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101岁逝世,两次冒犯毛主席,留下一终生憾事

0
分享至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郭沫若被任命为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



1956年到1966年,被称作中科院的黄金十年。然而,作为一把手的院长郭沫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倾向于象征意义,他甚至不参与中科院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当时的数位副院长之中,有一位其实是中科院实际的掌舵人,他就是中科院的党组书记张劲夫。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代,中科院的几位副院长都是科学泰斗,而张劲夫则属于是“外行领导内行”了。

然而,就是这个“外行”,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战略眼光,一点点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就连郭沫若对他也十分尊重。每当中科院有重大事情时,张劲夫都会亲自向郭沫若进行汇报。郭沫若的支持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同时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张劲夫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便聪明伶俐,仅用一年便学完了小学四年的课程。



1930年,16岁的张劲夫进入了由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自此,他开始追随陶行知先生学习、工作,思想追求进步。在他参加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途中,陶先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曾明确表示:

“陶先生是我在旧中国遇到的一位难得的人师,……陶夫子是促使我提着头去找共产党的重要推动力。”

1935年底,张劲夫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坚持开展地下斗争。直到上海沦陷后,他才奉命转移到新四军中。此后,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张劲夫在刘少奇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投入革命工作,打开了苏北的新局面。

1944年,张劲夫被安排到华中党校学习。毕业后,他又留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党我军在后来接管大城市的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张劲夫又奋战在国家财经战线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劲夫领导的华东局出钱、出力最多。中央财经会议间隙,毛主席还特意叫来张劲夫,称赞道:“华东有钱、有人才。”



1956年,张劲夫被任命为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开始协助郭沫若主持全院工作。他十分尊敬这些科学家,并将他们看作“国宝”,为保障他们研究工作的进行,张劲夫在后勤工作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

张劲夫一上任,便组织了数百名科学家,制定了我国未来12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中共中央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张劲夫亲自挂帅,为原子弹研制工作调兵遣将,与国防部门、工业部门密切配合。同时,他又领导组织起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团队。

在张劲夫主持中科院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国诞生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研究成果。

除了全身心投入到中科院的工作中之外,张劲夫还曾为保护科学家敢于“冒犯”毛主席。

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不少科学家受到了冲击,全国有几十万知识分子都被打成了“右派”,科研工作进程备受影响。然而,当时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中科院更是被视作“火车头”。



主持中科院工作的张劲夫十分不解,开展科学工作,就要广泛团结科学家,怎么能够打倒他们呢?

于是,经过反复思考后,张劲夫找到了周总理和聂荣臻,向他们建议说:“在这次运动中,我们应该要保护科学家。”

周总理听后,表示“要向毛主席请示”。

张劲夫听后,直接去见毛主席,直言“保护钱学森等几百位‘国宝’科学家,”同时他还建议“中央规定日内瓦会议后回国的科学家不参加运动”。

毛主席听罢,看着张劲夫,说了句“你很大胆啊。”

张劲夫表示:“他们都是‘国宝’啊,不能不保护呐。”

不久后,中共中央下达了相关指示:

“对于那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和技术工作人员,除个别情节严重非划不可者外,应一律采取坚决保护过关的方针。”

当时,在中科院工作的华罗庚和童第周也因为张劲夫有意识地保护而免于被划为“右派”。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主席提出,要将“四害”之一的麻雀消灭掉。中科院的生物学家听说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指出:麻雀虽然吃稻谷,但也会吃害虫,它也有益处。因此,应该控制而不能消灭。

张劲夫得知中科院专家的建议后,在当时鹤唳风声的形势下,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处境,再次“冒犯”毛主席,以个人的名义向毛主席汇报了关于“消灭麻雀”的报告。

1960年3月,毛主席采纳了张劲夫的建议,指出“不要打麻雀了,以臭虫代之。”

1975年,张劲夫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为尽快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他深刻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劲夫站在了改革的“第一线”,出任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组长。进入八十年代后,为了推动价格体系改革,张劲夫再次挺身而出,邀请全国120多名年轻经济科学家参加讨论会,为我国改革积极建言献策。最终,这次会议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



1988年,改革面临一系列新难题,国有企业的处境尤其艰难。“股份制”这个议题再次被推到了台前。

针对这一备受争议的话题,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张劲夫十分坦诚地说道:

“我多年思索是公有制怎么个公有法,现在全民不如大集体,要改革财产所有权的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股份制本身是核心问题,要探讨,我报名作一个志愿兵。”

在当时的背景下,张劲夫能够如此坦诚地公开谈论,是十分难得的,不久后,“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向证券业和资本市场迈出了试探性的重要一步。

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张劲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承担起了新时期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任务。

由于缺乏搞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中共中央成立了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张劲夫负责小组日常工作。



起初,因思想、政策等方面因素,这一工作遇到了不少阻碍。张劲夫则雷厉风行,狠抓落实,推动思想解放、制定相关政策等。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来华的外国专家数量有所增加,引智项目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农业、机械工业等。

在引进外国专家方面,领导小组曾遇到不少没预料到的麻烦。一是缺乏了解沟通的渠道,双向的顾虑和不了解。二是来华专家担心自己在回国后,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这并非空穴来风,当时,不少专家学者在从中国返回美国后,还曾受到过当地有关部门地调查和问询。

尽管困难很多,但张劲夫从未想过放弃,出现问题便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对外引智工作很快便打开了局面,不仅有了官方渠道,而且还有民间渠道。



1987年,张劲夫在中共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随着中顾委完成历史使命撤销后,张劲夫也放下了这份工作。

不过,张劲夫完全退下来后,还保留了唯一的一个职务,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关于这一职务,他曾表示“这是邓小平交代的一个重要任务”。

2015年7月31日,张劲夫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他一生都在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尽心竭力。而这样一位老同志,却也因此留下了一个终生的遗憾,那就是没有机会报答祖母的恩情。

他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与祖母的感情十分深厚。抗日战争时期,因忙于革命工作,他连祖母逝世都没能回去送别。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忠孝不能两全”成为了他的真实写照。1947年和1994年,他先后两次写诗怀念祖母,无论是30多岁的他,还是80岁的他,对祖母的思念之情从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减弱,反而越来越浓厚。

参考资料:《财经》2015.8.6、新传奇2015年32期、《张劲夫与引进国外智力》、国际人才交流2015年9期、《瞭望东方周刊》《党史博览》、华声文萃2020年8期、铁军2015年10期、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2期、大江南北2014年7期、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12期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百年人物志
百年人物志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
1302文章数 49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