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日的上海外滩,一场特殊的追思会正在举办。黑白照片里的银发老人目光如炬,前来吊唁的商界大佬、山区教师、国际品牌代表在寒风中排成长龙。这位让政商文教三界集体致敬的,正是中国第一代女创业者佘爱珍。
01
弄堂姑娘的"叛逆"人生
1927年,佘爱珍(原名张爱珍)出生在余杭的稻田边。当同龄女孩还在学绣花时,8岁的她已能帮父亲核算卖粮账目。"打算盘的声音比蝉鸣还好听",她在回忆录里写道。
1951年从杭州女子学院毕业时,这个会英法双语、熟读《国富论》的姑娘做出惊人之举——拒绝家里安排的婚事,带着缝纫机独闯上海滩。
在贸易公司当文员的日子里,她发现欧美客户对东方刺绣的痴迷,连续三个月熬夜制作样品册,最终为公司拿下首笔外汇订单。
"那年圣诞,我用奖金买了全公司第一台电风扇。"她在自传中回忆道。这个细节暴露出早期中国外贸的艰辛:当时外滩办公楼里,白领们还在用蒲扇对抗酷暑。
02
斯达帝国的"丝绸革新"
1968年,41岁的佘爱珍抵押祖宅创办"上海斯达"。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她创造出"代工+设计"的商业模式:白天给国营厂代工,深夜带着设计师研发新花色。曾有位法国客商指着她的旗袍说:"我要把这种青花瓷纹样印在丝绸上!"
这个偶然的灵感,让她在1983年巴黎时装周一战成名。当模特们身着青花瓷纹真丝礼服登场时,《费加罗报》惊叹:"东方美学正在解构西方时尚!" 随后的十年间,斯达集团建成从养蚕基地到高端卖场的全产业链,把每米丝绸的利润从0.3美元提升到30美元。
03
铁腕之下的柔软心肠
1992年的董事会上,65岁的佘爱珍力排众议:"我们要把利润的一小部分拿来做慈善。" 当时反对声如潮:"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 她拍案而起:"没有山区妇女养蚕缫丝,哪来我们的真丝帝国?"
"上海斯达扶贫基金会"成立当天,她带着高管团队深入大凉山。当看到辍学女孩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时,这位商场铁娘子当场落泪。
基金会首期就资助了3000名女童,后来更开创"妈妈工坊"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小型加工点,让妇女既能务工又能顾家。
04
永不退休的"90后"
93岁高龄时,佘爱珍仍保持着惊人活力。每天清晨五点,她准时审阅全球分公司简报;午休后要听基金会汇报;睡前必读《经济学人》。秘书曾悄悄拍下她挂盐水批文件的照片,这张"病床办公照"至今在商界流传。
2020年临终前,她把毕生收藏的127件丝绸文物捐给博物馆,个人财产大部分注入慈善基金。追悼会上,一位受助女孩的悼词令人动容:"您教会我们,丝绸不仅是商品,更是中国女人的骨气。"
作品声明: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些情节可能包含虚构情节,如果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删除,感谢大家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