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需要真正回归儿童服务属性,回归“保护”未成年人的初心。
▲正在使用儿童手表的孩子。图/IC photo
文| 戴先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儿童智能手表首次开通支付功能时,应征得监护人同意。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5岁-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每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电话手表。而儿童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还在进一步增加。
可以说,儿童手表几乎成了未成年人的“标配”,那么为儿童手表制定强制性国标,设置“硬杠杠”,就尤为必要。
以前的儿童手表,只能提供定位和紧急通信联络等一些简单功能。而现在的儿童智能手表功能则越来越强大,集定位、通话、社交、娱乐、学习、购物、拍照搜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更像是一款“智能手机”。
市场上功能繁多的儿童智能手表,也衍生了智能手机的诸多烦恼。比如,孩子通过儿童手表就能下载游戏、随意进行消费。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儿童智能手表对App缺乏监管和筛选,用户可以轻易搜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部分平台还存在诱导消费、推送广告、危害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危害更甚。
针对儿童手表种种乱象,此次“征求意见稿”有的放矢,如规定手表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手表及其预置应用程序不可设置开屏广告;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手表端应用程序不能进行充值……这些细致入微的标准和要求,有利于从源头规范儿童智能手表。
相信未来随着相关规范出台,儿童智能手表不能再“不务正业”,真正回归儿童服务属性,回归“保护”未成年人的初心。
总之,儿童手表不能简单复制智能手机的功能,更不能侵犯未成年用户的合法权益,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要严格把关,帮助孩子购买适合的儿童手表,避免攀比、盲目跟风等,尽好监护人责任。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