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驻村第一书记”满10年!他们的乡情笔记都写了啥

0
分享至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乡村全面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携手努力。2015年,《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印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开始在全国层面部署推动。10年来,一批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深入乡村一线,带着先进理念、资金项目、技术服务,在田间地头、村坝院落同乡亲们共话发展、共解难题,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日前,人民日报记者分赴山东、重庆、海南、云南、江西等地,看驻村第一书记如何为农业增效、助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增活力。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四川省达州市铁佛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靖涵(右)在帮助村民修理旋耕机。

邓良奎 摄

产业振兴

红薯怎样才能卖得更好?


今年,是张贝贝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史口镇西高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三个年头。

  初到西高村,还没放下行李,张贝贝就一脚踏进村里的红薯种植基地。驻村之前,她了解到西高村的传统优势产业是红薯种植,产业怎么壮大?未来怎么发展?她想听听村民们的心声。

  “个个长得这么‘出息’,咋才能卖个高价?”村红薯种植农业合作社社员王梅玲亲切地拍着张贝贝的肩膀,“都说闺女你是城里来的,帮大伙儿想想办法呗!”

  看着村民们干着急,张贝贝暗暗下定决心,要帮乡亲们把这里的红薯卖得更好。

  周边不少村子都种红薯,要想卖得好,首先得有差异化。2024年春节一过,张贝贝就带着西高村土壤样本和种植规划图来到济南,邀请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的专家团队到村里指导种植。专家团队给出方案:喷洒富硒叶面肥,种植富硒红薯品种。

  进村动员,村民们却摇头摇得像拨浪鼓,“要增加成本,田间管护流程也更复杂,能不能成功?”

  “不干怎么知道。”张贝贝动员王梅玲划出十来亩试验田,播种下两个试种品种,张贝贝自己则当起“田管员”。霜降时节,试验田喜获丰收,价格比普通红薯高出15%,王梅玲喜上眉梢。

  看到成效,不少村民纷纷加入。张贝贝又开始为红薯找销路。她尝试线上直播销售红薯。首场直播当天,3000多斤沾满泥土的红薯,仅用一小时就销售一空。截至目前,村里共开展103场直播,销售10万余斤红薯,销售额超过40万元。

  最近,西高村种植基地里,又一季红薯即将栽种,张贝贝也有了新的期待:“今年,争取把红薯再卖个好价钱!”

(人民日报记者 王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那造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士圳(右一)在和村民交流。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人才振兴

回村创业人才如何留得下?



白墙黛瓦,土地平旷,重庆涪陵区二渡村的二渡农场游人如织,城里来的小朋友除草、摘果,体验田园生活,欢声笑语不断。

  “来的人很多,周末还得提前预约呢。”农场负责人宁恩东笑道,作为研学基地,二渡农场有水稻、麦子、蔬菜,种类丰富,吸引不少中小学生前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这幅生动的乡村图景背后,凝结着驻村第一书记罗振的人才振兴实践。2022年驻村以来,罗振以乡情纽带吸引人才返乡,内强班子、外兴产业,让这个传统榨菜村焕发出“产强、村美、民富”新气象。

  初到二渡村时,罗振面对的是村干部老龄化、村里没有年轻人等难题。他用3个月遍访全村,决心引进人才,重点是本地出生、在外工作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生练珍金本在外地景区酒店工作,经过罗振多次劝说,回乡担任村党委委员,负责农业公司运营。另外,罗振还从渝东南农科院、涪陵榨菜集团引进人才担任村党委委员,3名大学毕业生担任本土人才和乡村振兴专干,改善班子结构。

  得知宁恩东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中心城区创业,罗振和同事们上门邀请,没想到被“怼”回来:“村里的机会少,怎么赚钱?”

  罗振和同事们“三顾茅庐”,带着乡村文旅产业规划上门:路计划怎么修、项目资金准备怎样争取、怎么吸引客流……终于,宁恩东决定返乡“试一试”,流转土地,打造研学基地。

  像宁恩东这样的年轻创业团队,罗振吸引了12个,共43人,带动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还有啥子问题没得?”得空时,罗振就喜欢到产业项目上走访,帮创业团队排忧解难……

(人民日报记者 刘新吾)


福建省泉州市高峰村,在驻村第一书记丰晓飞的协调下,当地组织医务人员为村民义诊。

丰浩宇 摄

文化振兴

民族歌舞怎样传得更远?



夕阳余晖映照五指山。山脚下,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共富广场渐渐热闹起来。一群阿哥阿姐身穿民族服饰,跟着节奏挪动竹竿,舞姿轻盈,引来游客围观体验。人群里,高个子、皮肤黑、挂着笑、轻轻打着拍子的,便是驻村第一书记高力。聊起眼前这支“1867”歌舞队,他有说不完的话:“1867米是海南最高峰五指山的海拔,也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2021年5月,高力初到毛纳村,便与村干部下村走访,倾听村民所思所想所盼。

  “毛纳村最大的优势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要走文旅融合的路子。”走访后,高力有了思路:在村里建企业,经营范围涵盖演出经济、旅游服务、非遗文创等。黎族人能歌善舞,“尽快组建一支村民歌舞队,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加集体收入,展示民族文化。”这一动员,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

  “唱歌跳舞我们都擅长,还能传承民族文化,这事有意义!”歌舞队组织者之一的王政珠亮明态度。于是,高力着手联系教师,开发节目创排,加入非遗乐器鼻箫演奏。“1867”歌舞队逐渐有了名气,队伍从最初的1支22人扩容到3支40多人。旅游旺季,歌舞队一天最高收入超千元。

  看到歌舞队给村子带来积极变化,高力又想到乡里的孩子们。“再组建一个山里娃合唱团!”这次,他先跑到学校摸底学生情况,又邀请来专业声乐老师。2022年8月,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成立,田埂上、池塘边总有悠扬的童声合唱飘扬;2024年,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并在多个地标景点上演了十几场“快闪”。

  据统计,2024年,毛纳村全村实现旅游收入851万元。高力说:“要用好民族文化,让村民不断从中受益。”

(人民日报记者 曹文轩)


贵州省黔西市协和镇仡仲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庆仙(左)在了解农户种植情况。

周训超 摄

生态振兴

石漠化治理成果靠啥巩固?



石旮旯里,能长花吗?

  “能!新种的云南樱花苗快两年了,开花肯定漂亮得很。”行走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田边的核桃树、蜜桃树已经挂果,樱花树在道路两旁整齐排列,村寨房前屋后栽种着杨梅、枇杷。长岭街村驻村第一书记潘薏珊看着村里草木葱茏,心里成就感满满。

  维摩乡曾是砚山县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15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对口帮扶维摩乡以来,一批批驻村干部接续发力,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让当地生态环境大幅改善。2023年5月,潘薏珊来到长岭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来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带着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种树,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调研,是第一步。隔壁的铳卡村有一条“樱花大道”。每到花开时节,落英点缀,村寨美如画卷,引得附近长岭街村村民羡慕不已。“我们是不是也能种樱花?不仅保水固土,还能发展成观光旅游的一张名片。”提议得到村民们积极响应,于是,潘薏珊决定带着大家挖塘种树。

  树苗运来,全村77户一起栽树,十几岁的孩子也冲在前,帮忙扶树、踩土。2300株绿化苗、1400株经济林果苗木种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上。潘薏珊说:“想带动群众一起干,就要了解大伙需求,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

  不只是种树,潘薏珊还在改善人居环境上想办法。完善排污设施,推动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争取林草行业项目提升森林覆盖率,研究利用特色资源探索生态旅游路径……两年来,通过开展多项生态治理工作,长岭街村石漠化治理成果不断巩固。

(人民日报记者 张驰)

组织振兴

村里大事小情怎么解决?



“咱村刚申请了和美乡村项目,一家只能保留一处住宅,我们商量一下怎么改建。”日傍西山,江西上饶横峰县童家村的一棵百年香樟树下,20多名村民围坐一起,驻村第一书记管仲贵挑起话头。

  “老管,你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村民童冬寿说,其他村民们纷纷附和……

  2021年7月,管仲贵被派驻横峰县童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村民对他并不热情,怕他待不长,“镀了金”就走。管仲贵挨家挨户实地走访,他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村民遇到事能找得到人、能找得到组织。

  “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出行都不便”“啥时候能修条宽敞好用的水渠”……村民聊天时的抱怨,管仲贵一一记下,逐一落实。慢慢地,来找管仲贵反映问题的村民越来越多。2022年9月,管仲贵向全村群众公开自己的手机号,全天候接听群众来电,受理咨询、求助、纠纷调解等事项。此后,正式设立了“老管热线”,包括管仲贵在内的党员和村干部,都是“老管热线”的接线员,一起帮村民解决问题。

  “老管,有人摘我家的李子,咋办?”村民邹云生发现自家李子被摘光了,第一时间想到“老管热线”。管仲贵和村干部商量后,把李子“丢失”的情况发到村民微信群,提醒“拿错”的村民主动去道歉。第二天一早,邹云生告诉管仲贵,偷摘李子的村民不仅道了歉,还赔了李子钱。

  “光有‘老管热线’还不够,要建立一个常态化机制。”2023年5月,管仲贵和村干部探索“香樟树下说家事”治理模式,组织群众座谈,议矛盾纠纷、话村庄发展。“现在村民都有了共识,‘有事就找组织’。”童家村党总支书记陈联升说,“我们要在服务群众中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人民日报记者 杨颜菲)

感言

干在基层 淬炼真金

刘涓溪

驻村,是什么体验?

  是迎着晨光走过青石板路,在万亩茶园与茶农一起采新茶;是披着晚霞穿梭在沟壑纵横之间,走村串户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夜幕降临时与乡亲们围坐一起,共议村寨发展、共话振兴之路。

  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2021年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奋战在乡村一线。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经纬,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兴村富民,干字为先。第一书记承担着衔接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扎根基层、走家串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他们记下长长的需求清单,写下厚厚的乡情笔记,最了解基层情况,也更能精准地想办法、出实招;思路开阔、敢打敢拼,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他们为乡村引入先进理念、资金项目、技术服务,帮助一个个村子富起来、美起来。

  深入基层,锤炼本领。乡村是锤炼干部的大舞台,肥沃的土壤也为驻村第一书记成长成才提供了不竭养分。不少年轻人主动请缨,到落后地区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参与帮扶工作。从初入村寨听不懂方言,到与乡亲们同吃同住、成为乡村“活地图”,他们在担担子中磨砺了干事创业的能力,交出了一份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乡村全面振兴没有捷径,干在基层,烈火方能炼真金。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在难处蹲苗,在苦中历练,关键时刻挺在前,重要工作抓在手,惠民规划落实处,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带领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5.7 第6版

版面责编:宋宇、吴凯、李俊杰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任彤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incentive-icon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账号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15548文章数 255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