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事,经过包装后,都是神话,
出了事,底裤被扒出,都是笑话。
当雷军弯腰为车主开车门的视频刷屏时,当他的演讲短视频被都很多年轻人疯狂转发时,谁也没想到,这位“万亿总裁当司机”的仪式感营销大师,会在2025年5月被数百车主联名要求“退一赔三”。碳纤维机盖导流功能造假、赛道模式需考级解锁、1548匹马力变“期货”......小米SU7 Ultra的“地表最强性能”在用户实测中碎成渣滓。更讽刺的是,面对4.2万元选装件沦为装饰品的指控,小米的补偿方案竟是“2万积分打发叫花子”,而雷军的公开回应只剩一句“最艰难时期”的矫情文学。
这并非偶然失误。从SU7 Ultra上市时铺天盖地的“屠榜纽北圈速”,到事故后连夜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小米汽车始终在“技术激进”与“责任推诿”间反复横跳。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中,车主手册里“需随时接管”的免责条款,与发布会上“行业第一梯队”的豪言形成荒诞对照——原来所谓的“颠覆者”,不过是把用户当小白鼠的赌徒。
售后困局撕开“用户至上”的皇帝新衣
当18万车主争夺33个服务网点,上海修车排队半月、湖北补漆往返700公里的荒诞剧上演时,雷军早年“和用户交朋友”的誓言成了黑色幽默。更致命的是,这场服务灾难暴露出小米造车的底层逻辑缺陷: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却忘了汽车不是手机——售后不是“线上刷好评”就能解决的游戏。
数据显示,小米单网点需承载5500台车的售后需求,而蔚来的标准是1500台/网点。当车主在社交平台哭诉“比挂名医号还难”时,小米的解决方案竟是建议“去武汉修车赠送拖车服务”。这种“既要销量狂欢,又要服务白嫖”的傲慢,让“米粉”们终于意识到:雷军的海底捞式交车仪式,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售后才是检验车企良心的照妖镜。
友商的落井下石与营销反噬
回看雷军的营销史,总伴随着“踩友商上位”的刀光剑影。2019年红米发布会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怒吼,本质是将性价比战争推向极致的血腥突围。这种“碰瓷式营销”在SU7上市时达到巅峰:预售价81万锚定百万豪车,实际52.99万“降价28万”的话术,配合“限量5000台”的饥饿营销,成功制造出“买到即赚到”的集体癫狂。
但当行业集体觉醒,比亚迪、极氪等玩家以更凶猛的降价反扑时,小米的套路开始失灵。更致命的是,过度依赖“雷军IP”的副作用显现:车主们发现,这位“亲民教父”在维权时永远隐身,只剩公关团队用“深夜道歉+水军洗地”的套餐应付了事。曾经捧他上神坛的流量,如今成了反噬品牌的毒药。
雷军从来不是神,只是时代的投机者
揭开“营销之神”的面具,雷军的成功本质是精准踩中三次时代红利:智能手机普及期的性价比革命、IoT爆发期的生态链赌局、新能源泡沫期的资本狂欢。但当行业进入深水区,这种机会主义策略开始暴露短板——用做手机的思维造车,用互联网的玩法做服务,用饭圈文化经营用户关系,最终酿成今天的系统性危机。
雷军曾在跨年直播中恳求“别神话我”,却忘了正是他亲手打造了“雷布斯”的人设。当SU7 Ultra车主拆穿碳纤维机盖的谎言时,他们拆毁的不仅是4.2万元的选装件,更是整个小米帝国的造神运动。数据显示,小米汽车2024年售后收入仅占总营收2.14%,而特斯拉同期服务业务占比达27%——这场数字游戏背后,是“用户至上”口号与“利润优先”本质的残酷割裂。
祛魅时刻,车企终要回归商业本质
小米汽车的坠落剧本,给所有热衷造神运动的企业上了一课:当车企沉迷参数竞赛、CEO个人崇拜、营销话术包装时,迟早会遭到用户用脚投票的反噬。雷军的困境警示后来者——汽车不是快消品,安全责任不能甩锅,服务体系无法速成,用户信任经不起透支。
或许我们早该清醒:雷军从来不是神,只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的成功源于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他的困境则暴露了机会主义者的局限性。当新能源行业褪去泡沫,唯有敬畏技术、尊重用户、夯实服务的企业,才配得上“颠覆者”的称号。至于雷军,与其在神坛上摇摇欲坠,不如回到地面做个真实的企业家——毕竟,造车很苦,但真诚一定很酷。
事件反思:被流量捧杀的企业家群像
这种集体造神本质是资本与流量的合谋。公关团队将老板凌晨加班的监控截图包装成“劳模精神”、强行员工加班到深夜粉饰成“零点精神”,却把《劳动法》和员工基本权益抛在脑后。
被捧上神坛的企业家们,当然在中国,很多人只是把企业做大的民营企业老板, 还配不上企业家三个字,往往陷入“表演型经营”的怪圈。他们忙着在跨年演讲或者每周的晨会中输出鸡汤,在访谈或者综艺节目里打造亲民人设,却对员工的基本权益和待遇视而不见。
雷军的经历,恰似一个缩影,映射出当下商业环境中对民营企业家过度神化的现象。在聚光灯下,众多民营企业家被下属员工视为无所不能的领航者,被网民捧上神坛,仿佛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能力,所做决策皆为金科玉律。可事实上,他们同普通人一样,会在商业浪潮中面临艰难抉择,也会因判断失误而陷入困境。
这些被神化的企业家,有的在企业发展顺遂时,尽享赞誉,一举一动都被过度解读为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然而,一旦企业遭遇危机,如市场份额下滑、产品质量风波,那曾经被极力推崇的形象便摇摇欲坠。究其根源,过度神化模糊了大众对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认知,忽略了企业背后团队的努力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因素。就像雷军,小米的成功常被简单归结于他个人,而背后无数工程师、设计师等的付出被掩盖,当小米汽车出现负面舆情,人们又将矛头全部指向雷军,这对企业和企业家个人而言,都有失偏颇。
企业家不应沉醉于被神化的虚幻荣耀中,而应将目光聚焦于企业的根基。产品质量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长久的信任。以手机行业为例,若一味追求营销噱头,忽视产品性能、稳定性等质量问题,即便短期内靠营销吸引大量用户,长期来看,也会因口碑崩塌而失去市场。员工待遇和福利同样关键,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良好的薪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善的晋升机制,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那些克扣员工福利、过度压榨员工的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企业发展也会后继乏力。
历史反复验证:所有靠人造光环支撑的神话,终会湮灭在实体经济的铁律里。
对此,您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