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老李今年86了,耳清目明、腿脚利索,每天还能在小区遛两圈,连年轻人都羡慕得不行。”
——你可能觉得,活到85岁还健康如初,是拼爹拼妈的“基因游戏”。但你不知道的是,研究发现,那些长寿且健康的老人,在55岁时,就已经悄悄和9种习惯说了“再见”。
不是神药,也不是仙丹长生术,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造就了天差地别的结局。
在门诊坐诊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病人因为“习以为常”而走向疾病深渊,也见过不少老人靠着点滴小事,把人生拉得更长、更精彩。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研究出发,带你一探究竟:那些活得久、活得好的人,究竟早早戒掉了哪些事?
你以为的“无伤大雅”,其实在悄悄“偷命”
有一回,我接诊了一位68岁的退休干部周叔。他是那种你一看就觉得“这人真精神”的人,头发花白但整洁,衣着得体,言语清晰。他来复查体检报告时,我问他平时怎么保持状态。他笑着说:“我呀,55岁那年单位体检血压偏高,吓得我立马戒烟、晚饭不吃撑、晚上10点必须上床。”
他的体检报告几乎完美:血脂稳定、骨密度正常、心电图平稳。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一个结论:长寿的人,很多在中年时就开始“清理人生”。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项对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显示:那些在55岁前后开始改变生活方式的人,平均健康寿命比同龄人长7.6岁。
健康不是拼到老,而是从中年开始的“战略性放弃”。
那些早早“放弃”的事,才是真正保命的智慧
第一件:不再“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走”
很多人到了中年,最爱的一句话就是:“唉,太累了,不想动。”但久坐不动,是慢性病的温床。2022年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的研究指出,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0%以上。
我曾有个病人,50岁那年查出糖尿病。他原本是个典型的“办公室久坐族”,每天除了上厕所几乎不动。后来他听从建议,每天吃完饭强迫自己多走3000步。一年后,体重减了6公斤,血糖也降了不少。
人老腿先老,腿一懒,病就来了。
第二件:不再“熬夜追剧,一口夜宵一口酒”
“年轻人熬夜叫生活,老年人熬夜叫伤身。”这不是一句玩笑话。睡眠周期紊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
55岁之后,褪黑素分泌减少、血压调节变慢,熬夜的代价远比年轻时更大。2021年《国际老年医学期刊》一份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中老年人,患上认知障碍的风险提高40%。
我有一位朋友的母亲,58岁那年突然记忆力下降。她女儿以为是更年期综合征,后来我们追问病史,发现她常年熬夜看电视剧,凌晨两点睡是常态。调整睡眠作息后,记忆力竟然神奇地改善了不少。
睡得好,胜过吃补药。
第三件:不再“跟谁都较劲,事事都不服”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是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年之后,很多人开始“火气大”,动不动就急眼。但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加剧、心率不齐……都是“气出来”的。2020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一项研究表明,情绪压抑或激烈波动的人,患高血压或冠心病的风险提高了至少25%。
在我坐诊时,有个62岁的阿姨,血压一直控制不好。后来我们查出她每天都因为家庭琐事跟儿媳“对线”,情绪极不稳定。心理咨询后,她学会“换个脑回路”,血压也慢慢降下来了。
中年以后,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第四件:不再“吃饭只图个饱,不看营养搭配”
“吃饱就行了,哪还讲究这个那个?”——这是很多五六十岁人的口头禅。但你不知道的是,中年之后,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效率下降,饮食不均衡等于慢性自残。
缺钙、缺维生素D、蛋白质摄入不足,都会加速骨质疏松。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群中超过60%存在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问题。
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60岁不到就骨折了,检查发现是严重的骨质疏松。问饮食习惯,才知道一年四季几乎不吃奶制品,只吃米饭和咸菜。
吃得对,才活得久。
第五件:不再“轻视体检,觉得‘能吃能睡就没病’”
“我身体倍儿棒,去医院是浪费钱。”这种想法,看似豁达,其实鲁莽。中年之后,很多疾病都处于“无声潜伏期”。
一项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发病前从未做过系统体检。
我有个邻居,55岁那年单位组织体检时查出早期肝癌,因为发现得早,治疗后恢复得很好。他事后对我说:“早知道体检有这么大用,我早几年就去了。”
体检不是找病,是防病。
第六件:不再“朋友圈里比吃喝,不比步数”
很多人55岁以后反而越活越“精致”,天天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游,却很少有人晒运动、晒健康。
但你运动的方式,就是你未来生活的样子。
2022年《中老年健康研究期刊》一项调查显示,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30分钟的中老年人,患慢性病风险降低45%。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跑步爱好者,60岁了体脂率比30岁小伙还低。他说:“我不跟人比车房,只跟自己比步数。”
健康,是你人生最硬的底牌。
第七件:不再“喝水靠想、不渴不喝”
“我又不渴,干嘛喝水?”——这是很多中年人的误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水分含量下降,口渴感减弱,但细胞依然缺水。
研究显示,中老年人如果每天摄水量不足1500毫升,容易导致血液黏稠、代谢障碍,甚至诱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问题。
我常建议患者定好闹钟提醒喝水,不渴也得喝点。别等到身体“报警”了才想起来“喝水这事不小”。
第八件:不再“以为‘老朋友就是救命稻草’”
很多人一有头疼脑热就去问“老中医”邻居、退休护
士朋友,甚至是某个养生群里天天发“偏方”的老人。
但医学不是“江湖传说”,中年之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风险成倍增长。
2024年《健康中国》调研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有过“自行服药”的经历,其中误诊率高达28%。
我曾接诊一位阿姨,因胃胀吃了某人推荐的“消食方”,结果导致胃出血,住院半个月。真正负责任的,是专业医生,不是“老朋友”。
第九件:不再“觉得人生已经定型,没必要再改变”
“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咋样?”——这种心态,是许多中年人健康最大的敌人。
但研究早已表明,人到中年依然可以逆转很多健康风险。关键是你愿不愿意“站起来”改变。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国公共健康》的研究显示,55岁开始改善生活方式的人,10年内高血压控制率提升34%,糖尿病控制率提升29%。
你越早放弃“无谓的坚持”,越早收获“有价值的改变”。
健康,是一种选择
人生过半,很多人开始“认命”,但真正长寿的老人,从不“认劣”。他们在55岁就选择了重新调整生活的节奏,不再为暂时的“爽感”透支未来。
我想起我外婆,活到92岁,临终前还能自己洗脸刷牙。她一辈子没啥大本事,但就是活得有节制、有规律、心态稳。
所谓长寿,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在该放手的时候,真的放了手。
参考文献 [1]李晶, 刘芳, 王雪. 全国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相关性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12): 1879-1885. [2]王一帆, 周晓红. 中老年人运动习惯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 中老年健康研究期刊, 2022, 30(10): 56-5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1年)[R].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