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有个成语叫“竭泽而渔”,意思是抽干水塘捞尽鱼。
古人用它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的短视行为。
今天我们也常用它来描述某些资本运作模式:见利就上、见钱就抢,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规则是不是合适,先“捞一把”再说,捞完就跑,哪怕把池塘捅干,把客户得罪光。
再配一个词,“贪得无厌”。
这不是指单纯的“想赚钱”,赚钱本身没错,有错的是把“客户”当“矿”、“用户”当“韭菜”。
而有些企业,赚钱不是建立在服务上,而是建立在围猎和收割上。他们不相信长久的信任关系,只信仰KPI和短期数据。他们不讲自己的产品逻辑,只讲话术设计;不看客户感受,只盯客户口袋。
遇上愿意配合的,就换个套餐,遇上不配合的,甚至连“体面”都懒得装了。
最近呢,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据中原网、法治进行时等多家媒体报道:
5月14日,女子称未更换59元流量套餐被留言辱骂。
事情是这样的,福建一网友反映,某运营商工作人员多次劝她更换“升级版无限流量套餐”,她因不需要而拒绝,结果在手机语音信箱中听到被辱骂:
“穷×才用59元无限流量”。
该语音留言时间为5月14日上午11时12分,号码显示为泉州一手机号。记者多次尝试回拨,对方已关机。
受访网友表示,这位营销人员能精准知道她的套餐内容,推测就是她所用运营商内部人员。
她强调该59元套餐是2018年办理的,当时并不便宜,“现在去营业厅一看,全是100多元的套餐了”。而在当日下午该运营商客服就回应称:会反馈至相关部门。
这事吧,按胖胖了解某些运营商的“尿性”来说,其实一点也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按套路出牌”。
你说说,本该是服务的客服,怎么就变成推销手?
按正常来说,“客服”意味着解答问题、提供帮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接到运营商电话”视为一种心理负担。
这些电话早就不是“服务回访”,而是换汤不换药的“营销压迫”:以服务之名,行推销之实。
拒绝了也没用,隔三差五再打来一次,直到你“心理防线崩溃”。
而这次事件更进一步,这不是一时情绪失控,这是在“话术手册”之外暴露出的本性:你不换套餐,那你就该被鄙视。
换句话说,是想“硬抢”但失败后暴露出的焦虑和鄙夷。
为什么客服会这么急?为什么套餐一言不换就要挨骂?归根结底,是随着用户增长见顶,各大运营商开始“发力”:
谁能让老用户换个更贵的套餐,谁就多拿奖金。
新用户不好搞,老用户更容易“榨干”。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骚扰电话、捆绑套餐、隐藏条款……59元的老套餐成了他们眼里的“利润黑洞”。
但问题是,你可以升级产品去吸引用户,而不是靠“威逼利诱”去赶走他们。
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靠“我值得你多花钱”,而不是“你不多花钱我就骂你”。
再扯扯,为什么说“穷×才用59元无限流量”这句话刺痛了很多人?
因为它不仅是对个体的羞辱,更是一种阶层偏见的赤裸表达。
在他们眼里,低消费=没价值,少花钱=不配拥有体面服务。
他们忘了,所谓“59元套餐”是许多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用得刚好,不多不少,按需购买。这不叫“穷”,这叫“懂得生活”。
事实上,一个社会如果嘲笑“节俭”、推崇“溢价”,那才是真正的病态。
人不应因为选择便宜而被羞辱,就像人不该因为穿旧衣服而被嘲笑。
商业应当服务所有人,而不是对低消费人群“进行人格评估”。
当然,很多人不换套餐,是怕被“套牢杀”。
运营商不是不懂这一点,恰恰相反,他们“非常懂”。
表面上看,是给你更高网速、更多流量;实际上,是打破你熟悉的使用习惯,把你绑定在一个新价格区间,再也回不到从前。
等你习惯了“新套餐”,再次涨价只是时间问题。
而一些“优惠”不过是“限时”、“限量”、“前X个月”,时间一到,价格翻倍。有些套餐设计本身就像“金融衍生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看不懂的成本”。
所以这种从“卖”变“抢”,再变“骂”,某些“垄断性”的服务业真的是彻底走歪了。
营销原本是市场行为,讲究一个“客户为本”,现在倒好,“用户为本”变成“用户本该听话”。
从“推荐更划算套餐”演变成“你不听话,我就骂你”,这背后是一整套商业逻辑的崩塌。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你“跑不掉”。三大运营商轮番割韭菜,早就形成事实垄断。
你不喜欢?
可以,换一家,换了之后你发现另一家套餐也贵、服务一样烂。
这就不是推销,是明抢,抢不成就开骂——把服务行业活生生干成垄断性质的行业。
而我们,好像已经不再惊讶。
我们对这类“垄断性企业胡作非为”已经有了抗体,从“愤怒”变成“无奈”。
是的,我们都在用脚投票,但就这几家运营商,我们脚被绑住了。
从“79的眉笔你都不买不起,是不是不够努力”到“穷X才用这个套餐”。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羞辱。
贬低你的选择,抹黑你的消费习惯,把“节省”和“合理”打造成“寒酸”和“丢脸”,让你在羞耻中交更多的钱。
演都不演了!
但你不尊重我,我凭什么给你交钱?
商业的底线,可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尊重客户的基本人格。
企业可以追求增长,但不应以贬低用户为代价。
客户不是“分层管理”的对象,但也不是“高净值”才配被微笑对待、服务。
而这,才是正常商业文明:
让消费者有尊严,服务者有体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