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唐县古中山城:穿越千年的历史遗珠
在河北保定的唐县,藏着一处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珍贵的历史宝藏——古中山城。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的奥秘。
战国时期,有一个曾比肩七雄的强国——中山国。它起源于唐县,公元前506年,白狄鲜虞部族在唐县南北城子一带建立了中山国,中人城(即古中山城)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第一个都城,因其城中有委粟山,故而得名“中山国”。
来到唐县,委粟山天池绝对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委粟山曾是中山国的地标,就像现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一样。但可惜的是,在八十年代初,由于开山取石,这座山被挖空,却意外挖出了泉眼,形成了如今的“天池”。这个天池冬天水也不结冰,瓦蓝的水面清澈见底,仿佛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海洋之星”,吸引着众多冬泳爱好者前来。而且这里的水是地下矿泉水常年补给的活水,渴了喝上几口也无妨,是夏季玩水的好去处。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到北城子城墙。这座位于唐县北店头镇北城子村北的古城墙,由夯土筑就,东西绵延500米,在航拍镜头下,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在沟壑阡陌之间。现今残存的城墙宽9米,高7米,夯层厚8 - 10厘米,专家们认定,它就是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中山城的城墙遗址。站在城墙上,微风拂面,仿佛能听到千年之前的金戈铁马之声,看到那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央视播出的6集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发现》中,就有若干镜头取景于此。
在古中山城的北边,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地方——北台。据唐县志记载,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曾在中山城立都并登北台远眺马耳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元代诗人刘因等也曾到北台远眺并留下诗作。站在北台之上,极目远眺,马耳山的双峰尽收眼底。马耳山海拔747米,因其双峰形似马耳而得名,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历史变迁。
而中山长城,更是唐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山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约89公里,其建造历史比秦长城早100多年。它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在险要的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共同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主干城墙起自顺平县神南乡大黄峪村西北,沿山脊顺势蜿蜒前行,在唐县境内就绵延约44公里。它见证了中山国在乱世中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与抗争。
唐县还出土了许多与鲜虞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具有春秋时期中原周文化和北方戎、狄文化融合的因素。1970年冬,在北城子村北,村民挖土烧窑时无意中发现了两座古墓,出土了鼎、豆、壶、盘、匜等成套青铜器,其中10件青铜器现陈列在河北省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是研究鲜虞文化和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县古中山城,它不仅仅是一些历史遗迹的集合,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中山国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多元融合。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触摸那些古老的城墙,欣赏美丽的天池,远眺雄伟的山脉,研究珍贵的文物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在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