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13岁女孩小彤从一家名为“强兵综合实训基地”的机构回家时,带回来一个装着断发的塑料袋——头发是教官硬生生扯下来的。母亲王女士看着女儿颈脖上的淤青,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花了6800元送孩子去“心理辅导”,怎么换来的是一身伤痕?更扎心的是,女儿怯生生地问她:“妈妈,是你让教官打我的吗?”这句话像一根刺,戳进了所有关注此事的人心里。(源自扬子晚报等媒体)
今年3月19日,王女士和这家声称能提供“心理矫正和军事化管理”的机构签下一个月托管协议。没想到仅仅三天后,意外就发生了。小彤回忆,3月21日上午,三名女教官把她拖进空宿舍,叫来两人一起殴打。当晚在宿舍,教官马某某又当着十几个孩子的面,连续扇她几十个耳光。被打得蜷缩在墙角的小彤,偷偷捡起地上被扯断的头发塞进塑料袋。
“孩子说教官掐着她脖子,抓头发往墙上撞,还踢她肚子。”王女士声音发颤。最让她崩溃的是,女儿坚信“妈妈知道教官会打我”,亲子间的信任彻底崩塌。
事件曝光后,当地教育局和警方介入调查。5月8日,赫山区教育局通报称:当天小彤与同学发生冲突,马教官在劝阻时发生“肢体接触”,监控未拍到故意殴打。目前马某某已被停职,警方建议验伤后再处理。但这份通报让王女士无法接受——孩子身上的淤青、装满断发的塑料袋,以及同宿舍孩子的证词,都和“肢体接触”的说法格格不入。
这场纠纷撕开了封闭式教育机构的隐患。从江西豫章书院到河南柯贞拓展营,类似的暴力事件近十年屡屡发生。这些机构打着“军事化管理”“感恩教育”旗号,实则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教官有的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监控摄像头总在关键时段“故障”,而焦虑的家长们却把叛逆期的孩子送进来,指望用几千块钱“买”个听话的孩子。
当教育变成生意,暴力伪装成“矫正”,受伤的总是孩子。教育局的“肢体接触”和家长控诉的“毒打”各执一词,背后是调查取证的现实困境——没有清晰监控录像时,暴力认定往往变成“口水战”。机构常以“教官已辞职”“只是管理失误”搪塞,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光靠家长警惕远远不够。眼下最紧迫的,是让这类机构在监控下透明运作。例如强制安装联网摄像头,允许家长随时查看;把有暴力记录的机构拉入“黑名单”,终身禁止涉事人员接触教育工作。从长远看,更需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咨询渠道,而不是让家长病急乱投医,轻信“七天改造孩子”的骗局。
目前,小彤的医学验伤报告还未公布,警方调查仍在继续。但那个装着断发的塑料袋,已经悬在所有父母心头。或许只有当社会不再把叛逆孩子当成“问题”,当家长学会用倾听代替责骂,这类悲剧才能真正终结。
你认为家长将孩子送入训练营矫正,到底是什么原因?评论区亮出你的高见。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