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上海一女子花20万入股中国人寿,13年后,看到分红吓坏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林海娟,你疯了吗?那是我们十年的积蓄啊!"张明的声音在小区楼道里回荡,他通红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可思议。

"你总说要相信我的专业判断,这一次怎么不信了?"林海娟紧握着那份入股协议,声音虽小却坚定,"这是中国人寿,国家大企业,不是什么小公司。"

"可是二十万啊!我们辛辛苦苦攒了那么多年,你居然一声不吭就全投进去了?"张明一拳砸在墙上,"小悦还要上学,我们还要换房子,你怎么能这么自作主张?"

林海娟低着头,抿紧嘴唇。她知道丈夫说的有道理,这次是自己冲动了,但内心深处,她对这个决定有一种说不出的坚定。只是她没想到,这次赌注会在十三年后,彻底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存银行?太保守了,利息跑不赢通货膨胀。"

"买房?现在上海的房子也就几万块一套,用不了这么多。"

"股票?太冒险了,前几年的股灾还历历在目。"

林海娟坐在沙发上,手里紧攥着银行存折,脑子里盘算着这笔钱的用途。正思考间,五岁的女儿张小悦从幼儿园回来,蹦蹦跳跳地扑到妈妈怀里。

"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唱新歌啦!"

林海娟宠溺地摸摸女儿的头:"我们小悦真棒,以后一定要上最好的大学。"

这一刻,一个念头在林海娟心中萌生:这二十万不能只考虑眼前,要为小悦的未来做打算。

第二天中午,林海娟在单位食堂排队打饭时,无意中听到前面两位同事的对话。

"你听说了吗?中国人寿现在开放个人股权投资,据说是难得的机会。"

"真的假的?保险公司能赚钱吗?"

"这你就不懂了,保险在国外可是稳赚不赔的行业,我表哥在金融口工作,他说中国人寿未来肯定大有可为。"

林海娟的耳朵一下子竖了起来。作为会计,她对数字敏感,对投资也有自己的判断。中国人寿作为国家队,背景强大,风险相对较小,而且保险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

下班后,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进了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两个小时后,林海娟拿着一份厚厚的资料和入股协议走出大楼,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

回到家,张明还没下班,林海娟给女儿做了晚饭,然后坐在书桌前,再次仔细阅读那份资料。

投资方案非常明确:二十万元可以获得中国人寿一定比例的股权,未来随着公司发展,有可能获得可观回报。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林海娟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一大早,趁着张明和女儿还在熟睡,林海娟悄悄去了银行,将存折里的二十万转出,直接办理了入股手续。

当晚,林海娟终于鼓起勇气,将这件事告诉了下班回来的张明。



"你说什么?"张明手中的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瞪大眼睛看着妻子,"你把我们全部的积蓄都投进去了?"

"我调查过了,这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投资?你懂什么投资!那是我们十年来的血汗钱!"张明气得浑身发抖,"你知不知道现在房价每天都在涨,我们本来计划今年换套大一点的房子,小悦马上要上小学了!"

"可是..."

"没有可是!"张明打断她的话,"你必须立刻把钱取回来!明天,必须明天!"

林海娟从未见过丈夫如此愤怒,但她内心已经认定这是正确的决定:"对不起,钱已经不能退了,入股协议我签了,这是长期投资..."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小区里回荡着张明的怒吼声。女儿被吓得缩在角落里啜泣,林海娟强忍着泪水,一遍遍解释自己的决定。

"你太自私了!你考虑过我和小悦吗?"张明摔门而去,当晚没有回家。

林海娟抱着哭泣的女儿,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这个决定可能改变他们的婚姻,但她无法后悔。那一夜,她几乎没有合眼。

第二天,张明顶着红肿的眼睛回来了,情绪冷静了许多,但脸上写满了失望。

"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去把钱拿回来。"

林海娟摇摇头:"不可能了,协议已经生效。而且我相信这是对的。"

"那好,从今以后,家里的财务你别插手了。"张明冷冷地说,"你也别指望我会原谅你这件事。"

林海娟默默地走进卧室,将那份入股协议和相关文件锁进了床头柜的抽屉里,然后转身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就这样,一个冒险的决定,一场婚姻的风波,一次隐秘的投资,悄然改变了这个普通上海家庭的轨迹......



入股风波过后,林家笼罩在一股无形的冷空气中。

张明不再提起那笔钱,但他的沉默比责骂更令人窒息。每天下班后,他要么加班到很晚,要么独自去小区旁的小店喝酒,回家后也很少和林海娟说话。

林海娟试图打破这种局面:"明天是周末,我们带小悦去公园玩吧?"

张明头也不抬:"你去吧,我加班。"

林海娟叹了口气,看着丈夫消瘦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那二十万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安全感,是梦想,是未来。现在,她赌上了这一切。

六月,小悦小学开学。看着女儿穿着新校服欢快的背影,林海娟心中五味杂陈。

为了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她开始更加拼命工作,不仅认真做好本职会计工作,还主动接手了厂里的税务规划,常常工作到深夜。

张明似乎也在用工作麻痹自己。他接了不少单位分配的技术改造项目,经常连续几天不回家。唯一让林海娟欣慰的是,在小悦面前,他们都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爸爸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小悦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展示着她的作业本。

"真棒!"林海娟和张明异口同声地夸奖道,然后尴尬地对视一眼,又各自低下头去。

每个月,中国人寿都会寄来一份投资报告。

林海娟收到后,总是迅速塞进抽屉,上锁,不让张明看到,也不敢自己仔细阅读。这个话题在家里成了禁区,仿佛那笔钱已经消失了一般。

1996年春节,一家三口回到张明的老家江苏无锡过年。

"明啊,听说你们上海工资高,存了不少钱吧?"张父笑呵呵地问。

张明脸色一沉:"哪有什么钱,都被某些人乱投资给弄没了。"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林海娟强忍泪水,默默低头吃饭。

回上海的火车上,张明终于打破了沉默:"你那个所谓的投资,有什么消息吗?"

林海娟心头一颤:"每个月都有报表,但我没仔细看..."

"算了,"张明摆摆手,"已经这样了,希望你的选择不会让我们后悔一辈子。"

那一刻,林海娟多么希望能告诉丈夫,她其实每晚都在偷偷祈祷那笔投资能有回报,能证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林海娟所在的厂里裁员不断,好在她作为骨干会计得以保留。张明的单位也不好过,停发了奖金,只保留基本工资。

"听说中国人寿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单位食堂里,同事们小声议论,"保险业可能要萎缩了。"

林海娟听了,心如刀绞,更不敢去查询那笔投资的情况。晚上回家,她看着熟睡中的小悦,不禁自责:如果当初听张明的,把钱存进银行或者买套房子,现在至少不会这么提心吊胆。

日子就这样在沉默与疏离中一天天过去。林海娟和张明像两条平行线,除了女儿的事情,很少有交集。他们不吵架,不争执,但也没有了往日的温情与默契...



1998年,张明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

"医院要交一万块住院押金,"张明面色凝重地对林海娟说,"我手头只有三千。"

林海娟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工资卡:"这里有八千,你先用着。"

张明愣了一下,接过卡,轻声道了句:"谢谢。"

这是两年多来,他们之间最温暖的一次对话。

老人家在医院住了一个月,花了近三万医药费,几乎掏空了林家的积蓄。

出院后,老两口坚持回无锡,不愿打扰儿子的生活。看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张明红了眼眶。

"如果当初那二十万还在..."他没有说完,但林海娟明白他的意思。

那一晚,林海娟躲在卫生间,翻出了那些被尘封已久的投资报表,试图寻找一些安慰。

但专业术语和复杂数据让她看得一头雾水,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笔投资还在,但收益如何,她完全不知道。

1999年底,千禧年前夕,上海的气氛格外热闹。小悦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乖巧懂事,学习优秀。

"爸爸妈妈,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要去少年宫学钢琴和英语,我也想去。"小悦期待地看着父母。

张明和林海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为难。少年宫的兴趣班不便宜,每个学期至少要两三千元。

"这样吧,"张明想了想,"英语班我们给你报,钢琴...再等等,好吗?"

小悦乖巧地点点头,没有任何抱怨。看着女儿懂事的样子,林海娟既欣慰又心疼。如果当初那笔投资能有回报,她多想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啊。

步入新世纪,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浦东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家庭,私家车开始出现在街头。张明的同事陆续买了新房,还有人贷款买了桑塔纳轿车。

"你看人家王工,去年买的房子,现在已经涨了一倍多。"一次单位聚餐后,张明少有地和林海娟聊起这个话题,"早知道九五年我们就该买房的。"

林海娟低着头,不知如何回应。她知道丈夫说的没错,如果当初那二十万用来买房,现在确实已经增值不少。但她不敢提起那笔被遗忘的投资,不敢面对可能的失败。

2000年,林海娟被提升为厂里的财务科长,工资提高了不少。她主动提出多承担家里的开支,给小悦报了钢琴班,还资助张明的父母一些生活费。

张明看在眼里,心中的坚冰似乎有所融化,但那道因为二十万而产生的裂痕,依然横亘在他们之间,难以弥合。

每年,中国人寿依旧按时寄来投资报告和分红通知,但林海娟只是机械地将它们锁进抽屉,从不认真阅读。时间久了,就连她自己也差点忘记了那笔投资。

日子就这样在平淡中流逝,没有太多波澜,也没有惊喜。林海娟和张明的生活,仿如一条被设定好的轨道,按部就班,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

谁也不会想到,命运正在暗中编织一个巨大的转折,只等待合适的时机,让一切彻底改变...



时间的齿轮总是转得飞快。一转眼,从1995年到2005年,整整十年过去了。

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经济高速增长,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树立。

上海更是变化惊人,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浦东新区从一片农田变成了金融中心,磁悬浮列车、地铁网络让这座城市充满现代气息。

林家的生活也在这十年里有了不小的变化。

小悦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个子长高了不少,亭亭玉立,十分惹人喜爱。

她不仅学习优秀,钢琴也弹得很好,是学校文艺汇演的常客。看着女儿的成长,林海娟和张明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林海娟在单位平步青云,从财务科长升为副厂长,负责企业的财务规划和投资决策。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工资待遇也相当不错。

张明虽然没有当官,但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负责多个重点项目,年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物质生活的改善,让这个家庭看起来其乐融融。他们从原来的小两室搬进了一套90平米的三室一厅,添置了新家具,换了大彩电和冰箱。

张明还攒钱买了一辆天籁轿车,虽然是贷款,但每个月的还款并不吃力。

表面上看,林家的生活十分美满。但只有林海娟和张明知道,他们之间那道因为二十万投资而产生的裂痕,从未真正愈合。

十年来,他们不再吵架,甚至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家庭事务,但两人之间缺少了真正的亲密和默契。婚姻像一潭死水,看似平静,实则失去了活力。

"海娟,我们谈谈小悦的大学规划吧。"一个周末的晚上,张明主动开口。

林海娟正在厨房准备晚餐,闻言走到客厅坐下:"她想学什么?"

"她对金融感兴趣,想考复旦或财大。"张明顿了顿,"不过最近她跟我提起,想去美国读大学。"

林海娟一惊:"美国?那费用..."

"是啊,一年至少要二三十万。"张明苦笑道,"虽然我们这些年收入不错,但要供她四年国外大学,压力还是很大。"

林海娟陷入沉思。他们这些年虽然生活改善了,但积蓄并不多。房子是贷款买的,每月还要还房贷;张明的车也是按揭;再加上日常开销和赡养双方父母,能存下的钱并不多。



"也许我们可以贷款..."林海娟试探着说。

张明摇摇头:"咱们已经有房贷和车贷了,再加一笔留学贷款,每月的还款压力太大。"

一阵沉默后,张明意味深长地看了林海娟一眼:"如果当年那二十万..."

林海娟的心猛地一颤。十年了,这是张明第一次主动提起那笔投资。

"我..."林海娟不知该如何开口。那笔投资还在吗?收益如何?她已经许多年没有认真查看过了。

张明摆摆手:"算了,既然已经过去了,就不提了。我们再想其他办法吧。"

这次谈话像一颗种子,埋在林海娟心里。她开始重新思考那笔尘封已久的投资。

第二天,趁着张明和小悦都不在家,林海娟打开了那个锁了十年的抽屉,翻出了厚厚一叠中国人寿寄来的文件。最早的日期是1995年,最近的一份是上个月刚刚收到的。

她尝试着阅读最新的报表,但复杂的财务术语和数据让她看得头晕。十年来,中国人寿经历了改制、上市、扩张,股权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初。

林海娟只能确定,她的投资还在,但具体价值多少,她完全没有概念。

"必须弄清楚,"林海娟对自己说,"无论结果如何,都要面对。"

2006年初,一个契机出现了。

"林厂长,有您的特快专递。"单位前台小姑娘送来一个信封。

林海娟打开一看,是中国人寿的股东大会通知函,邀请她作为重要股东参加下个月在北京举行的年度大会。

"重要股东?"林海娟惊讶地自语道。这是十年来第一次收到这样的邀请函。以往都是例行的投资报告和分红通知,从未有过正式邀请。

她犹豫再三,最终决定不去北京,但这封邀请函像一个信号,告诉她是时候正视这笔投资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林海娟开始关注金融新闻,特别是关于中国人寿的报道。她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寿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在香港和纽约都成功上市,市值惊人。

"也许...那笔投资并没有打水漂?"林海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

2007年初,一个更大的变数出现了。



"爸爸妈妈,我考上了!"小悦兴冲冲地跑回家,手里挥舞着一封录取通知书,"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

林海娟和张明惊呆了,继而是狂喜。全额奖学金意味着学费全免,只需承担生活费和往返机票。

"我的好女儿,你太棒了!"林海娟紧紧抱住女儿,眼泪夺眶而出。十几年的辛苦教育没有白费,女儿终于有了更广阔的未来。

张明也难掩激动,拍着女儿的肩膀,说不出话来。

"不过..."小悦有些犹豫,"全额奖学金只包含学费,生活费和其他开销每年还需要约15万人民币。四年就是60万。"

林海娟和张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60万不是小数目,即使分四年支付,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不小的负担。

"别担心,"林海娟坚定地说,"爸爸妈妈一定会想办法的。"

当晚,小悦睡下后,林海娟在书房找到了张明。

"关于小悦的留学费用,我有个想法。"

张明抬头看她:"什么想法?"

"我想去查询一下...那笔投资。"林海娟小心翼翼地说。

张明的表情顿时凝固,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点头:"都十几年了,也该有个结果了。但别抱太大希望。"

"嗯,我明天就去问问。"林海娟松了口气,丈夫的态度比她预想的要平和得多。

也许是女儿的好消息软化了张明的心,也许是岁月磨平了当年的棱角,总之,那个十几年来一直是禁忌的话题,终于可以重新摆上桌面了。

第二天,林海娟请了半天假,独自前往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她特意穿了正式一点的套装,带上了所有能找到的文件资料,推开了中国人寿大楼的玻璃门......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前台小姐微笑着问道。

"你好,我想查询一下投资账户的情况。"林海娟拿出那叠泛黄的文件。

"好的,请到理财顾问区排队,有专人会为您服务。"

林海娟走到指定区域,前面已经排了十几个人。她耐心地等待着,心跳加速,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惊喜还是失望。

"95年的投资...这都十三年了,也不知道还剩多少。"林海娟忐忑地想着,"但愿能有个交代,哪怕只剩下本金的一半,也足够支付小悦第一年的生活费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轮到林海娟。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一位年轻的男顾问礼貌地问道。

"你好,我想查询一下我在贵公司的投资情况。"林海娟递上资料,"这是1995年的入股协议和一些后续文件。"

年轻人接过资料,仔细翻看起来,表情逐渐变得古怪。他抬头看了林海娟一眼,又低头核对资料,然后站起身:"林女士,请您稍等,我需要请示一下主管。"

林海娟点点头,心中不安更甚。难道投资出了问题?

不一会儿,年轻人带着一位中年女性走了过来。

"林女士您好,我是王芳,客户服务部主管。请跟我到VIP接待室详谈好吗?"

林海娟惊讶地跟着他们走进一间装修豪华的小会议室,心中忐忑不安。

"林女士,请问您真的...十三年没有主动查询过账户吗?"王主管小心翼翼地问。

林海娟点点头:"是的,因为一些家庭原因,我一直没有关注这笔投资。"

王主管和年轻顾问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林海娟的心跳几乎要停止了。

中国人寿VIP接待室内,林海娟的手心已经冒出了汗。

王主管打开电脑,调出一个账户页面,转向林海娟:"林女士,根据最新估值,您当初投资的20万元,如今总价值已经达到..."王主管顿了一下,缓缓说出了一个数字,

"您说...多少?"

林海娟怔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王主管一字一顿地重复了那个数字,还给她带来了另外一个惊人的消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