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遇到公司裁员,估计第一件事想的应该是能拿到多少补偿。打工人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外企的下限是劳动法,国企的上限是劳动法,私企的下限是日内瓦公约” ,这句话在最近的裁员潮中被反复印证。
上个月,PayPal被传出撤出中国,一波N+6的补偿方案让众多打工人欣喜若狂。大家敲锣打鼓,拿着“大礼包”回家,虽然是离职,但心里乐开了花,毕竟补偿实在丰厚。而2025年还没过半,IBM关闭在华投资、退出上海市场的新闻也接踵而至。在华外企撤离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曾经外企在华的黄金时代,如今已被中国崛起的后浪拍在了沙滩上。
无独有偶,除了PayPal,2月奔驰中国更是抛出了N+6+3+2的“王炸”补偿方案。N+6是基础补偿,人人都有;加3是只要立即签字,就能马上拿走额外补偿;加2则是如果未来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还能再获得一笔补偿。不得不说,如果每个裁员企业都能这样,不少人甚至愿意一年被裁一次。相信屏幕前的诸位也会有同感:“俺也一样!”
外企的裁员补偿标准不断被拉高,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在华最后的体面。即便要退场,也要用真金白银为曾经的雇佣关系画上句号。但这种“完美句号”,恰恰折射出外企在华的生存困境。当一家企业开始用高额补偿成本切断与市场的联系,本质上就是在宣告这里的市场环境已不再适合深耕。
翻开近期外企撤离的清单,涉及各个领域。支付领域,美国信用卡巨头Discover于4月7日关闭在华业务并集体裁员。它原本想和国内的支付宝、微信竞争,但面对两家占据96%市场占有率的巨头,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再加上中美关系持续波动,高层或许早有预判,此次撤资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撤退。
科技领域,IBM中国投资去年8月正式关停,1800多名员工被迫另谋出路,最后只拿到N+1的补偿,被员工吐槽“合法合规,但补偿太少” 。还有些公司全球裁员,原因也与中国市场息息相关。汽车领域,保时捷因电动车业务失利裁员1900人,其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暴跌29%;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2月宣布裁减3000个研发岗位,并将研发投入下压至10%以下,CEO坦言,中国车企的软件迭代速度让他们感到绝望。
半导体领域同样不乐观,英特尔半年前宣布裁员20%,约2.2万人。2024年英特尔净亏损188亿美金,股价一年暴跌43%。微软前几天刚宣布全球裁员6000人,此前中国区的外包业务在前几个月已基本砍掉。西门子、Linkedin、高通等巨头的裁员消息也让人震惊。这些企业的撤离和全球性裁员,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了。
过去30年,外企在中国享受着高增长红利。当时中国经济以5% - 10%的增速快速发展,外企在这里几乎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在商业模式和资本积累上,中国企业和外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以支付领域为例,支付宝2004年上线,微信支付2013年推出,而PayPal 1998年就已成立,早期中国支付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在操作系统领域,微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华为鸿蒙系统虽然奋起直追,但目前距离普及还有很大差距。先发优势让外企的产品率先占据用户心智,后来者想要超越十分困难。
不过,微软这次裁员主要针对中层管理岗位和非技术岗位,如销售、市场和HR部门,这和中国市场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AI技术的发展冲击了这些岗位。微软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3%,净利润增长17.7%,创下新高。
但微软未来的发展策略却让人担忧,CEO纳德拉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宣布在印度投入200亿美金建设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微软在中国不断收缩业务,从关闭线下体验店到上海张江实验室关闭,再到国内最大的微软外包企业微创倒闭。
和其他印度裔高管一样,纳德拉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导致业绩下滑,这种“印度挣钱印度花”的做法,或许是为了向印度政府递上“投名状”。但参考三星、小米、IBM等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微软这200亿投资能否收回,恐怕得看印度政府的态度了。
如今已到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是为数不多仍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但市场逻辑已从增量争夺转变为存量博弈。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2010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抓住了发展机遇;
二是通过“弯道超车”实现突破。
从外企对中国就业的贡献就能看出这种变化,2012 - 2013年外企对中国就业贡献达到顶峰,此后随着中国企业崛起,外企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实体产业,中国都有了自己的优质国货产品,对外国企业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以汽车领域为例,中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很难超越国外老牌车企,但电动化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机会。中国车企凭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技术迭代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种“内卷”式发展让习惯了躺着收专利费、赚取高额利润的外企难以适应。过去,外企凭借原始资本积累和先发优势轻松获利,但如今,中国企业奋起直追,他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中国企业崛起,外企的日子愈发艰难。华为、大疆等企业的科技突破,让曾经的行业巨头IBM、英特尔等在某些领域沦为追赶者。当中国企业的软件迭代速度是外企的3倍,供应链响应时间只有外企的五分之一时,外企再雄厚的资本也难以抵挡冲击。
中国美国商会2024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能实现大幅盈利的在华外企比例,已跌至与2022年疫情防控时期相当的水平。87%的在华企业认为,积极的双边关系对其业务至关重要。这一数据背后,是中美关税战、科技战带来的影响。从芯片禁令到出口管制,从供应链“去中国化”到投资审查,政治层面的摩擦从未间断。
很多人将外企撤离归咎于民族情绪,但事实并非如此。过去,一些外企在国内官网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国外官网却玩文字游戏;广告宣传本土化,产品分区时却将台湾、香港与国家并列。
这种“双标”操作,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或许能蒙混过关,但如今已行不通。当年H&M的“新疆棉事件”,就是外企傲慢的典型案例,最终被中国市场教训。现在,中国网友对辱华行为的敏感度极高,外企稍有不慎,就会触碰14亿人的民族情绪,面临“社会性死亡” 。
这种变化,本质是中国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报告显示,49%的会员企业认为,相较于前一年,他们在中国更不受欢迎,消费行业这一比例更高。不是中国消费者排外,而是我们不再接受不尊重中国底线的企业,想赚中国的钱,就必须尊重中国。
外企的撤离潮,本质是商业世界的自然选择。当市场环境变化、竞争优势消失,当风险成本超过收益,撤离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但这场“退潮”也揭示了更深层的真相: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实力崛起的证明,曾经依赖外企技术的我们,如今凭借创新把“老师”逼到了墙角;对全球商业格局而言,这是“东升西降”的缩影,中国企业在电动车、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逐渐领跑,中国标准也在走向世界,外企撤离只是新秩序建立前的阵痛;对普通打工人来说,这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外企高额的裁员补偿令人羡慕,但本土企业的崛起正在创造更多有生命力的就业机会。
最后,还是希望企业能够提高员工工资,让劳动者获得更多回报,这才是广大打工人的共同心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