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精湛就不该罚吗?
“协和4+4事件”中,对于肖飞的处罚结果,居然也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大阵营,不少人都为其求情,甚至是打抱不平。
支持的人认为:
“才吊销肖飞的医师执业证5年啊?那5年后出来是不是就可以接着霍霍病人了?”
“为什么不判刑?难道肖飞也有过于强大的背景吗?”
“五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处罚也太轻了!”
而反对的人则是普遍认为:
“现在的医疗人才太难得了,这么轻易地就吊销了人家的执照,从此之后是不是就少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学生啊!”
“这吊销营业执照根本就是错误的!人家在业务上没出什么大的错误凭什么吊销???”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事实上,这种争议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站在法律的角度上,肖飞确实没得洗。
在北京市卫健委官网的通报中,肖飞的问题被归纳为三大核心:手术中擅自离岗导致患者风险、长期婚外情并干预涉事女性职业发展、利用职权违规操作规培流程。
但部分网友坚持认为:“他又没治死人,凭什么断送职业生涯?”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医生的每个决策都关乎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师法》第五十五条,医生若因“严重违反职业道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即使未发生医疗事故,监管部门仍有权顶格处罚。
2021年杭州某三甲医院就有医生因收受药企宴请而被请去监狱住了五年,而且还被吊销了执照的案例(详见浙江省卫健委2021年7月通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案例......
那肖飞五年后真能东山再起?
有网友提出:“等风头过去,私立医院、外资医院都会抢着要他!”
其实这种猜测看似合理,但却远远低估了医疗行业的合规成本。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所有医疗机构聘用医师前必须核查“中国医师执业注册信息系统”。系统中明确标注的“吊销记录”,将成为任何正规医院无法跨越的雷区。
换句话说,这个“吊销记录”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生污点,想要清除是很难的。
更关键的是,肖飞的处罚附带“禁止五年内从业”的限制。参考2022年广州某整形医生因违规执业被处罚后,试图通过加盟私立诊所规避监管,最终因《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中“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被再次查处的案例(详见《健康报》2022年11月报道)。
因此,网友们所怀疑的“私立医院后路”在法律框架下并不存在。
原配举报成关键转折,但公众忽略了一个细节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为肖飞妻子谷医生那“快准狠”的举报手法叫好,因为她仅凭一人之力就把董小姐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弄得鸡飞狗跳的,简直是神人!
根据澎湃新闻2023年9月的追踪报道,谷医生的举报材料中不仅包含婚外情证据,甚至还涉及肖飞帮助董姓女子伪造继续教育学分的实锤记录——后者正是北京市卫健委认定其“干预规培流程”的关键证据。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2022年3月,就有患者家属通过医院投诉渠道反映肖飞“手术期间长时间离场”,所以,这次能举报成功,应该不仅仅是谷医生一人的功劳。
职业道德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支持肖飞的网友常提到一个观点:“能救人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这真的对吗?
无数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会在手术中弃患者于不顾的医生,再高超的技术都可能成为定时炸弹。这话并非危言耸听,根据2018年上海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居然有80%的医疗纠纷是源自于医患沟通和职业态度问题,而非纯粹的技术失误(数据来源:《中国医院管理》期刊)。
国家卫健委在通报中特别强调“维护医疗卫生行业形象”,恰恰说明此事已超出个人范畴。
写在最后
肖飞事件最值得深思的,不是处罚力度是否恰当,而是为什么仍有大量声音将“医术”与“医德”割裂看待。当我们默许医生在手术室因私事离场、纵容学术头衔成为特权筹码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患者的权益,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正如一位三甲医院科主任在匿名采访中所说:“今天为肖飞求情的人,如果明天自己的手术医生中途跑去处理婚外情,还会觉得‘没出事故就无所谓’吗?”
医疗行业从来没有“技术免死金牌”,因为患者托付的不仅是疾病,更是对生命的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