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在重庆高新区走马镇关武庙社区一棵百年黄桷树虬曲的枝桠已镀上金边。那些蜷缩了整个寒冬的芽苞,此刻在清风里悄然舒展。浅绛色的萼片层层剥落,露出内里翡翠般的嫩叶。
古树苍劲的枝干旁,"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招牌在风中轻晃。这里原是镇政府旧址,如今翻修的砖墙上挂着"民情码";就连树根周围新砌的透气砖,都精心设计了祥云纹样,与老建筑浑然一体。也就是这里,催生了社区"三色三事六议"工作法——红色先锋议大事、绿色通道解难事、蓝色网格管琐事,让百年古树下的方寸之地,“长”出了民生幸福花。
资产盘活:“沉睡资产”变“民心坐标”
4月25日,记者走进走马镇关武庙社区的“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时,正好碰到走马镇人大代表倾听选民(群众)建议。居民们围坐在黄桷树下的竹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将生活中的烦心事、期盼事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那条小路,只有上半段装了护栏,还有一段还没装护栏。虽然走的人少,怕还是要不得哦,万一掉下去了啷个得了。”
“灯塔村4社、9社之间有差不多30米路坏了,希望早点修起。”
一院,一树,一碗清茶,一群人,这一方天地间,正上演着党建引领下盘活资产、回馈民生的新故事。
▲走马镇人大代表在黄桷树下倾听选民(群众)建议。余淮生 摄
人大代表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诉求。其中,关武庙社区书记张小航一边不时点头回应:“大家放心,今天我们收集了7条意见,我们都会一一梳理,尽快落实。”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地移动着,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此时,院中这棵百年黄桷树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旁边,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倾听着百姓的心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映照在人们脸上,满是期待。
▲“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群众正讨论问题。余淮生 摄
时间倒回6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走马镇老剧院和镇政府,随着时代变迁,自2001年被停用之后,萧瑟破败便取代了之前的欢声笑语。70多岁的周定容是土生土长的走马人,她至今记得童年时戏班子在剧院唱川剧的热闹场面。“后来政府搬走了,这里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老人说。
转机出现在2024年。走马镇党委将老剧院修缮纳入民生实事清单。通过“三级联动”机制——镇党委统筹协调、社区党支部摸排需求、党员先锋队实地勘测,最终争取到专项资金进行改造升级。
党员挨家挨户走访收集意见,最终确定“修缮+活化”方案: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增设文化展示区、便民服务站,并依托黄桷树打造开放式议事空间。
▲黄桷树下不仅能议事,还是居民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雷键 摄
“申请到资金,怎么花在刀刃上?”张小航的笔记本里夹着泛黄的规划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居民建议:“树根周围要留透气孔”“戏台要能演川剧”。最终,修缮工程既修复了百年建筑,又嵌入了现代功能——一楼设养老日间照顾区,二楼建居民会客厅,庭院中央的黄桷树下,摆上桌椅变成了开放式的议事厅。“怎样让资金接受群众监督,靶向护航清风之路”社区全面推进阳光居务,以规范“小微权力”运行为切入点,公开三级监督举报电话,设立廉情举报信箱,建立清廉驿站,通过“群众点单、黄桷议事厅接单、大家解单”方式,构筑监督预防“廉”防线。
如今,这座承载记忆的老建筑焕发新生。周定容常坐在新装的仿古木椅上,望着满树鹅黄的新叶感慨:“这被‘遗忘’的老树根还在,心就不怕冷。”
根系连万家:“独角戏”变“大合唱”
被盘活的“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凝聚党群力量、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张书记,谢谢你哦,这个停车场现在用起还是多方便的。”人大接待活动刚刚结束,今年50岁的走马镇关武庙居民罗治钦就迎面走了进来。
“罗孃孃,莫这么说,要不是大家群策群力,这个事可能还不能解决得这么好。”张小航说。
▲“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群众正讨论问题。雷键 摄
半年前,罗治钦来到社区反映古镇停车困难的问题,希望能够在古镇附近增设停车位。要知道,在古镇老街里不光有小学还有中学,不少家长苦于无处停车,只能将车停在很远的地方。再者,随着古驿道的翻红,慕名来走马镇的游客越来越多,高峰时,停车更是难上加难。
关武庙社区书记张小航在黄桷树下召开居民大会,收集群众意见。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平等地交流与倾听。
黄桷议事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它让“独角戏”变为“大合唱”,让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心连心、手牵手,共同奏响幸福生活的乐章。一言一语间,议事厅成为居民表达诉求的窗口,让社区党组织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确定增设停车位的位置,到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在讨论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声音相互碰撞,有商户担心车位影响生意,有老人提议保留晒太阳的石凳,还有居民建议增设充电桩。这些意见并非阻碍,而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宝贵资源,还是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的有力抓手。
▲走马镇增设停车位。雷键 摄
社区党组织充分考量各方需求,最终确定在社区办公室周围及上场口增设55个便民停车位,既满足了停车需求,又兼顾了其他群体的利益。
不到5个月里,60余条意见在“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碰撞。走马镇关武庙社区以黄桷议事厅为依托,推动党建领航,夯实廉政根基,强化廉政故事队伍建设,制定社区干部履职规范,构建“5 + X”协商成员机制,推行“三色三事六议”工作法。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介入重大事项,保障群众监督权,这一系列举措,让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党员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群一心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清廉村居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张小航书记有信心答应居民办好停车难题,正是源于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这棵百年黄桷树下,也成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地方。雷键 摄
同时,社区坚持“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有疑必解”,依托“141”基层治智平台,迭代升级“网上走•马上办”党建便民服务小程序,推行“一码两到三服务”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新格局。此外,走马镇关武庙社区还坚持“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有疑必解”,推行“一码两到三服务”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新格局。
▲“渝里乡商·黄桷议事厅”群众正讨论问题。余淮生 摄
暮色中的百年黄桷树镀上金边,树下市级非遗传承人刘伦将新时代的走马故事讲得精彩。居民们端着盖碗茶,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为啥子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刘伦问完,呷了一口清茶,接着认真地说,“就是我们身边这些看得见的服务、摸得着的便利。”
“以前觉得‘现代化’是大城市的专利,现在连停车都智能了,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为大’。”居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真谛——它不在遥远的蓝图里,而在身边的停车场里,在扫码就能提交诉求的“民情码”里。
▲俯瞰走马古镇。雷键 摄
从老茶馆的评书声到议事厅的协商声,从黄桷树下的廉政课堂到智慧停车场的电子屏,刘伦口中的“民生答卷”正化作古镇街巷间的生动实践。“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而走马镇的探索,正是将宏大叙事融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微观变革。
古树新芽随风轻摇,仿佛在回应这些朴实的心声。当党建的根系与民生的枝叶相触,当廉政的清风与古镇的烟火交融,走马镇的故事仍在续写——每一片新叶都是承诺,每一圈年轮上,都正悄然生长着新时代的民生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