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这猴子眼睛太有灵气了,不像普通猴子。”村里的张大妈咂舌道。
“哪有什么不一样,就是只受伤的猴子。”王大山摆摆手,抚摸着小灵的脑袋。
小灵眨着那双琥珀色的眼睛,灵动得不像话。它坐在老人的膝盖上,有节奏地拍打着胸口,仿佛在倾听一个只有它才懂的故事。
没人知道,八年后,一位路过的神婆会指着小灵,面色惨白地说出那句改变一切的话...
01
王大山今年六十五,退休前是山村小学的语文老师。
村子叫青峰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通向外界。
十年前妻子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省城打拼。一年回来一两次,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王大山的老屋在村头,两层砖木结构,房前一口小池塘,房后一片果园。
夏天,老人喜欢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乘凉,看着满天星星发呆。
冬天,他钻进堆满柴火的小屋,守着那个老旧的黑白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
村里人常劝他去城里和儿女一起住。王大山只是笑笑,摇摇头。
“老了,不想折腾了。”他总这么说。
王大山的一天很简单。早上五点起床,烧水泡茶。然后到小菜园里摆弄蔬菜。中午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午睡一会儿。下午遛弯儿,或者去村委会看看报纸。
晚上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八点半,上床睡觉。
日子像流水一样,平静无波地过去。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
王大山唯一的朋友是一条老黄狗,叫福贵。福贵陪他度过了十个春秋,最终老死在他的怀里。
福贵死后,王大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邻居张大妈有时会送些饭菜过来,唠叨几句家长里短,然后各自归家。
王大山不愿意承认,但他知道,自己很孤独。
白天还好,有事情做。夜晚是最难熬的,特别是那些雷雨交加的夜晚。
电闪雷鸣中,老屋显得格外空旷。王大山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窗外的雨声发呆。
他开始想念那些往事。想念妻子做的红烧肉,想念孩子们童年时的笑声,想念福贵摇着尾巴迎接他的样子。
那些温暖的画面都变成了回忆,像风中的烛火,一点点熄灭。
村里人都说,王大山这几年老得厉害。
头发全白了,腰也弯了,走路时右腿还有点跛。
他自己知道,不是岁月摧残了他,是孤独。
那是八年前的一个夏夜。
雷雨来得突然而猛烈。黑云压城,电闪雷鸣,雨点像子弹一样砸在屋顶上。
王大山坐立不安。他担心果园里的树被大风刮倒。
“去看看吧。”他自言自语道。
王大山套上雨靴,穿上雨衣,顶着风雨朝果园走去。
雨水模糊了视线,风吹得他站不稳脚跟。
果然,几棵苹果树歪歪斜斜,有的已经倒下。
王大山拿出随身带的手电筒照了照。
忽然,一声微弱的叫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声音来自一棵倒下的苹果树下。
王大山弯腰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是一只小猴子,浑身湿透,缩成一团,右腿血肉模糊,一看就是重伤。
小猴子看到王大山,眼中闪过一丝恐惧,想逃却又动弹不得。
王大山蹲下身,慢慢伸出手。
“别怕,别怕。”他轻声说,“我不会伤害你的。”
小猴子盯着他,警惕而痛哭。
王大山脱下雨衣,轻轻裹住小猴子。
“跟我回家吧,我帮你治伤。”
小猴子挣扎了一下,似乎是疼痛难忍,终于放弃了抵抗。
王大山小心翼翼地抱起它,冒雨往家走。
回到家,王大山把小猴子放在客厅的茶几上。
打开灯一看,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小猴子浑身是伤,右腿骨头都露出来了,可能是被树枝砸中又或是从高处跌落。
王大山没有犹豫。他拿出医药箱,开始为小猴子清理伤口。
小猴子疼得直叫,但没有咬他,只是用那双棕色的大眼睛盯着他,仿佛在评估这个人类的意图。
“忍一忍,很快就好了。”王大山一边消毒一边安慰道。
清理完伤口,王大山用绷带包扎好,又找来一块木板固定住小猴子的腿。
“好了,现在需要休息。”王大山轻声说。
他在茶几旁放了一碗水和几块切好的苹果,然后退到一旁,观察小猴子的反应。
小猴子没动那些食物,只是警惕地看着四周,然后慢慢闭上眼睛,疲惫地睡去。
王大山也累了。他坐在沙发上,不知不觉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他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
小猴子醒了,正在试图够到那碗水。
王大山慢慢走近,把水递到小猴子面前。
出乎意料的是,小猴子接过碗,两只小手捧着,小口小口地喝起来。
王大山看着它,突然觉得这个小生命很可爱。
“我给你取个名字吧,就叫小灵,好吗?”
小猴子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听懂。
“从今天起,你就是小灵了。”
02
小灵的伤势很重,康复之路并不顺利。
第一周,它几乎不吃不喝,整天蜷缩在王大山给它准备的纸箱里。
伤口发炎了,小灵发起高烧,王大山急得团团转。
村里没有兽医,最近的兽医站在三十公里外的县城。
王大山不得不骑着他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带着小灵去县城。
路上颠簸不已,小灵痛苦地呻吟着,王大山的心像被刀割一样。
县城兽医站的医生是个年轻小伙子,看到小灵,惊讶不已。
“这是野生猴子啊,老人家,你从哪弄来的?”
王大山如实相告。
医生摇摇头:“野生动物是保护动物,不能私自收养的。”
王大山急了:“我就是救它一命,等它好了,我放它回山里去。”
医生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小灵打了消炎针,开了药。
“好吧,但是记住,等它好了,一定要放生。”
王大山连连点头。
回到家,王大山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每天给小灵消毒换药,按时喂药。
小灵似乎明白王大山是在帮它,开始接受治疗,不再挣扎。
慢慢地,它的食欲恢复了,开始吃王大山给它准备的水果和蔬菜。
王大山发现小灵特别喜欢吃苹果,尤其是那种红富士。
每次吃苹果,小灵都会发出满足的咂嘴声,看得王大山哈哈大笑。
一个月后,小灵的伤口结痂了,不再疼痛,但右腿留下了永久的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它开始在屋子里活动,好奇地探索这个新环境。
王大山给她准备了一个小窝,就在自己床边的柜子上。
晚上,小灵会乖乖地爬进去睡觉。偶尔,它会在深夜发出悲鸣,似乎在想念自己的族群。
每当这时,王大山就会起身,轻轻抚摸它的头,给它一点安慰。
慢慢地,小灵习惯了新家,不再悲鸣。
它开始跟着王大山到处走动,一瘸一拐地跟在老人身后,像个小尾巴。
王大山每天都会带它去果园,让它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小灵喜欢爬树,虽然右腿有残疾,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灵活性。它能迅速爬上最高的树梢,然后坐在那里张望,像是在寻找什么。
王大山知道,小灵在寻找回家的路。
“想回山里去吗?”王大山问,“等你再强壮一点,我就送你回去。”
小灵看着他,眼神中似乎有着复杂的情绪。
三个月过去了,小灵的伤彻底好了,只是右腿永远无法伸直,走路时一跛一跛的。
王大山决定送它回山里。
那天,他带着小灵爬上了村后的大山,一直走到野猴出没的地方。
他蹲下身,抚摸着小灵的头:“去吧,回到你的家人身边去吧。”
小灵看着他,又看看远处的山林,犹豫不决。
王大山转身离开,走出几步,回头一看,小灵还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走啊,回家去啊。”王大山挥挥手。
小灵没动。
王大山又走出几步,小灵突然跟了上来,拽住他的裤腿。
王大山蹲下身:“真的不想回去?”
小灵看着他,眼睛里仿佛有星星。
“好吧,那就跟我回家吧。”
就这样,小灵正式成了王大山家的一员。
03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灵和王大山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小灵非常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家里的各种规矩。
它知道晚饭后要看新闻联播,会乖乖地坐在王大山旁边,盯着电视屏幕,表情专注,好像真的在看懂新闻一样。
它会自己去卫生间解决生理问题,从不乱拉乱尿。
更神奇的是,他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工具。
有一次,王大山看到他用小棍子挑出梨核,动作娴熟,像是做过千百次一样。
“你这猴子,真聪明。”王大山赞叹道。
小灵听到夸奖,咧嘴“吱吱”笑,露出一排小白牙。
随着时间推移,小灵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智慧。
它能听懂王大山的简单指令,比如“过来”、“坐下”、“别闹”等等。
他甚至学会了一些家务活,比如帮王大山捡拾掉落的水果,把脏衣服拖到洗衣盆边。
最令王大山惊讶的是,小灵似乎能读懂他的情绪。
每当王大山心情不好时,小灵就会安静地坐在他身边,偶尔用小手拍拍他的膝盖,像是在安慰他。
有一次,王大山收到儿子的电话,说今年春节又不能回来了。
电话挂断后,王大山坐在院子里发呆,眼角有泪光闪动。
小灵走过来,轻轻靠在他腿上,然后爬上他的膝盖,用小手擦掉他的眼泪。
那一刻,王大山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抱住小灵,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你在,我就不孤单了。”他低声说。
小灵成了王大山生活的重心。
每天早晨,它会准时叫醒王大山。
吃早饭时,它会规矩地坐在桌边,等王大山给它盛饭。
白天,它跟着王大山干活,帮忙摘果子,拔草。
傍晚,两人并肩坐在院子里乘凉,看夕阳西下。
王大山发现自己笑的次数多了,话也多了。
他会对小灵讲述自己的过去,讲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当老师的日子。
小灵就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偶尔点点头,好像真的听懂了一样。
邻居张大妈经常来串门,每次都带些好吃的给小灵。
“这猴子真招人喜欢,比有些人还懂事呢!”张大妈总这么说。
张大妈有个孙子小明,放学后常来王大山家玩。
小明喜欢教小灵做各种动作,比如鼓掌、翻跟头、装死等等。
小灵学得很快,没几天就能表演一套“杂技”,逗得小明哈哈大笑。
渐渐地,村里人都知道王大山家有个聪明的小猴子。
孩子们放学后,常常结伴来看小灵表演。
王大山家一下子热闹起来,再也不是那个冷清的老屋了。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小灵来到王大山家的第三年。
那天,村长李满仓来访。
李满仓是个五十出头的壮汉,在村里很有威信。
他一进门就直奔主题:“老王,听说你养了只猴子?”
王大山点点头,指了指院子里正在晒太阳的小灵。
李满仓走过去,仔细打量着小灵。
小灵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晒太阳,对这个陌生人不理不睬。
“老王,养野生动物是违法的,你知道吧?”李满仓严肃地说。
王大山一愣:“它腿有残疾,放回山里活不了,我就收养了它。有什么问题吗?”
李满仓摇摇头:“问题大了。首先,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不能私自捕捉和饲养野生动物。其次,猴子长大后可能会有攻击性,危险得很。”
王大山急了:“小灵都跟我三年了,从来没伤过人,它很温顺的。”
李满仓叹了口气:“老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规矩就是规矩。你得把它交给野生动物保护站。”
王大山坚决摇头:“不行,小灵是我的家人,我不能把它送走。”
李满仓也不好强硬,只好先离开了,但临走时警告道:“我会再来的,希望你到时候能想通。”
李满仓走后,村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支持王大山,认为小灵确实与众不同,能理解人话,不应该被强行带走。
张大妈就是坚定的支持者之一:“那猴子通人性,比有些人都懂事,凭啥要把它抓走?”
但也有人站在李满仓一边,担心小灵长大后会有危险。
村里的老刘就经常说:“猴子再聪明也是野兽,早晚会露出本性的。”
村子里分成了两派,为此争论不休。
王大山不想惹麻烦,开始减少带小灵出门的次数。
但村里人的好奇心却越来越重。
常有人偷偷来王大山家门前张望,想看看那只“会读心的猴子”。
小灵似乎察觉到了危险,变得更加警惕,见到陌生人就躲起来。
只有在王大山和熟人面前,他才会表现得自然。
争议越来越大,甚至惊动了县里的野生动物保护站。
一天,两名工作人员来到王大山家,要检查小灵的情况。
他们带着专业设备,测量小灵的体温,检查它的牙齿和爪子。
检查结束后,他们告诉王大山:“这只猴子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理说应该由专业机构收养。但考虑到它有残疾,而且你照顾得不错,我们可以特批你继续饲养,前提是每年必须接受我们的检查。”
王大山松了一口气,连声道谢。
小灵好像也明白了什么,高兴地在院子里蹦跳。
村长李满仓得知结果后,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没再来找麻烦。
风波暂时平息,王大山和小灵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张大妈每天早上来串门,给小灵带些水果零食。
小明放学后来做作业,小灵就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会指着本子上的错题,好像在提醒小明。
日子平静地流淌,像那条穿过村子的小溪,不紧不慢,清澈见底。
04
到了第六个年头,小灵开始表现出更多不同寻常的行为。
它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王大山看书时,小灵就会坐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页,偶尔还会伸手翻页。
王大山试着给它看图画书,小灵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
它能指出书中的人物和物品,甚至能按照顺序排列简单的图片。
更神奇的是,小灵开始模仿王大山写字的动作。
它会拿着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虽然只是些歪歪扭扭的线条,但动作却非常认真。
王大山被这些行为惊呆了,他从未见过如此聪明的猴子。
“小灵,你可真是个天才。”他常常这样夸赞。
小灵总是咧嘴笑,样子格外可爱。
随着年龄增长,小灵对人类情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它能察觉王大山的情绪变化,在老人悲伤时主动靠近安慰,在老人开心时一起高兴。
有一次,王大山收到儿子的来信,说要带孙子回来看他。
王大山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灵也跟着又蹦又跳,仿佛真的理解了这个好消息。
但儿子最终因工作原因取消了行程,王大山失望至极,整天闷闷不乐。
小灵看出了主人的心情,特意表演了许多杂技动作,逗王大山开心。
它还摘来一朵野花,放在王大山的枕头上,像是在表达安慰。
这些行为让王大山既感动又困惑。
“猴子真的能这么聪明吗?”他常常自问。
更奇怪的是,王大山发现小灵有时会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翻看书籍。
一天半夜,王大山起来上厕所,发现小灵坐在月光下,捧着一本书,一页一页地翻着,表情专注得不像话。
“你在干什么?”王大山问。
小灵慌忙合上书,看起来有些心虚。
王大山拿过书一看,是本童话故事集,里面有很多彩色插图。
“你喜欢这本书?”
小灵点点头,眼神期待地看着他。
王大山哑然失笑:“好吧,以后我每天给你读一个故事,怎么样?”
小灵高兴地拍手,仿佛真的听懂了。
从那以后,每晚睡前,王大山都会给小灵读一个童话故事。
小灵会安静地坐在床边,听得入神,有时还会因故事情节做出各种表情。
村里人都说王大山疯了,把猴子当人看。
王大山只是笑笑:“反正我一个老头子,疯就疯吧。”
还有一件事让王大山很困惑。
每逢月圆之夜,小灵就会坐在院子里,仰望明月,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纹丝不动。
它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和向往。
王大山试过叫它回屋睡觉,但小灵总是固执地留在那里,直到月亮西沉。
“你在想家吗?”王大山问。
小灵没有回应,只是继续望着月亮,表情复杂。
王大山不知道猴子是否会思念家乡,但他能感受到小灵内心的某种渴望。
这些异常行为让王大山有时会怀疑,小灵到底是不是普通的猴子。
但他很快就会否定这个想法。
“再聪明,也不过是只猴子罢了。”他自我安慰道。
然而,事实很快就会证明,小灵的与众不同远超王大山的想象。
05
第八年的初夏,村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她自称“通灵婆婆”,是个走乡串户的算命先生。
通灵婆婆穿着一身黑衣,头上包着红头巾,腰间挂着各种奇怪的小袋子,走路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她来到青峰村,在村口摆了个摊位,为村民算命看相。
开始没人理会她,但几天下来,她算的几件事都挺准,村里人便渐渐信了。
张大妈是第一个去找她算命的人,回来后逢人便说:“那婆子挺神的,说我孙子今年会考上重点高中,果然考上了!”
一时间,通灵婆婆在村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人排队找她算命。
王大山对这些不感兴趣,从不参与。
他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信什么算命先生。
但命运似乎喜欢和他开玩笑。
一天下午,王大山带着小灵在院子里乘凉。
通灵婆婆恰好路过,看到王大山家门大开,便走进来兜售她的服务。
“老先生,要不要算一卦?看看今年的财运如何?”她热情地招呼道。
王大山摆摆手:“不必了,我这把年纪,不在乎那些。”
通灵婆婆不死心,继续推销:“那看看健康如何?您气色不错,但背痛是不是经常困扰您?”
王大山惊讶地看了她一眼:“你怎么知道?”
通灵婆婆得意地笑了:“这就是我的本事。”
就在两人说话间,小灵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苹果。
通灵婆婆看到小灵,脸色突变。
她的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张成了“O”形,脸上的皱纹都因惊讶而绷紧。
小灵也注意到了通灵婆婆,停下脚步,与她四目相对。
气氛一下子变得诡异起来。
通灵婆婆缓缓后退几步,脸色惨白,手指颤抖地指着小灵。
“老先生,这...这是什么?”她的声音也在颤抖。
王大山不解:“一只猴子啊,我养了八年了。”
通灵婆婆摇头,脸上的表情由惊讶变成恐惧。
她突然用力一拍桌子,嗓门提高了八度:“天呐!这根本就不是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