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云阿姨》——
以真实记录承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美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原文作者:邹礴
前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也亟待解决。在这其中,影视领域的文化需求尤其显得重要。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也被称为“电影的长子”,理应承担起这一历史和社会现实所亟须的双重责任。面对此情此景,纪录片人应该创作怎样的纪录片,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纪录片《海云阿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治国方针理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的根本基础之一,无论是在生产生活领域,还是在文艺创作领域,相关从业者都应当牢记这一使命和职责。纪录片《海云阿姨》的创作团队,就用这样一部紧扣时代脉搏、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小人物 平凡事”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纪录片《海云阿姨》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坚定地践行着这一理念。创作团队首先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了“家政服务人员”这一群体,并跟踪拍摄了大量家政服务从业者的珍贵影像资料;此后,团队长期持续跟踪拍摄“阿姨”中的佼佼者——海云;再之后,团队继续潜心研究,在海量的拍摄素材中精挑细选。从找到选题到最终完成作品,整整10年的光阴,创作团队就用这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实践,追寻着时代的脚步,在日出日落间,在讲述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10年的时间里,创作团队与家政阿姨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熟悉到成为朋友,锲而不舍的坚守,拉近着创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距离,也让创作者得以真正扎根于家政从业人员这一群体的群众之中,从这些“群众”中汲取影片拍摄创作的养分。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海云阿姨》用“不介入”的观察式客观记录,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本质。创作团队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刻意回避海云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刻意回避雇主的爽约,客观地记录下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现象,让这部作品显现出纪录片“真实”的本质核心,彰显出“纪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这种“不介入”,一方面来自创作团队在拍摄期间的克制与冷静,另一方面也源自创作团队没有以“上帝视角”对家政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俯视的观察,才能与家政阿姨们“打成一片”,让家政阿姨们,特别是主人公海云阿姨,在与创作团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中,可以忽视摄影机的存在,呈现出生活工作中最本真的状态。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海云阿姨》用平视的视角,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和“以人为本”的创作态度,用令人信服的真实镜头、令人动容的真情实感,带领广大观众走进真实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活与工作,破除社会大众对家政行业的“刻板印象”,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影片在拍摄过程中的“不介入”、“不刻意回避”,不但源于拍摄者对于自己主观表达的克制,同样也源于和海云的平等相处。而这种平等的相处,究其根本也在于创作团队在拍摄创作过程中,始终将自己和被拍摄对象放置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正是这种平等,才能够令被拍摄者得以放下“戒备之心”,从容地将自身生活工作中的本真状态呈现在镜头面前。更为难得的是,《海云阿姨》的创作团队没有为了赚取流量而刻意消费海云的苦难,而是正视苦难对人性的考验。正如海云自己对创作团队表达的感谢那样:“我真的非常感谢纪录片拍摄剧组跟剪辑师,没有消费我的苦难。”而这也正是本片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这种朋友般的真诚相助和平等相待,也恰恰源于创作团队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创作态度,用切实的行动践行着“把人民放在心中”的理念,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因此,将目光聚焦在普通小人物身上的《海云阿姨》获得了成功。有业界人士表示,“该片是继著名导演陈晓卿于1993年拍摄创作的《远在北京的家》之后,又一部用纪录片形式反映家政人员生活的纪实影像佳作。”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需要文艺创作者真正将身段放下来,将心态放下来,将目光平视出去。纪录片《海云阿姨》的创作团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真正能够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之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养分,才能最终创作出这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什么样的纪录片才是真正的好纪录片?人民满意是根本标准
“什么样的纪录片才是真正的好纪录片”这一命题始终都是纪录片创作领域探讨的热议话题。而《海云阿姨》这部纪录片,就恰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收视数据映射创作团队功不唐捐
作为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的一部纪录片,《海云阿姨》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以来,全网主要话题总阅读量超98万,由 @CCTV纪录主持的话题 #纪录片海云阿姨#阅读量达53.7万,相关视频播放量达4万次;截至3月24日9时,全网各级各类共54家媒体总计对该片进行了253条次的报道,累计收获586.36万次阅读量;此外,该片首播期间还跻身蓝鹰融合传播影响力“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TOP10”、“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TOP5”、“全网纪录片媒体曝光度TOP10”等相关榜单。
这些数据所呈现的,或许还仅仅是这部纪录片在全社会广受关注的“冰山一角”。很多观众全家一起和驻家的家政服务人员一同守候在电视前观看了本片;还有很多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尽管无法在电视前观看本片,但是通过其他多元化方式的分享,用其他终端观看了这部作品。而如果将这些观片人群进行细分量化,那么收视数据还将会有更加令人惊艳的表现。
而归根结底,这些数据都在表明,创作团队潜心10年的创作历程功不唐捐,以导演李晋雄为代表的团队用充满诚意的努力,不仅成功地将海云阿姨这样一位“逆袭人生”的“弱女子”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将“家政服务行业”这一大众熟悉而又陌生的职业带到观众面前,更是将无数“海云”背后折射出的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呈现给世人,在为时代留存影像记忆的同时,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空间。
(二)业界赞誉“一部温暖人心的好作品”
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的季卫国指出,“《海云阿姨》的镜头是有温度的,在近七年的追踪拍摄中,始终坚持尊重人、走近人、理解人、表现人,让这部纪录片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而在文学评论家郑伯农看来,“(本片)从一个过去不大被人注意的社会群体中,挖掘出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进步,让我从一个很平凡的社会群体中,听到不平凡的历史前进脚步声。”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宣传管理处程玉生也表示,“纪录片《海云阿姨》以平实而优美的叙事语言,传达出对生活的无限敬畏,对平凡命运的深情呼唤,真正触动了每一个在生活中拼搏、追求梦想的人心。”
还有行业媒体评论认为,“这部纪录片以真实客观的镜头,将主人公海云的涓滴琐事定格在影像之中,希求用直面凡人生活的真情况味,以主人公阳光豁达、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点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梦想之火,打破人们对家政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刻板印象’。”
(三)家政从业人员袒露心声
而更为重要的是,非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本片同样报以高度赞赏,从而反映出“人民的心声”。
全国各地的上千万“海云”,不但是本片的“主角”,同时也成为该片的“刚需人群”。中国最大的家政服务公司“天鹅到家”的总经理就表示:“凡是看过片子的阿姨,无不感动。”而很多与海云一样的“阿姨”在观看了本片之后,也纷纷从自己从业者的身份角度出发,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她们当中,有的认为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是一名做了十几年月嫂育儿嫂的阿姨,看了纪录片《海云阿姨》,真是感慨万千,她是万千月嫂育儿嫂的缩影,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眼泪哗哗的流。”
“我也是下岗来北京做家政的阿姨!我们有相同的经历,相似的过往,我们努力的做好自己,为家人,为孩子,也为自己活的更好!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只有经历过才懂其中滋味!但也乐在其中!努力吧姐妹们!加油”
有的被片中讲述的海云的故事打动,
有的在看过影片后也向创作团队表示着感谢之情:
- “感谢《海云阿姨》摄制组,以叙述一个普通人在异乡顽强求生的生存视角,把该纪录片展现在观众面前!”
- “感谢导演把这么好的纪录片呈现给我们,让社会能更深切地了解我们。”
- “这部作品让我们家政阿姨见了光 感谢海云感谢剧组领导”
更有家政行业从业人员表达出更深层的感受——
- “人们常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上甘岭。的确,每个人的人生路上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上甘岭战役要去打,要去啃,只要不惜代价赢得了自己的597.9高地的人生才触底反弹,走向自己人生更广阔的天地。”
- “《海云阿姨》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纪录片……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深受感动。人生的经历本就是一种财富。或许当下的苦难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疲惫,但当我们回头看时,会发现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更强大的自己。”
(四)普通观众如临其境感受阿姨们的心跳
脱离开影视行业的专业评论和家政服务行业的感同身受,我们还能看到诸多普通观众对本片的深入探讨。
有一位雇主在观看本片后表示,“首先要感谢创作团队将这样的故事以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呈现给这个时代的我们。”作为曾经担任过重要职位的老人,这位观众的父亲则表示“没有一点情怀,这个团队是拍不了这种片子的。”
有网友表示,“《海云阿姨》像看了身边许多人一生的故事。……在生活的压力下,在不想就此认输的倔强中,海云成为自己的内核、家人的依靠。……这样的片子,会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真实,更是因为它细腻,导演和摄影师们用有温度的镜头,还原了这个社会中一位位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工作内容的NPC,让我们作为观众,可以用更加温柔的目光,去看待身边曾经没太多注意的人。”
也有网友在央视频看完影片后表示,“看了跟拍七年的纪录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非常励志,满满的正能量。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向女汉子致敬。”
还有网友在爱奇艺上看完之后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感受:“看完真的特别感慨。……片子里拍的特别真实,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励志,都是生活里的摸爬滚打的细节,看的人鼻子一酸。她的故事不光励志,更让人觉得温暖,觉得努力总有回报。”
还有女性观众表示,“这是第一部吸引我真正静下心来看完的纪录片。期间甚至还流下了眼泪,代入感太强了。虽然年龄、职业不同,但女人的人生际遇却是非常相似,所以感同身受,更能理解主人公。……纪录片聚焦了中国社会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有点有面,还有丰富饱满的生存状态,真是一部好片子。”
还有观众更是深刻地剖析了这部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时代:“镜头里的海云阿姨,让我触摸到了劳动者最真实的体温。这位在时代浪潮里反复沉浮的普通女性,不只是托起了自己和小家的温饱,更让我们读懂了一个在社会转型的断裂带上重建尊严的寓言。本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超越了底层叙事中悲情化的凝视。海云在京城的高楼间的身影,是浪潮中无数碰撞的具象化存在。面对下岗潮的冲击,她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开辟出职业女性的新范式——在雇主家展现了她提供的技能和价值,这种个体成长的微光,激起了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共鸣。她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劳动者,又彰显着中国人的勤劳、智慧的特质。时代在前进,千千万万、无数行业和层次的中国劳动者在前进。”
(五)小结:大众满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纪录片
无论是影视领域的专业点评,还是家政服务行业的感同身受,又或者是普通观众的肺腑之言,无不向我们证明着一点——即便没有华丽的视效包装,即便没有明星主持的串场,即便没有那些如诗一般的华丽的台词解说,但是,只要用心、真诚地将普通人的故事客观地讲述出来,一部纪录片就一定会绽放出璀璨的光华,受到人民的欢迎,赢得人民的满意。
正如一位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所写到的观后感所言:“好的纪录片可以以时光为尺,丈量出平凡生命的壮阔,也可以从中窥见每一个不同的观者自己。这也许正是记录的意义。”这样的评语,不但揭示出普通观众对本片创作者用心良苦的认可,也揭示出这样一部作品是一部令人民满意的佳作。
结语
任何时代,能够流传于世的作品通常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跨越时空的普遍性,能够广为流传的作品往往都能够跨越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触及广泛的人群;其次是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这些作品通常都会探讨人类共通的主题,如爱情、家庭、社会变迁等,从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再次则是艺术和文学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和文学价值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成就。
而纪录片《海云阿姨》则恰好符合了以上特点。
从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上而言,该片尽管拍摄的是“阿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其链接的社会人群却是多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和家政服务行业有了越发紧密的联系,而本片所联结和触达的人群也随之更为广泛。
从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来看,本片看似讲述的仅仅是当今社会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却在她们的从业和生活经历中,折射出时代前行的律动,映射出中国社会在近几十年间的快速发展,应和着时代变迁历程中的脉动。正如本片英文版翻译袁悦所言“《海云阿姨》没有宏大叙事,却比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史更让我热泪盈眶。我看到了社会变化中的挣扎、成长,职业规则的重组和精神世界的重构,看到了一幅幅阿姨们生动的肖像”。
再从艺术和文学价值角度而言,作为一部纪录片,《海云阿姨》真实客观地记录着海云的工作生活,也冷静理性地呈现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近乎白描式的长期观察与跟踪拍摄中,让“真实”这一纪录片的本质核心与纪实美学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此外,结合前文所述相关数据与各方反馈点评来看,本片不但成功地收获了专业人士的诸多好评,同时也获得了普罗大众的广泛赞誉,而这一点恰恰应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艺创作主旋律。因此,纪录片《海云阿姨》无疑是一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本质的纪录片佳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