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战基本判断:战术无误,装备失误
根据5月9日巴空军副参谋长奥朗则布少将在新闻发布会中披露的细节,可以明确如下事实:
与一些西方媒体渲染“印度飞行员素质低、空战失误多”不同,IAF(印度空军)一线指挥人员与飞行员在5月7日的空战中基本无战术失误,反而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斗勇气。空战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整体装备体系落后,特别是在航电系统与空空导弹代际方面的严重差距。
IAF充分吸取了4.29空中对峙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PAF(巴空军)歼-10C的航电系统技术优势。面对PAF仅在克什米尔前线部署的12架左右歼-10C(战后确认参战为11架),IAF估计其可用率为75%,预估空中能维持2~4个双机编队。
为此,IAF以“战术压制、局部集中”的方式,组织了4个方向的大型突击批次(突击群、掩护群、保障群、伴动群),共计出动战机72架,意图通过数量优势分散PAF兵力,在多个方向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态势,利用兰卡斯特平方律来弥补在单机性能和航电劣势。
所有突击群方向都选择了巴控山区的雷达盲区,从而迫使PAF不得不起飞AEW进行补盲,企图打乱其预警节奏。
二、战术实施层面:精细布局,执行果断
在主要突击矛头方向,IAF集中北方战区唯一的阵风战斗机部队(第17金箭中队,编制18架,实际出动14架),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意图构建突防拳头,争取突破口。
在战役目标设定上,IAF十分谨慎,未跨越实控线(LoC),所有突击编队保持距离控制线20公里以上,仅使用斯卡普巡航导弹打击非设防民用目标,具有明显“政治宣誓大于军事打击”的姿态,最大限度回避正面对抗。
战后残骸分析显示,IAF被击落的战机高度普遍在160~300英尺,说明飞行员仍然试图通过超低空突防与地杂波遮蔽来对抗雷达导引空空导弹。在强电磁干扰失去情报感知的情况下,仍有多数战机飞至预定发射点完成任务,这种技术与勇气,无愧于军人荣誉。
三、IAF失败的根本:体系代差 + 空战代际误判
西方媒体对IAF飞行员的苛责是不公的。在其能力范围内,IAF已经做到了尽责尽力。但他们未能认识到第六代BVR空战体系(以PL-15E代表)的变革性打击效果。
这场失败,如同1899年祖鲁战士勇敢冲击马克沁机枪阵地,败于技术而非胆识。大刘说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IAF若能真正汲取教训,仍有可能重整旗鼓;反倒是仍沉迷体系优越感的“昂撒人”,更有可能在新一代中国工业与战争机器面前再一次付出代价。
四、电子战优势:通讯链压制揭示新变量
从截获的IAF飞行员通话内容分析,PAF在这次空战中已具备全面压制阵风战机Link 16数据链的能力。飞行中僚机完全失去了战术显示器上的长机位置标识,只能用单边带明语反复呼叫,直到目视见长机被击落。
考虑到阵风战机飞行时距离实控线超过100公里,并在超低空飞行,其位于地面干扰站电磁地平线以下,因此,能够实施有效干扰的只能是空基系统。
目前,PLAAF具备此类远程通讯压制能力的,仅有高新3号(Y-8G)通讯干扰机。而自2015年起,高新3号便多次参与中巴“雄鹰-IV”及后续联合演训。虽然巴方官方并未在通报中披露电子战飞机参战信息,仅说明有AEW参与,但此次强干扰能力显然出自某种空中平台,这位“电磁战场的幕后英雄”值得关注。
五、战役复盘:5月7日印巴空战全过程
印方第一波攻击(1:05 AM)
印度空军代号“辛杜尔行动”(Sindoor Operation),出动30~40架次:
Su-30MKI 携带布拉莫斯巡航导弹
阵风战机携带“风暴阴影”防区外导弹
以色列苍鹭无人机前出侦察评估
巴方初步拦截与反击
PAF的J-10CE双机在AEW引导下执行CAP任务,使用PL-15E击落一架来袭战机(疑似阵风或幻影2000)。
地面HQ-9防空系统击落至少一枚巡航弹,部分消息指其可能命中一架载机,但待证实。
第二波:PAF快速增援
地面值班歼-10CE、JF-17迅速起飞,总计出动20~30架次,在AEW引导下对撤退中的IAF战机实施远距追击,击落一架Su-30MKI(在帕坦科特基地10公里学校附近)及一架阵风(坠毁于巴廷达基地20公里处,确认编号为BS-001)。
印军误判与混战
印军误以为遭遇巴军大规模越境战机群(实为PL-15E远射效果),即刻起飞苏-30、米格-29、阵风和米格-21进行迎击。
巴军第二批次再次发动远距离BVR攻击,确认击落米格-29一架(阿赫努尔村)、另有阵风或M2K一架(坠于斯利那加基地附近),另在帕姆普尔发现法制副油箱残骸。
至凌晨1:30,印军士气崩溃,全部返航,战斗结束。巴军未越界追击,交战告一段落。
六、空战启示与未来平台方向
继贝卡谷地之后最大BVR空战
这是冷战后首次在两方均未放弃制空权争夺下,爆发的大规模喷气机对抗战役。其体系完备程度与第三代空战教范高度一致,具备强烈研究与实战意义。
航电体系完胜传统机动优势
战果一边倒说明:具备预警支持 + 高性能航电 + 第六代导弹能力的一方,即便平台推重略低,也能碾压对方,真正印证“航电制胜 + 格斗无用论”。
VLRAAM + AESA + 预警CEC,构建新态势感知体系
PL-15E + 雷达网络协同形成前所未有的SA(情态感知)与下视下射能力,低空突防策略不再可靠,前线敌机场战时存活性趋近于零。
新导弹特性彻底终结传统规避术
双脉冲 + LPI + AESA + TWS组合使传统“蛇形机动”与雷达规避策略基本失效,RWR无法感知锁定、能量管理无用,IAF旧有战术完全崩溃。
未来空战平台的新定义
最理想空战平台应具备:
高性能雷达与光电传感器
巨大航程与滞空能力
高速巡航
全向隐身
可挂载大量VLRAAM
不强调机动性能——这正是2024年底出现的“银杏叶”与“伯劳鸟”平台的现实投影。
七、结语
再次感谢杨先知及其代表的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群体。正是他们,让“力量”这一概念,在当代终于被文明掌握在手中,而非傲慢与幻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