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夜深人静之际,分明房间里仅有自己一人,却隐约听到有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又或是在疲惫不堪之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黑影一闪而过,可定睛细瞧,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实际上,这些所谓的 “错觉” 并非超自然的现象,而是大脑在自行 “导演” 与 “演出” 的结果。
幻觉:大脑的“失控代码”
你以为自己看到、听到的必然是现实?错了。幻觉的本质,是大脑在缺乏外界刺激之际,擅自进行 “空白填补” 的产物。研究表明,即便是健康之人,在极度疲劳、承受巨大压力或者感官被剥夺之时(例如长时间置身于黑暗房间之中),大脑也会由于 “信息匮乏” 而主动 “虚构” 画面与声音。
案例直击:北京安定医院的王建勤医生曾接诊一位独居老人,她坚信邻居每天半夜敲墙咒骂自己。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老人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大脑竟将水管热胀冷缩所发出的声音 “解读” 为恶意的攻击。这种现象被称作 “感官代偿幻觉”,即大脑借助虚构的故事来慰藉内心的焦虑。
多巴胺:幻觉的“幕后推手”
2021年一项颠覆性实验揭示了幻觉的神经机制:科学家通过光遗传技术激活小鼠纹状体的多巴胺神经元,成功让它们“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多巴胺是快乐激素,也是“现实滤镜”的调节器。当它的浓度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时(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情况),大脑便会错误地将内部杂讯认作真实信号,引发幻听、幻视等现象。有一个违反常识的发现:致幻药物(如 LSD)的作用原理竟然是 “劫持” 血清素受体,致使大脑把所有的感官信号混合成一种 “大杂烩”—— 你或许会 “看” 到音乐的色彩,或者 “尝” 到文字的味道。
幻觉的“双刃剑”:从疾病到创造力
幻觉在艺术家梵高所描绘的那星空漩涡之中,以及作家爱伦・坡笔下的哥特式幻想里,都被视作与轻度幻觉体验存在关联。心理学家经研究发觉,适度的幻觉犹如大脑突破常规思维的 “快捷键”,然而,一旦其处于失控状态,便会沦为精神疾病滋生的温床。
网友热议:
@追风筝的人:考研压力最大的时候,我总感觉手机在震动,掏出来却什么都没有。原来这是大脑在“过度预警”!
@科学喵:难怪天才和疯子一线之隔——幻觉是突破认知的钥匙,也可能是囚禁心智的牢笼。
科学未解之谜:我们如何区分现实与虚幻?
大脑每秒大约要处理 1100 万比特的信息,然而能够被意识所捕捉到的仅仅只有 40 比特。这就表明,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不过是大脑经过 “剪辑” 之后的精简版本。研究人员直至今日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为何有些人能够察觉到自己正处于幻觉之中(例如清醒梦),而另外一些人却对幻觉深信不疑呢?
斯坦福大学团队正尝试用脑机接口“解码”幻觉信号,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像删除电脑文件一样清除病态幻觉,同时保留创造力的火花。
互动时间:你是否经历过无法解释的“错觉时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许科学家能从你的经历中找到破解幻觉之谜的新线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