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打了几十年,正面硬拼,后勤拖长,皇帝都累得够呛。
可有一年开始,战局突然变了,汉军不等草绿、雪融,反倒抢着春天出兵。
是冷兵器时代的突发奇想,还是高明算计?关键,就藏在那一片刚返青的草场里。
草还没绿,兵锋先到
漠北的春天,风割脸。卫青带队从龙城出发,翻过阴山,直插河套。前头探马回来,说匈奴人正往西南迁,妇女幼畜扎堆,没设防。
卫青没让士兵休整,反倒勒令全军昼夜兼程。一场突袭,把几万部落围在半山坡上,连喘口气都难。
春季出兵,不是天气好,是打对手最虚的时候。
那时匈奴刚熬过冬天,牲口饿得只剩骨架。
人也是,帐篷里大人小孩,都靠去年腌的肉和干奶饼维持,马瘦得前蹄都站不稳,还得背着锅碗瓢盆走山路。
偏偏这时候还迎来一年中最脆的日子——孕妇多、幼畜多,死一个算一个,补不回来。
《资治通鉴》里写得明白:“孕重惰殰”,意思是春天刚怀上的妇人,走不快、吃不动,一打就垮。
春天是部落的新生季节,汉军选的就是这个节骨眼,打的就是这个“再生链”。
不光是打人,草也烧,霍去病在漠北之战那年,直接下令烧草原。
士兵拿刚剪下的羊毛点火,一大片青草烧成黑炭,那些本该喂幼牛、奶羊的返青草没了,一场火饿死好几百只牲口。
《盐铁论》记:“十亩草场烧尽,相当于饿死三牛五羊。”这笔账,匈奴算得比汉人还清楚。
草场一没,羊没奶,母畜饿瘦,小崽子挺不过两天。
汉军不进攻牧场正中,而是绕圈烧外围,像切蛋糕一样切出一个个草场孤岛,让部落无法转场,只能困死在原地。这是打仗,也是绝育。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没了骑兵比拼,拼的是谁能把对方“下代”掐死在襁褓里。
不是打仗,是绝后
霍去病那一年打到狼居胥山,抓俘虏时将军惊了——妇女多,孕妇更多。
原来那一带部落刚迁到新草地,一边放牧一边安胎,结果还没扎稳,军队就到了。
后来统计,这一仗活捉上千孕妇,新生婴儿都还没取名字。
居延汉简里记了件事,屯长带一批俘虏往阳关走,半路27人临产,“皆产一子,俱弃之”。弃,是啥意思不用多说。
这不是个例。春季打匈奴,汉军常专挑女性多的队伍动手。
士兵收到命令,先抢草地,再抢人,最后烧营地,火烧过去,铁锅都烫化了,孩子的尸体没人埋。
这些打法听起来冷血,但放在战争里,是斩断“未来”的招。
再看牲口那头,春季是母畜配种的关键期,结果汉军派人伪装商贩,把掺了巴豆汁的陈年老粟混进草料,送去边贸市场。
《齐民要术》记得清楚,“投巴豆者,食则虚脱”。匈奴马吃了粟米,一周之内全瘫,站不起来,孕马流产的流产,死的死。
牧场没了,水源毒了,种畜也完了,更狠的一招是“毒羊毛”,汉军用羊毛夹带石砒砂,送入交易,结果匈奴帐篷中毒,全营出逃。
有人说这不算战术,算阴招。可在汉武帝看来,能赢才是道理,打仗不靠讲仁义。
卫青、霍去病带兵深入漠北,根本不设防线,全靠破坏。连年春季出击后,匈奴的“春崩”成常态,放牧不敢南迁,人口逐年断层。
匈奴王庭不得不从河套一路北撤,靠近贝加尔湖。
土地冷、草细,放不出大群畜,铁骑再想南下中原,就得翻几百里冻土,马也熬不住。
春攻一出,匈奴十年元气伤。
骑兵折翼,匈奴哑火
卫青带兵时讲一句话:“打匈奴,得看马腿。”春天刚好是匈奴最怕动弹的时候,马走不动,骑兵干着急。
汉军正是瞄准了这点,把匈奴的马从主力变成了负担。
每年春风一起,北地雪刚化,草根还在冻,马瘦得腰骨都突出来。
匈奴骑兵全靠马撑门面,一旦马倒,骑兵连箭袋都拿不动。
霍去病的河西突击战,就是踩着这个节奏。
三千轻骑从酒泉出发,越大斗拔谷,昼夜不停,三天三夜后在祁连山南脚下,拦住了一支匈奴西进部队。
那些骑兵披着羊皮袄,一看就是冬天没脱下来,马蹄没钉铁掌,路都踩不稳。
霍去病压根没打正面战,直接往马队后面抄。一把火烧了马草,几百匹瘦马没草吃,当晚就倒下一半。
骑兵没马,等于士兵没腿。
匈奴习惯打游击战,一打不过就撤。结果春天马走不动,连跑带撤都做不到,只能围着帐篷死守。
霍去病用这一招,连下浑邪王、休屠王两部,带头投降的部落首领一个接一个。
再看卫青的河南战,他从代郡出发,直插河套西北角,那是匈奴“粮仓”,靠着黄河冲积平原,一到春天草肥水多,是牲畜“回奶”的主要地带。
卫青一进河南地,第一件事就是“破仓毁草”,把存粮全拉走,草场点燃。
结果那年,匈奴夏季没草转,等秋风一吹,全族“瘦死十之三”。
《汉书·匈奴传》里写道:“连年春败,马困人劳,南风未转,未战先折。”这话不是空说,是匈奴部落自己写在后来的祭文里的。
马没了,战就不用打。匈奴十万人,等于没了脊梁。
而反观汉军,根本不靠草场喂马。
每次出征前都提前三个月备草,在边境设草站,马吃干粮,兵走轻装。
这样一来,汉军的兵马早就适应长途奔袭,哪怕春风刚起,也敢穿沙越岭。
霍去病后来在阴山脚下,挖“陷马坑”,故意放几百匹驮粮马,在低洼地带,引诱匈奴骑兵来抢。
结果一脚踩空,整整两个部落的主力骑兵陷进泥坑,箭都来不及搭,全被生擒。
司马光后来写:“匈奴马弱兵乱,汉乘春动,以逸制劳”,这句评价,说穿了就是一句话:打仗看时机,春天出兵,等于偷家。
下三路不脏,才打不死对手
春季进攻匈奴,已不只是打阵仗,汉武帝指的路子,是“剜根铲种”的法子。
战争到了中期,汉军直接换打法,抓匈奴的“人种”下手。
汉将李广利出使西域回程途中,在酒泉发现有一批西迁的匈奴部落,女人多,男人少。
原因也简单——春季出征,男丁死在草场,女人跟不上跑,只能被留下。
这一支被俘部落中,多是怀孕妇女,衣不蔽体,抱着刚生下的婴儿。
押解回长安途中,婴儿大量夭折,负责看押的边军记得清楚,回城前,在轮台就埋了整整一排小坟头。
这种“静悄悄”的打击,比杀敌还绝。人死了可以再生,一代断层,就等于少活二十年。
除了人,牲畜也被系统消灭。
汉军在北地设诱捕圈,表面开设市集,私下派人搅动交易,待匈奴牧民来换粮时突然包围。
大批奶牛、种马都被带走,一路南迁,连夜分散至武威、张掖、敦煌等地,从此断了匈奴放牧链条。
草场更是主战场,霍去病多次亲自督战,在河西一线亲自点火烧地,干脆利落。
《史记》里记载,他的火烧连到居延泽,“一夜之内黑三百里”。
谁也没想到,打仗能打到生态灭绝。
更狡猾的还有“毒水战”。
汉军在返回时顺手,把马蹄套上沾有矿粉的泥,跑过的河沟一夜变红。
匈奴人沿河放牧,牲口喝了水,不出三天全军倒地。
这类手段,被后人称为“软刀子”。不见血,但见命。
到了汉元狩三年,匈奴单于亲自上书求和,称“年年春败,族少三成”,这话看着心酸,背后却是实打实的战略效果。
匈奴的“人口钟摆”停了,牧民不敢繁育,草场没人敢牧,马瘦、女逃、族衰,全因春天那把火。
很多人说汉武帝冷血,把战争当收割。
但在皇帝眼里,边疆不安宁,就没有国运,这套春季战法,不光是打仗,更是“制度级”瓦解。
后来的鲜卑、柔然、突厥都吃过这套“春剿”苦头,直到唐朝还沿用这种思路。
《资治通鉴》说:“连年攻春,匈奴重损,不可复为患。”汉武帝靠的不是锋利刀剑,靠的是算得准、下得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