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凌晨,印军计划趁我军不备发动突然进攻,以实现占领我方西藏地区大面积领土的计划。没想到的是,我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在印军发动进攻的同时,我军得到消息,同步实施反击计划。
在我军实施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布声明: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作战中不再受“麦克马洪线”的约束。在发布声明的同时,我军派出3个团的兵力直扑西藏边境军事重镇——达旺地区。
当时印军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达到20000多人,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部署16000人,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地区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
为制衡印军,我军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近20000人的部队,以154团、155团、157团组成藏字419部队,配合第11师的5000多人的部队驻扎在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附近,以第4师各部队驻扎在康西瓦指挥部附近。
按战斗部署,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主要负责指挥克节朗、达旺方向。1962年10月20日战斗开始后,我军派出提前部署好的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分多个方向对印军阵地发动进攻,在短时间内突破印军外围防线。22日,我方政府向全世界发布声明: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作战中不再受“麦克马洪线”的约束。
发布声明后,解放军11师师长余致泉率领下辖的步兵第32团(欠1营,配属步兵第31团1营)、步兵第33团(欠1营,配属步兵第31团2营),配合藏字419部队和山南军分区下属部队约1个团的兵力从扯冬地区越过“麦克马洪线”,转向东南作战,拿下达旺。
当时我军刚刚结束在克节朗地区作战,第11师第33团的任务是震慑棒山口、达旺地区的印军,保障克节朗方向的我军参战部队的侧后安全,战斗结束后第33团仍驻扎于错那地区。第11师32团主要作为预备队,接受西藏军区前指的直接命令,第2营归藏字419部队指挥,作为藏字419部队的预备队使用,其余主力营仍归西藏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在克节朗战役中,由于藏字419主攻部队的进攻速度太快,为了不错失战斗良机,作为预备队的第11师32团2营加入了作战序列。在战斗中,第11师32团2营在扯冬地区东侧,策应山南军分区步兵第2团1连、3连,向扯果布阵地上的印军据点展开进攻,并顺势拿下邦岗丁的印军据点。
接到中央“越过‘麦克马洪线’,转向东南作战,拿下达旺”的命令后,第11师32团2营同藏字419部队的第155团、第157团向达旺地区进攻前进。印军步兵第7旅在克节朗地区部署的部队已基本被我军消灭殆尽。
达旺地区是藏南门隅地区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印军占领门隅地区后,以达旺为战略基地,在这里发展、构建军事据点。达旺地区的地形在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平均海拔约2900米。在达旺地区内部,灌木、竹林密布,隐蔽条件非常好,属于易守难攻之地。
另外,由达旺向东南经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邦迪拉还有一条公路直接通向印度的提斯浦尔。印军第4师师长尼·普拉沙德将达旺地区称为“4师生命攸关的阵地”,他们在这里已经经营了10多年时间,不仅修建了小型的军用机场,还有各种配套的军事设施。
我军当然清楚达旺地区在中印边境地区的重要性,这里不仅是印军侵占邦拉山口、冬门拉地区的后方基地,还可以北上支援克节朗地区的印军作战,为入侵“麦克马洪线”的印军右翼阵地提供安全保障。不拿下这里,印军很可能会在后续作战中发起反扑,重新占领克节朗,并对我军后续作战形成阻拦。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我军当时才会派出3个团的兵力向达旺地区发动进攻。在前往达旺地区的穿插路上,我军克服了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穿插任务紧,我军战士当时吃了不少苦。
根据参与达旺作战的老兵谭正清回忆:“我们步兵当时把全部衣服都脱完了,因为温度高,部队穿插全是跑步,还会出汗,全部脱完了以后,身上就只剩下水壶里的水、子弹、枪和喷火器了,一直跑了70多公里。”
在从克节朗地区向达旺地区穿插的途中有多座山需要翻越,再加上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已经驻扎多年时间,几乎在这一片区域内都部署了零散兵力,所以我军在穿插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边进攻一边前进。
1962年10月22日,第11师第33团在措那集合完毕后,从克节朗侧后方直插达旺,傍晚时分向西山口发起攻击。当时负责在达旺地区作战的3个团基本上只用了1天时间就全部抵达达旺地区外围。
1962年10月23日,藏字419部队在永邦桥粉碎印军阻击,占领了永邦桥。经简单休整后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路向达旺急进。与此同时,第11师32团、33团也在急行军,到24日早上7时,第11师第32团和山南军分区部队已在冬门拉地区集结完毕。第11师第33团也于23日抵达亭山口地区。
各部队抵达预定作战位置后,达旺战役正式打响。我军的作战计划是以第11师第33团直插达旺东南地区,并攻占东新桥,切断敌人退路,同时阻击印军增援。口子封起来后,第32团和藏字419部队就可以安心在“口袋”里清剿敌人了。
由于我军是一边进攻一边向达旺地区追击前进的,所以达旺地区的印军提前知道了我军进攻的消息。自进入达旺地区后,我军3个团基本上都是追着印军打,印军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达旺地区基本上都为山地地形,作战时基本一直在上山、下山。
第11师第33团的任务是攻占东新桥,切断印军的逃跑路线。根据参战老兵孙瑞峰回忆:“5点多钟的时候我们接到命令往山下走,当时天还没亮,就摸黑走,可能动了有一个多小时吧,结果到了原始森林里边了,到原始森林以后结果没路了。”
达旺地区地形复杂,开发较少,地图标注不明确,再加上我们是摸黑行军,部队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第11师第33团的战士们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沿着异常陡峭的山间锯齿路在黑暗中摸索着下山。
军第33团先头部队摸黑冲到东新桥附近地区时,全都傻眼了,情况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来,驻扎在东新桥的印军第18野战炮兵连的工兵分队在我军靠近东新桥时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提前撤退了。在印军撤退时(逃跑),印度炮兵第4旅旅长卡尔扬·辛格准将下达命令: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炸药。三哥他们把东新桥炸毁了。
桥坏了,但我军不确定印军增援部队是否会从其他地方突破进入增援,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到达河对岸,在对岸设立据点。
没有桥怎么到河对岸呢?老兵孙瑞峰回忆:
“在这样的情况下,达旺河水就是路,听见河水声音,就往河水里奔就完了。有不少地方河岸都是很高的,战士们又看不见高不高,只知道前面是河,就开始沿着河往下跳,劈里啪啦像滚土豆子一样下去了,摔了一晚上到天快亮了,人也都冲到达旺河边了。天亮后战士们都是你看我我看你,衣服挂的棉袄都没棉花了,脸上和头上都摔的鼻青脸肿,还有的掉了胳膊,有的一瘸一拐,全像伤兵一样。再一看河水,我的老天爷,像瀑布一样,没有桥根本过不去。”
参战老兵边志杰回忆:
“河不太宽,但河里面都是石头,水的落差太大,流的太急,人家印军原先有个独行桥,但人家在跑之前把桥给炸了。”战士们就这样在达旺河里被冲了一晚上,也没有到达河对岸。”
得知第33团准备渡过达旺河追击向西山口地区溃逃的印军的消息后,我军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下达了“停止追击,暂不过达旺河”的命令。尽管当时33团团长田启元看到部队一直无法渡河心里很是着急,但他和战士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渡河都没有成功。接到上级命令后,只好放弃渡河追击的想法。
无法渡河追击,田启元遂命令部队原路返回。原来,驻扎在达旺地区的印军部队在我军部队多路进攻的情况下,心生畏惧,大部队在1962年10月23日、24日间就已经逃往了达旺河以南、西山口一带。我军西藏军区前指所属各部队恰好就是这个时间进入达旺地区的,我军所歼灭的敌人正是印军撤退部队中收尾的一部分。
在达旺地区穿插时,我军虽然伤亡较少,但也有一些。第11师第33团参战老兵孙瑞峰和战友们放弃渡河陆续回到营地的时候,就发现8连副排长不见了,后来才知道,在前一天夜里,8连副排长王志英一脚踩空,滚下悬崖昏了过去。
在克节朗、达旺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击毙印军832人,俘虏印军1065人,缴获各种炮75门,机枪122挺,各种枪1104支,直升飞机3架,自身牺牲151人,受伤334人。
达旺一战结束后,我军便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斗,于1962年10月24日向印度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各参战部队进入休整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