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戒O1
你们好,我是歪歪
十年磨一芯,#小米终于造出了自己的旗舰级SoC芯片——#玄戒O1。
从参数表看,它足够亮眼:
台积电N4P制程,GPU超骁龙8 Gen2,AI算力达40 TOPS,甚至部分测试跑分接近苹果A16。
按理说,这该是欢呼雀跃的时刻。
但现实却显得相当“错位”:
官宣之后,评论区不是一水的祝贺,而是质疑、冷嘲,甚至群嘲。
为什么小米“造芯成功”,反而成了全网口诛笔伐的对象?
玄戒O1到底踩了哪个“原罪”?
01|这块芯片,真的是“自研”吗?
我们先来看最核心的问题:玄戒O1到底“自研”了多少?
CPU架构是ARM公版“1+3+4”,和高通、联发科过去的做法一样,没有自研CPU内核;GPU来自英国Imagination授权,CXT48-1536核心;通信基带则是外挂联发科,连5G功能都没有集成在SoC里。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次“定制化拼装”而非“白手起家”。
当然,在现有全球半导体分工体系下,哪怕是苹果的A系列,也依赖台积电代工、ARM指令集授权。
只是苹果把CPU、GPU架构完全自己设计;高通则在向自研Oryon核心过渡;华为麒麟虽然工艺落后,但CPU、NPU、基带都在自己手里。
相比之下,玄戒O1虽称“自研”,但在架构层级仍依赖外部资源。
车外壳换成了自己的,但发动机还是别人家的。
能开,但不能说“从引擎到轮胎,都是我造的”。
——源于微博
02|技术不错,但来晚了
玄戒O1采用的是台积电第二代4nm工艺N4P,晶体管密度较初代提升6%,能效也优化不少。
但2025年的当下,苹果A18 Pro、骁龙8 Gen4都已切换到台积电N3E(3nm)节点,属于下一代工艺。
在性能方面,玄戒O1的CPU部分采用Cortex-X3大核,中核A715,小核A510,Geekbench 6单核2200、多核7500分左右,确实接近骁龙8 Gen2。
但问题也在这:它对标的是两年前的主流旗舰。
GPU方面,Imagination CXT48系列在图形性能上甚至略超骁龙8 Gen2的Adreno 740,8K视频解码、高帧游戏体验也都安排上了。
但图形计算以外,它对AI、图像神经处理、基带集成的支持,还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AI方面,小米宣称40 TOPS AI算力,听起来不错,但高通8 Gen4是60 TOPS,苹果A18也有50 TOPS。
你刚刚追上别人两年前的影子,对方又向前跳了一代。
另外,玄戒O1并未内置基带芯片,而是采用“外挂联发科5G基带”的方案。
这种设计,过去常见于入门级SoC方案。
从技术角度,这并不影响基础功能——它依然支持5G、Sub-6GHz,甚至还兼容5G-A网络。
但从能效和稳定性看,外挂基带天生劣势明显:
功耗高、延迟多,整机发热也更难控。
更关键的是,外挂意味着协同优化难度成倍上升。
你无法像高通那样把SoC、基带、射频放在同一张图纸上设计,也不像苹果那样为了iPhone去调校每一瓦特。
这就构成了玄戒O1的第二层“原罪”:
用“中端配置”承担“高端宣传”。
——源于网络
03|那为什么小米要坚持做玄戒?
这是战略必修课。
小米十年前就开始造芯,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2017年推出澎湃S1,28nm工艺、定位中低端,后因能力和市场双重夹击而停摆。
此后数年,小米没有直接回到SoC主赛道,而是转向电源管理芯片、影像ISP、快充芯片等“小芯片”领域积累。
玄戒O1某种意义上,是这十年技术、组织、战略三方面交汇后的结果。
它的重要性不在于“现在能卖几台手机”,而在于小米能不能在供应链更加脆弱的未来,有一张“底牌”。
毕竟,过去三年我们已经见识到什么叫“卡脖子”——
一夜之间从旗舰到停产,只因一颗芯片缺货。
而玄戒O1,至少能在关键节点上,把SoC从“全依赖”变成“部分控制”。
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不赚钱的“国家战略项目”。
玄戒O1首发于小米15S Pro特别版,定价可能在3000~3500元区间。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产品策略:
第一,它没有直接冲击高端价位段,避免与高通芯片内战;
第二,选择周年纪念版手机,拉足了品牌情怀;
第三,试水市场反馈,摸清消费者对“自研芯”的真实接受度。
换句话说,小米是在用“部分量产 + 特别版旗舰”这条路,为玄戒O1开一个口子,不求大爆,只求可控。
初期产能计划200~300万片,未来提升至500万片,这个量级不小也不大,刚好支撑几个机型的轮换,甚至也能服务平板、小米汽车等生态设备。
可以说,小米没有“ALL IN”,但已经上桌下注。
——雷军
04|骂声的背后,是技术身份焦虑
从发布到现在,围绕玄戒O1最大的争议并非性能,而是
“这到底算不算自研?”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身份焦虑——
在“全栈自研=牛逼”的语境下,“拼接型设计”天然被认为技术含量不足;
而只要还在用ARM的东西,就被视作“贴牌组装”。
可问题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本就是模块化、协同化的产物。
苹果也没有制造工厂,高通从未自己造过晶圆。
就连华为麒麟也不是“从零打造”的纯粹SoC,它也要依赖台积电流片和ARM授权。
所以“是不是自研”的争议,更多是关于话语权的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科技公司想要技术尊严,又必须承担“技术路径的污名”。
而小米之所以被骂得最狠,说到底,不是因为玄戒O1做得不够好,而是它终于从“整合厂商”迈入了“设计厂商”的门槛。
这个门槛不高,但在中国互联网环境里,却容易被拔高成“谁配叫自研”的投名状。
这,才是玄戒O1的原罪。
它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小米在供应链、芯片设计、系统协同上的真实底气。
你不能否认:这一步走出来了,就意味着中国芯片产业的路线图,又多了一个可选解。
真正值得讨论的不是“小米凭什么叫自研”,而是:
在苹果、三星、华为都开始掌握芯片主导权的时代,
中国还能有多少家公司,愿意像小米一样,把利润押在不确定的未来?
所以,玄戒O1最大的意义,不是跑分,它点燃了又一轮国产芯片路线上的讨论。
而这,远比一颗芯片本身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