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马拉松」令人泄气?
- 机器人也需要「安全气囊」?
- 激光雷达能为机器人数据难题做些什么?……
当智驾和机器人领域中的所有从业者都在争分夺秒的时候,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有的问题却几乎已经尘埃落定。
4月21日,禾赛发布了发布了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系列,并发布了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ETX车规级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和FTX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与此同时,禾赛科技CEO李一帆也谈论了大量关于机器人和行业发展的看法。在他看来,若想提高毛利,必须要做两件事——非车载业务,以及海外拓展。
在现场,他与禾赛机器人感知业务VP——刘兴伟一起,对机器人领域的现象、关键技术,以及增量空间进行了梳理,并对激光雷达市场作出了「三大预测」。
机器人的想象空间
“我也围观了机器人马拉松,但若以此推断‘机器人能力不行’,未免有点儿不公平。”李一帆对RoboX说道。
他认为,这是第一次举办此类赛事,多少会有些混乱,但不代表是能力不行。毕竟这些机器人,不是为跑马设计的,所以它们的热管理、耐久性都没那么强,也不是一个成熟体系。
“我可以大胆预测,第二年再跑马拉松,体验就会好很多。”
李一帆看好机器人,不光在于机器人的能力,也在于其适用场景,以及市场增量的想象空间。因为他觉得,“你不可能同时开两辆汽车,但是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
所以,尽管他现在还难以预测哪条机器人赛道会最火,但已可确定激光雷达在机器人身上的收入规模,一定会明显高于汽车。
刘兴伟在现场公布了一组数字——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到了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数量会达到500万台。如果这些使用激光雷达的机器人再×2000块钱,那就是100亿的市场规模。
之所以禾赛对于这一前景感到兴奋,是因为「3D激光雷达就是机器人移动的最佳的传感器」,也会是大多数机器人无法绕开的硬件。
机器人移动的「最佳传感器」
刘兴伟表示,激光雷达对于机器人的意义,和汽车一样,都是类似于「安全气囊」。
首先,在移动层面,由于存在「白名单问题」,摄像头可识别的物体有限。再加上在很多建筑中,GPS都是无法定位的,此时3D激光雷达的优势即可显现。
其次,如果使用2D激光雷达,只能扫出单一的平面,上下方都扫不到,无法识别地面坑洼等情况,而3D激光雷达则有着更大的覆盖面,能适应更复杂的地形和环境。
而且,部分机器人对于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这意味着3D激光雷达会是不可或缺的传感器。
刘兴伟举了个例子——无人农机非常强调可靠性,因为农机如果在收割作物的关键时期坏了,损失的可能是一年的收入。
有一家知名的农用机械公司高层,曾惊讶于禾赛产品的可靠性:“我们会对每个传感器进行严苛的测试,直到传感器停止工作,来检测其极限寿命。让我们惊讶的是,禾赛的激光雷达直到测试结束还能依旧工作。”
在此背景下,禾赛2024年在机器人领域的交付量达到第一名,出货量大于第二、第三名的总和。预计今年的出货量,更是会超过20万台,超过其历史上机器人交付量的总和!
在发布会现场,禾赛还宣布与追觅生态链的庭院品牌——可庭科技达成合作:未来一年内,禾赛将为可庭科技提供30万颗JT系列激光雷达,赋能追觅割草机器人。
但是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随着行业发展突然「水涨船高」,而是源自多年的研发积累的Knowhow,以及规模化验证。
刘兴伟介绍称,激光雷达的技术难度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它所用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其实和汽车上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可见要把这么多的元器件放在那么小的体积里,还要大幅提升点频,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而正是基于禾赛「光机电软固」的系统继承能力,以及车规级能力的验证和下放,才会使禾赛在更强调精准度、可靠性和性价比的机器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和ADAS这边复用了大量的自研芯片,包括发射芯片、光电器件等等,同时也有自建产线的能力,开发和生产可以高速协调,并行在一起,这其实也是能力的体现。”
助力突围「数据困局」
数据匮乏,方法欠缺,是目前机器人行业的一大痛点,也是产学研花费了大量精力攻克,却进度缓慢的难题。
经过不断地走访客户,刘兴伟也发现操作型机器人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利用摇操收集数据,成本难以承受;而如果利用仿真数据,目前虚拟场景生成的物质还非常假,更重要的是仿真物体缺乏物理属性,难以互动。
因此,禾赛希望借用激光雷达来探索一条新的数据路径——他们宣布将于群核科技合作,利用禾赛XT及JT系列激光雷达采集训练场景数据,融入群核的空间理解模型SpatialLM、空间智能解决方案SpatialVerse。
据了解,群核的空间智能解决方案SpatialVerse通过模仿真实世界的物理特性和空间关系,可为识别出来的物体赋予物理属性,可增强具身智能、AIGC,以及AR/VR系统的认知和交互能力。
采用激光雷达,能解决传统视觉方案的短板,让3D空间里的物体看上去更加真实。
“而且,当这些场景数据使用禾赛的传感器采集,并在最终部署时延用禾赛传感器时,其数据结构是一致的,数据的特征也是一致的,例如反射率和一些细节,都符合我们传感器本身的特征,部署起来也很方便。”
对行业的「三大预测」
在会后的对话环节中,李一帆提出了对行业的三大预测:
1、激光雷达成为标配;
2、安全不选第二名
3、只有出海才能挣钱
第一点预测很好理解,这一中心思想也贯穿了本次禾赛科技日;而“安全不选第二名”的原因是第一名与后方选手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选择第一名除了可以用上经过大量验证的产品,也有助于宣传和销量。
李一帆聊得最多的,还是出海的话题——
2024年,李一帆的飞行纪录,达到了全上海第6名。
这是因为,相对于几乎惨烈的国内竞争环境来说,海外市场的拓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在中国卷出的是能力,并没有卷出利润。要想提高毛利,禾赛本质上要做两件事:1、做海外市场;2、做非车载业务。
“中国的供应链能力、质量体系能力、成本能力、研发迭代能力都很强,但这些能力加起来,在中国都没挣到钱。而在海外,我们会发现客户的期待不是一个量级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像中国乒乓球队,在国内互相打来打去头破血流,感觉活得都很痛苦,但去海外竞争的时候,会发现对方确实差了我们非常大一截,甚至感觉不是一个物种。在这里,能力变现是更可行的,会也会更难。”
在历史上,中国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变成「独供」非常少见的。由于对可靠度存在质疑,海外市场天然不优先选中国供应商,也没有太多交叉验证的机会。不过,由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飞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海外车厂发现没有更好的选择。
可即便如此,拓展海外市场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他以一家从2018年就开始合作的车企举例,表示这种合作不是「跑去欧洲开几次会」就能达成的,而是要常年一直有团队随同做项目。
“想拿下这样的顶级客户,质量体系就必须达到他们的要求,这需要做大量的提升,才能做到那个水平……在中国交付最多是保供的问题,全球化之后还需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政治因素,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
不过,当拿下第一个客户后,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禾赛从几十万的小作坊变成一个能够大量产、能够产低成本的激光雷达的公司,这是国际业务的意义。“
今年,禾赛在海外也有一些好消息——他们和一家欧洲的头部主机厂签订了面向下一个十年的交付项目,而且和海外的多家具身智能公司也展开了合作。
在过去,虽然禾赛与福特、通用、奥迪也有合作项目,但还是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而现在,禾赛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和海外竞争,这样才有机会去做「中国乒乓球队」。
李一帆在美国读博期间,其实做的是「机器人行走控制」的纯软件科研方向,可如今却创办了禾赛这家硬件公司。
“我们坚持特别‘硬’的原因是,我觉得在所有的行业中,如果‘硬’的东西还没做好,你是‘软’不起来的。”他认为,就像特斯拉和苹果,也都是先有了足够好的硬件,才能做好软件。
“宇树已经是行业的翘楚了,但我相信王兴兴也会觉得,还有不少硬件存在上升空间。”李一帆表示,这一波新生代机器人的创业者,其实更多的贡献是在硬件上实现了质变,这才能让后续的大脑发展不会停留在空中楼阁。
基于这种理念,禾赛坚持只做「擅长做的东西」,专注于激光雷达硬件。“不管是点云感知软件,还是打造机器人,我们都没有独特的积累,所以还是要保持敬畏,专心把激光雷达做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