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飘着龙井茶香,朝鲜代表团团长崔庸健捧着青瓷茶杯,额头却沁出汗珠。
他刚提出要组织考古队来中国东北"寻根",周恩来总理笑着接话:"要说朝鲜起源,我倒觉得跟福建有关系。"
这句看似闲聊的话,让在场懂行的外交官们差点笑出声。半个月前朝鲜送来那本《古朝鲜研究》,硬说东北古代是他们的地盘。
这事得从抗美援朝结束后说起。金日成1958年悄悄启动了个"寻根计划",派了三百多学者翻古书、挖遗址。
带头的是个叫李趾麟的教授,在北京大学当留学生那几年,整天泡在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员老张记得清楚:"这朝鲜人借《汉书》比中国学生还勤快,光《地理志》就抄了三大本。"
到了1962年,朝鲜突然出版本砖头厚的史书,说商朝贵族箕子带五千人去朝鲜建国,地盘包括整个辽东。
最绝的是把高句丽算成自家祖宗,还画了张地图,国界直接划到长白山北坡。我国东北局的干部看到译本直拍桌子:"照他们这个算法,沈阳故宫都得挂朝鲜国旗了!"
崔庸健这回就是带着"学术任务"来的。他特意选了农历三月初三——朝鲜古籍里"箕子东迁"的日子,在会谈时掏出本发黄的《海东绎史》:"我国学者发现,古朝鲜和东北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一模一样。"
周总理翻着书没接茬,反而聊起福建风土:"我去过泉州,那里渔民穿的木屐和朝鲜样式很像。对了,朝鲜语数字发音和闽南话几乎相同呢。"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总理办公室早就收到社科院报告:朝鲜半岛发现过闽越族特有的悬棺葬,而《后汉书》明确记载"倭人自称太伯之后"。
文史专家田余庆后来揭秘:"总理这招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朝鲜能牵强附会,我们也能找到更靠谱的渊源。"
眼看文化牌打不成,朝鲜又搬出考古新发现。1974年他们在平壤挖出块刻着"贡唐"二字的石碑,非说是渤海国给新罗进贡的证据。
我国考古队直奔黑龙江宁安,在上京龙泉府遗址找到关键物证,刻着"大唐渤海郡王"的残碑,还有与西安大明宫如出一辙的鸱吻构件。
带队的老教授指着排水陶管说:"这规格比朝鲜王宫高两级,到底谁是宗主国明摆着。"
争议最大的要数高句丽王城。2003年朝鲜突然把开城满月台申报世界遗产,声称这是高句丽"南都城"。
我国学者立刻拿出吉林集安的好太王碑拓片,上面清楚记载着"迁都平壤"是在公元427年。最打脸的是碑文里十七次提到"臣属中原",还有"受晋册封"的具体年份。
东北大爷们聊天时常说:"咱这儿历史就像酸菜缸,越往里翻味儿越冲。"早在战国那会儿,燕国大将秦开就把辽东圈进了版图。
沈阳故宫研究员老李拿着燕国刀币比划:"这上面'襄平'二字就是辽阳古称,比朝鲜半岛出现城邦早四百多年。"
要说最实锤的证据,还得数明朝的"东北户口本"。永乐年间设立的奴儿干都司,衙门就在黑龙江入海口,管着184个卫所。
档案馆里存着当年发给女真首领的官印,印文全是汉字篆书。吉林大学教授指着《辽东志》里的地图:"看这标注,图们江对岸写着'朝鲜国界',界碑现在还在珲春立着呢。"
2015年韩国拍了个历史剧,说唐太宗征高句丽被射瞎眼睛。
我国网友翻出《旧唐书》原文怼上热搜:"太宗坐定谓左右曰'朕少时天下兵马,未尝自觉劳,今伐小国,频有约期之误'——人家明明全身而退!"这场网络论战逼得韩国导演出来道歉,承认剧情是艺术加工。
如今站在鸭绿江大桥往北看,丹东新区的朝鲜族学校正在教孩子们写汉字。历史就像鸭绿江的江水,从古到今怎么流都有河道管着。非要说江水倒灌,那得问大禹答不答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