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0年10月,罗布泊科考队长彭加木失踪4个月后,香港一家报纸报道了彭加木出现在美国的消息。
这家报刊将彭加木的失踪定义为“逃亡”,整个经过包括目击者讲得十分详细,引起了当时许多媒体甚至是官方的关注。
彭加木的失踪奇案究竟是不是“逃亡”?罗布泊深处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离奇失踪的科考队长
彭加木原是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
“一五”计划期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第一次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力,随即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科学探索的风潮。
国家也相当重视科学研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研究院的食堂伙食,总是比其他工厂好稍好一些。
而彭加木却有些让人意外,在几乎所有研究员都积极争取前往苏联学习的名额时,他却向领导申请,只身到新疆大漠中进行考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新疆作为我国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看似贫瘠的土壤下其实埋藏着许多矿产资源。
可当时人们对新疆地质条件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彭加木之所以选择这个“冷门”项目,是因为当时的他已经确诊恶性肿瘤,生命的沙漏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自感时日无多的彭加木下决心,要用自己剩余的时光为祖国收集到更多宝贵的科考资料。
在被确认失踪之前,彭加木曾前后三次组织科考队前往罗布泊,利用简陋的测量器具,为研究所带回了很多珍贵的矿物标本。
而1979年的那次考察,彭加木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前期的科考那么简单了。
因为对罗布泊的好奇,很多外国学者都争相过去科考、拍摄纪录片,这让彭加木十分不满。
彭加木不想让后世对罗布泊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些外国学者留下的资料,他想让罗布泊留下更多中国科考队的痕迹,哪怕是自己病发死在罗布泊,也权当为这里多加一点有机质了。
怀揣着这样视死如归的决心,1980年5月,彭加木再次踏上前往罗布泊的征程。经过近1个月的跋涉,彭加木等人终于穿越了罗布泊湖,成为了首次穿越罗布泊的中国队伍。
原本他们计划是在7月3日才结束科考,但眼看这次穿越之旅这么顺利,彭加木就提议继续从东线北上绕一个大圈,以便能收集到更多宝贵的资料。
然而,事态的严峻程度却远超彭加木的预料。
从米兰出发后,原本平和的天气就开始出现沙尘暴的迹象,并且愈演愈烈。原本每天可以走80到100公里的科考队,实际上却只能走40多公里。
由于一路上全是顺风,吉普车的水箱散不了热,没开一会儿水就烧开了,他们就只能停车打开车前盖散热,等温度降下来了以后再继续走。这么循环往复几次,一行人携带的饮用水就不够了。
6月17日上午,科考队手中的资源基本告罄,眼看队员们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陷入困境,彭加木内心自责不已。
在留下了“我去东边找水井”的字条后,彭加木就凭借自己印象里水井的方位去寻找水源,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科考队员脱困后,第一时间找到了附近的军区寻求帮助。在部队的协助下,几千人通过陆空双线拉网式搜寻,就差把沙丘给翻过来,却始终没能找到彭加木的一丝踪迹。
“逃亡”传言
其实关于彭加木失踪的“谜团”,在他被追认为烈士的那一刻就已经画上了句号。
根据参与搜寻的彭加木塑像发起人之一、著名作家叶永烈回忆称,彭加木去找水的那个位置的确有水井,只不过早就已经干了。
除了几片糖纸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证明彭加木来过的痕迹。
而这些糖纸在场众人都认识,这是彭加木的小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会在集市买上一些糖果,用来在休息时分给身边的人。在那个年代,分糖果和分香烟一样,都是一种特别的“请客”方式。
并且他们从飞机上的高空视角往下看,科考队被困的前方几乎什么都没有,哪怕再怎么寻找,也是找不到任何水井的。
因此在1980年香港某报刊报道出彭加木“逃亡”的消息后,任凭对方写得多详细,但始终都是有漏洞的。
就比如对方说彭加木出现在华盛顿的咖啡馆里,还被他30年前的“老友”周光磊目睹了。
可他们在证据里只能拿出周光磊的信件,连两人见面时的照片都提供不了,又谈什么30年交情的老友。
甚至在彭加木妻子夏叔芳被新华社采访时,也说自己从没听说过周光磊这个人。对方明面上说自己是彭加木的老朋友,结果在信件里都把朋友妻子的名字写错了,“书芳”写成了“淑芳”。
新华社记者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调查,最终得出所谓“彭加木逃亡”的新闻只是那家报刊编造出来吸引眼球的谣言。
直到现在,彭加木失踪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可人们还是不死心,认为必须找到他的遗体,才能揭开他失踪的谜团。
毕竟从感情上来说,像彭加木这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的精神,为了科学研究而舍生的这种科研态度,不管过去多久也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后人坚持寻找彭加木失踪的真相,不仅是为了堵住那些胡说八道的谣言,更是给这位前驱者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