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的文章中,慕容洞唐写下了这段话。要成为武威文旅的关键流量推手,以下六个核心能力需重点突破:①以“凉州学”为主视角的深厚国学功底。②现代人文社科的学术功底。③外语能力与国际传播力。④“凉州IP”市场洞察与趋势预判力。⑤独立的研究推广和立场输出能力。⑥持续创新与长期主义精神。
仔细想想,这个的观点还可以再浓缩。尽量精炼:在探讨「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之时,我们应当秉持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视角,兼顾宏观与微观,中外并重,古今贯通。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
当今学界,文理科融合与跨学科视角成为趋势。然而,许多人的文科知识并不深入,往往一知半解,这可能是由于学科分类过细导致的。这种细分类加剧了社会对文科“实用性”的要求,进而引发了其价值危机。
因此,当前“新文科”与“新工科”的概念备受关注。如果说理工科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化学。那文科的基础就是语言文字,更准确的来讲是符号语言学。
符号语言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及其使用和意义的学科,起源于语言学,但它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语言本身,涵盖了所有形式的符号系统,比如文字、图像、手势、表情、声音等。它不仅仅关注符号本身,还研究符号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传递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解释和理解的。
现代符号学的重大源头之一,可追溯至出版于1916年瑞士语言学巨匠索绪尔的经典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部著作中,索绪尔首创性地提出了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即符征或意符)和所指(signified,即符旨或意指)两部分构成的理论,这一理论如同两面镜子相互映照,密不可分,从而为符号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可以说,符号学是一门极具桥梁意义的学科,它将文科与理工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凸显了其不可或缺的跨学科价值。
![]()
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总称为"小学"。清代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学者张澍,就是对"小学"颇有研究,张之洞评价张澍“才气无双,一时惊以为异人”。雍凉书院(今武威一中)山长李铭汉曾师从张澍,尤精音韵训诂学,著有《尔雅声类》四卷,系统梳理《尔雅》中的古音分类与训释规则,并参与校勘《仪礼》简等古籍。李铭汉之孙李鼎超,还对凉州方言做了系统性的研究。
这样来看,武威一中(雍凉书院)的最早的立学根本就是以"小学"为主的传统国学。
清末民初,在章太炎和黄侃等学者的推动下,传统的“小学”逐渐被改名为“语言文字学”。这个新名称更符合现代符号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突出了语言和文字的密切关系,并涵盖了现代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如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等。传统“小学”逐渐被失去独立的学科地位,成了被边缘化的学科。
![]()
但传统的“小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被逐渐拆解和吸收,融入到现代语言学、文学研究、历史学等学科中。随着学科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传统的学科框架被更加细化的学科体系所替代,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逐渐脱离了古代的综合性框架,成为了具有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学科。
现在的家长,更愿意让自家的小孩去接触STEA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启蒙教育。
许多家长甚至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手规划K12(Kindergarten to 12th grade)了。
此外,诸如6E 教育模式(Engage、Explore、Explain、Elaborate、Evaluate、Extend)、韦布的知识深度(DOK,Webb’s Depth of Knowledge)模型等新兴教育理念,以及人工智能AI素养等概念,也纷纷涌入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就被冲散了...
![]()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笔者说100遍打造「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超级生态位品牌认知的逻辑概念,都不会引人注目的。因为“凉州学”的本质上就是研究武威的城市学科,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学”。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替“小学”说句话,替“符号语言学”说句话。正如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学报》上的《大学一解》中所言:“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专,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文科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该怎么办呢?慕容洞唐的推荐就是在自己本专业的基础上深研符号语言学(Semiotics),坚持终生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
比如说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涉及大量的符号处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有一类方法称为“符号推理”(Symbolic Reasoning),就是基于符号逻辑和符号表征来进行决策和问题解决的。编程语言本质上就是符号系统。
符号语言学中的“符号”和“语法”概念直接影响编程语言的设计、解析与优化。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这句话原本是指人类语言的,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但在笔者来看,这个观点也可以适用于计算语言学(CL,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如果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能够更简洁、直观地表达程序员的意图,程序员的思维就能更加聚焦于问题的核心;反之,若编程语言过于繁琐或不直观,可能会限制程序员的思维自由,使得编程的过程变得更为冗长和复杂。
电子硬件逻辑门电路(如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异或门、或非门、同或门)通过电信号实现布尔代数的符号运算,就是符号语言学。
![]()
还有无线电通信缩语,这也是符号语言学。
![]()
2016年6月Recode Code Conference,埃隆·马斯克发表了关于"The odds that we're in 'base reality' is one in billions(我们生活在基本现实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
马斯克的这个观点来自2003年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模拟论证“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文明发展出模拟技术的概率(f_civil)越高,人类处于虚拟世界的概率(P_sim)越大。
![]()
图灵和冯·诺依曼都曾敏锐地意识到了计算机和大脑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提出了许多后来成为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基础的思想。
这个世界就是代码,就是语言符号。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准确表达自己,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语言,就具备这个特殊功能。
有时候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语言学的讨论,人们纷纷留言跟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置身于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场域——这种现象本身即构成了语言学中关于符号学机制与交际行为的典型研究对象。比如说美朵花吉讲的关于凉州方言(武威话)的一些段子,其实也曾是笔者的长期的方言观察之一。
甚至,我把凉州方言写进了《武威赋》。
![]()
![]()
了解凉州文化的前提条件是了解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
我看到有很多武威老乡使用“DeepSeek”之类的AI大语言模型,在批量生成一些《武威赋》、《凉州赋》、《祁连山序》、《大靖赋》,《武威南城门楼赋》等赋文。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这正是NLP技术发挥其语义分析威力的体现。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以及机器学习等多领域知识的学科,致力于让计算机能够通过词性标注、机器翻译、命名实体识别理解并生成与人类相似的语言,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众多方面。
![]()
![]()
历史学依赖考古证据,是数据性知识;语言学需要熟悉语法规则,是结构化知识。文科提供价值观框架与社会洞察,避免AI伦理带来的技术异化;理工科则推动工具理性与效率提升,用医疗技术拯救生命这样的实际行动来支撑人文理想的实现。
如落地凉州工业园区,总投资50亿元的稻盛云(武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河西走廊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设施(稻盛云智算中心),总规划浮点算力达2.5万P,有力地支持了AI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这也许就是未来科技与现实理想结合的典范预见。
机会往往和挑战是并存的。人一定要积极拥抱不确定,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文科与理工科并非“认知”与“知识”的对立,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套互补工具——前者塑造思维的深度,后者拓展实践的边界。真正的智慧,在于二者的动态融合。
武威作为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凉州文化赋予了家乡人民无尽的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请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伦理治理。
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我们坚信,武威人有足够的才华与能力,让武威变得更好!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本文图片封面:凉州莲花山
![]()
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畜牧,天下饶;凉州绯色,天下最。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库腾汗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
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