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官场新人总要经历三年磨难期",这话在基层干部中广为流传。年轻干部初到一个地方,不熟悉环境、不了解人脉,常常被当地势力边缘化、架空。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95后镇委书记,但谁也没想到,局面在一夜之间彻底扭转。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桌子两边的人泾渭分明—一边是我和从市里派来的两名工作人员,另一边则是镇上的"老人"们,以副镇长赵志强为首。
"李书记,关于新区开发项目,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方案。"赵志强推过来一份文件,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林叔的工程队最合适,价格公道,质量有保障。"
林叔,是赵志强的姨父,这个所谓的"方案"明显是他们自己内部决定好的。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他们以各种理由绕过我直接做决定了。
我深吸一口气,正准备说话,他又补充道:"李书记,您刚来不久,有些事情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这地方的情况比较特殊,得按我们的方式来。您就签个字就行,出了问题我们担着。"
在场的其他本地干部纷纷点头附和,眼神中带着轻视。我二十七岁,是这个镇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镇委书记,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市里派来"镀金"的年轻人,捧着文凭没实干经验,总有一天会离开。
"这个项目关系到民生,不能草率决定。"我把文件推回去,"我需要看到至少三家的投标方案,并按程序评估。"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赵志强脸色一沉:"李书记,您这是不信任我们啊?我们在这干了十几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不是信任问题,是程序问题。"我坚持道。
赵志强冷笑一声,站起身来:"既然李书记坚持,那我们再议吧。反正项目也不着急,晚几个月也无所谓。"
说完,他带头走出会议室,其他人跟着离开,只剩下我和两名市里来的同事面面相觑。
"李书记,您这样硬碰硬,怕是不好办啊。"一位年长些的同事小声提醒我。
我望着窗外,看到赵志强和几个"老人"站在院子里,边抽烟边交头接耳,不时冷笑。三个月来,我感受到的是全方位的孤立和架空,每一项决策都被他们阻挠或拖延,让我这个镇委书记成了摆设。
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我来到千河镇已经整整三个月了。作为市里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被派到这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镇上担任镇委书记,一开始我满怀热情,想要施展抱负,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可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上任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不友好的氛围。迎接我的不是全体班子成员,而只有一名镇办公室主任,敷衍了事地带我参观了一下办公场所就离开了。
第二天的碰头会上,我提出了几点工作设想,话音刚落,副镇长赵志强就当场泼了冷水:"李书记,您的想法很好,但不太符合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我看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来吧。"
其他几名领导也跟着附和,会议结束后,大家三三两两离开,没人过来和我交流。只有一名年轻的女干事王丽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小心赵志强,他背后有人。"
后来我才了解到,赵志强在镇上经营了十多年,与当地几个有实力的家族关系密切,早已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上一任书记也是外来的,在赵志强的"协助"下,两年任期几乎一事无成,最后灰溜溜地调走了。
我不想重蹈覆辙,于是开始走访调研,深入了解镇情。一个月下来,我发现镇上的各项工程几乎都被赵志强背后的几个家族垄断,质量堪忧却价格不菲。更严重的是,镇上的一些集体资产被变相私有化,每年流失大量资金。
当我试图干预时,麻烦接踵而来。我安排的会议总是因各种理由取消;我批示的文件迟迟得不到执行;甚至连我的车辆用油都被找各种理由限制。最过分的是,有人开始在镇上散布谣言,说我是"来镀金的少爷",根本不了解基层。
现实就像一堵墙,把我的热情和理想一点点撞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个位置?每天回到宿舍,看着简陋的房间,我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力。
一天晚上,有人敲响了我的门。是王丽,那个给我递纸条的女干事。
"李书记,我来是想告诉您一些事情。"她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镇上的老百姓其实很期待您能带来改变。赵志强他们这些年把持着镇上的资源,很多项目都是表面文章,实际上..."
她详细地向我介绍了镇上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赵志强如何操控镇里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她提供了一些关键的数据和线索,证明赵志强在上一个水利工程中存在严重的贪污行为。
"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我谨慎地问。
"我爷爷是这个镇上的老支书,一辈子清清白白。他在世时总说,镇上的发展被一小撮人耽误了。"王丽眼中闪着泪光,"我不能看着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那一刻,我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但我知道,单凭这些还不足以改变局面。我需要更多证据,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