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436万,比2024年多了94万,创下历史新高。这数字大到好像把整个匈牙利的人都拉到高考这条赛道上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程度,真是前所未有的高。这里面复读生占了快三分之一,规模差不多有500万,是考生数量猛增的主要原因。
复读生这么多,表面上看是考生对成绩不甘心,实际上是社会上升通道变窄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考被当成改变命运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办法。这就好比在菜市场,大家都抢那有限的打折鸡蛋,都知道只有拿到“优惠券”,也就是好学历,才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越来越多人选择反复“排队”,去复读。
广西考生唐尚珺高考16次最后才考上华南师大,这事儿把这种执着体现到极致了。他就像个高考“行为艺术家”,他的经历让大家开始深入思考高考制度、教育的意义,还有个人追求这些问题。要是社会能给蓝领体面的生活,给技术型人才足够的尊重和不错的收入,谁愿意一年又一年地泡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题海里呢?
家长在这场教育竞争里压力也特别大,他们为了孩子的教育真是拼了。把学区房当成孩子未来的“船票”,在补课费上花的钱比房贷还多。可就算孩子考上本科,就业情况也不乐观。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才55.5%,就算找到了工作,平均月收入也就6050元,只有4.5%的人能拿到6000以上的月薪。这投入和产出差距也太大了,以前“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在现实面前好像不那么靠谱了,现在都有“知识能让你明白命运为啥改变不了”这种无奈的说法。
不过,在这全民都为教育焦虑的情况下,也有破局的希望,问题的关键可能在社会分配制度上。要是产业工人、环卫工这些职业,能和大学教授拿差不多的工资,退休金也差不多,社会上对职业的偏见和教育焦虑肯定能减轻不少。就像德国,人家职业教育体系成熟,技术工人收入高,还受社会尊重,年轻人就不会只盯着学术型高等教育,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适合自己的路。企业也得反思自己的用人标准,招聘的时候别把学历门槛设得太高,消除用人上的泡沫,这样学历通胀的情况也能少点。
70、80后的家长还一门心思“鸡娃”,Z世代已经有新变化了。他们不觉得进传统的“好单位”,有个稳定的白领工作就是唯一追求,开始大胆探索新的职业领域。在B站当up主分享生活和知识,搞汉服妆造推广传统文化,做宠物殡葬给宠物最后的尊严,当剧本杀编剧创造新的娱乐体验……这些0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定义是多样的,传统教育培养“标准件”的模式,正被新时代的多元价值改变着。
对家长来说,或许该放下过度的焦虑,重新想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小时候背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没说状元就一定得是“做题家”。与其全家都陷在教育竞争的漩涡里,不如带着孩子多关注生活,在日常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比如说带孩子去菜市场学学砍价,这既能让孩子了解生活常识,还能锻炼沟通、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财商。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里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运动、编程,都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出彩的地方。
当大家不再都往高考这一条道上挤的时候,那些被忽视的“小路”,说不定就是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新方向。高考“内卷”要想解决,得靠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一起努力,这样教育才能回到本来的样子,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