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本应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承载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朴素正义观。而当特权打破这一认知,年轻一代将被迫直面残酷的现实:努力或许无法改变命运,规则不过是强者的游戏。这种认知将催生两种极端心态 —— 要么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否定一切奋斗的意义;要么滋生 “只要成功不择手段” 的功利主义,进一步恶化社会诚信环境。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将对社会文明的根基造成重创。
以前把北京户口转到天津户口,靠这个降分录取,这都不算新鲜事儿了,现在“非洲户口”被高考生玩出了新花样。
有个地方一所挺有名的中学国际部,高三毕业生大学录取情况统计表流出来了,网友一看一个不吭声。表上除了韩国学生名字一看就是韩国人,那些来自巴拿马、几内亚比绍这些非洲国家的“毕业生”,名字全是中国字,明显就是本地学生换了个身份。
这些学生靠着所谓的“非洲户口”,轻轻松松就进了上海交大、北大这些顶尖高校,免试读 985,跟创造“奇迹”似的。这都成了一门明码标价的买卖,花 15 万就能弄一个非洲身份。
外籍生申请国内名校的门槛本来是为了吸引海外人才设置的,结果现在被变成了“出口转内销”的升学捷径。有些中介还推出国内“一条龙”服务,连去非洲的流程都能省了。在 “唯名校论” 的价值导向下,学历不再是个人能力的证明,反而异化为社会阶层跃升的 “敲门砖”,这种扭曲的认知使得部分家长不惜突破规则底线,将教育公平置于交易的天平上称量。
虽说教育部要求外籍生得提供 4 年海外居住证明,可还是有人冒险去试。有家长带着孩子去非洲“陪读”,结果赶上疫情被困在那了,孩子英语没学好,倒是学会了斯瓦希里语,后来政策一收紧,啥都没捞着。这些靠外籍身份入学的学生,他们的国际生毕业证在那些负责招聘的 HR 眼里,没多大价值,甚至还不如三本学历。还有人因为双重国籍,考公务员的时候差点惹上大麻烦。
这些冒险尝试政策边缘操作的家庭,最终往往陷入 “偷鸡不成蚀把米” 的困境。抱有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家长往往将孩子视为实现阶层跨越的 “工具”,将教育窄化为获取名校文凭的手段,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孩子被强行塞进 “非洲身份”“高考加分” 等投机通道时,看似获得了名校入场券,实则失去了在正常竞争环境中打磨意志、培养抗压能力的机会。
当 “努力” 敌不过 “算计”,那些挑灯夜战、刷过无数习题、背负巨大压力的日日夜夜,在看到 “低分同学” 轻松入校的瞬间,仿佛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消耗。他们会质疑,自己恪守规则、用汗水堆砌的分数,为何敌不过他人利用规则漏洞的投机取巧?这种质疑一旦产生,很容易演变成对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公正性的动摇。有高考高分学子在社交平台无奈感慨:“我以为高考是最后的公平战场,可有人却用金钱和手段在战场上开了外挂。”
捷径永远有,但性价比可能像炒股——你以为抄到底,其实人家在等你接盘。普通家庭不如学学《活着》里的福贵,把高考当田里的地来种,虽然辛苦,但收成实在。哪天要是地里突然长出金条,那大概率是别人埋的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