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一则来自南亚的军购消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孟加拉国以30亿美元的价格,正式签署协议采购16架中国歼-10C战斗机和48架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斗机。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孟加拉国空军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军工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性进展。
孟加拉国空军的装备长期依赖老旧机型。其主力战机包括中国上世纪80年代出口的歼-7MB和少量俄制米格-29,其中歼-7系列服役时间已超过35年,机体寿命接近极限,妥善率不足50%。这些战机缺乏现代化雷达和导弹系统,难以应对周边国家如印度“阵风”、缅甸苏-30SME等先进战机的威胁。早在2009年,孟加拉国便启动《军队目标2030》计划,旨在2034年前全面替换现役装备,而此次采购正是该计划的关键一步。
歼-10C和“枭龙”的组合,体现了孟加拉国在性能、成本与地缘政治之间的精细权衡。歼-10C作为四代半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E远程空空导弹,在2025年的印巴冲突中曾击落法制“阵风”,展现出超视距空战优势。其裸机单价约4000万美元,仅为“阵风”的1/6,且中国提供分期付款和配套弹药打包方案,使总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而“枭龙”单价约2500万美元,维护成本更低,且与孟加拉国现有的中国装备后勤体系兼容,适合作为中低端补充力量。
不过,这一选择背后也有复杂考量。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因历史问题关系紧张,而缅甸已装备“枭龙”,若孟加拉国单独采购该机型,可能面临战术透明化的风险。歼-10C的引入既能避免刺激巴基斯坦,又能通过采购更高端机型向中国深化战略合作,同时以“中械体系”整合现有装备(如MBT-2000坦克、FM-90防空系统),形成作战协同效应。
此次军购最直接的冲击对象是印度。印度媒体曾担忧,若歼-10C同时部署于中巴两国边境,印度有限的“阵风”机队将面临“三面夹击”。孟加拉国三面与印度接壤,两国存在领土争议和移民矛盾,而印度长期视南亚为“后院”,对孟加拉国军事现代化极为敏感。2023年,印度曾向孟加拉国提供5亿美元基建信贷试图拉拢,但孟加拉国仍选择通过军购平衡对印依赖,并借助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吉大港开发项目增强经济自主性。
对中国而言,这笔订单不仅是军工出口的胜利,更是战略影响力的延伸。歼-10C此前仅出口至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成为第二个用户,标志着该机型在南亚的“破局”。而“枭龙”的出口版图也借此扩展,巩固了中巴联合研发模式的市场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为孟加拉国建设了首个现代化潜艇基地,并提供“交钥匙”解决方案,包括维修中心和飞行员训练体系,这种“全产业链”输出模式,远超单纯武器交易的范畴。
尽管采购协议达成,孟加拉国空军仍面临转型挑战。从二代机直接跨越至四代半战机,飞行员需至少2年改装训练,数据链整合和维护体系升级更是巨大工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指出,成飞已承诺为孟加拉国建设专属维修中心,并提供模拟器训练服务,这或许能缓解技术断层。
长远来看,孟加拉国的军购策略显露其“跨越式发展”野心。该国网友甚至呼吁未来直接采购中国六代机“歼-50”,尽管该机型尚在试飞阶段,但此举反映出小国对“技术代差优势”的渴望。此外,孟加拉国海军已装备中国035G潜艇和C-13B护卫舰,陆军列装VT-5轻型坦克,若空军完成换装,其“中械化”军队将彻底重塑地区力量平衡。
孟加拉国30亿美元的军购订单,表面是装备更新,实则映射出全球防务市场的结构性变革。西方高端武器因价格高昂渐失竞争力(如“阵风”单价超2亿美元),而中国凭借性价比和技术适配性,正在填补新兴市场空白。歼-10C与“枭龙”的组合,既满足小国“够用就好”的务实需求,又通过体系化输出增强客户粘性。这种模式或将引发连锁反应,推动国际军贸从“单件奢侈品”向“成套解决方案”转型。对于南亚而言,一场由技术代差和战略信任重构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