标准

公职人员下班后聚餐算违纪吗?中纪委给出明确标准

户外小阿隋
2025-05-29 10:16:20
苏超垫底!常州队主帅:关注度超预期,球员教练压力不自觉增大了

苏超垫底!常州队主帅:关注度超预期,球员教练压力不自觉增大了

直播吧
2025-06-15 15:32:06
世俱杯首战惊现奇葩一幕:孙杨嘲讽梅西队友,网友怒了

世俱杯首战惊现奇葩一幕:孙杨嘲讽梅西队友,网友怒了

姜大叔侃球
2025-06-15 12:05:31
联手穆帅!记者:穆里尼奥与孙兴慜会面,后者愿加盟费内巴切

联手穆帅!记者:穆里尼奥与孙兴慜会面,后者愿加盟费内巴切

直播吧
2025-06-15 20:07:09
‌‌烂!网红自掏腰包花500万翻拍《僵尸先生》,3天票房仅20.5万

‌‌烂!网红自掏腰包花500万翻拍《僵尸先生》,3天票房仅20.5万

靠谱电影君
2025-06-15 18:05:29
骑电动车买菜,遭风筝线割喉!当事人:如果再快点,人就不在了

骑电动车买菜,遭风筝线割喉!当事人:如果再快点,人就不在了

潇湘晨报
2025-06-15 09:31:05
内娱最大的笑话,一个连路都走不利索的歌手,78岁开演唱会捞钱?

内娱最大的笑话,一个连路都走不利索的歌手,78岁开演唱会捞钱?

书雁飞史oh
2025-05-08 21:22:23
惊爆!美国庆典现“闹剧”,总统颜面扫地为哪般?

惊爆!美国庆典现“闹剧”,总统颜面扫地为哪般?

振华观史
2025-06-15 19:55:26
2025-06-16 09:32:49
枫冷慕诗 incentive-icons
枫冷慕诗
喜欢写深度文章的自媒体人。
592文章数 152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澳洲知名大学拟大裁员,多个人文艺术学科面临削减与取消

头条要闻

女子2年多收近千条"老婆"开头短信 对方称是传达心意

头条要闻

女子2年多收近千条"老婆"开头短信 对方称是传达心意

体育要闻

裁判可以喷,但也从步行者自身找找问题?

娱乐要闻

朱丹重男轻女惹争议!让弟弟吃鸡腿惹怒网友

财经要闻

事关稳定币,陈茂波最新发声

科技要闻

22年后,马斯克“杀死”了最初的特斯拉

汽车要闻

一汽丰田bZ5:试图掀桌的“合资新力量”王牌

态度原创

家居
旅游
教育
时尚
数码

家居要闻

森林几何 极简灰调原木风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教育要闻

最新预判:今年考生将扎堆报考这5大专业

今年最流行的5双鞋,配阔腿裤太好看了!

数码要闻

三星显示8.6代OLED面板产线年底试运行,2026款苹果MacBook Pro或采用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