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中,AI 技术以其强大的能力与无限的潜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便利。从智能助手贴心的日常陪伴,到医疗领域精准的疾病诊断;从交通系统高效的智能调度,到艺术创作中别出心裁的灵感激发,AI 确实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精灵,引领着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慧与便捷的未来。但是当这一先进技术落入心怀不轨之人手中,便可能沦为不正当牟利的工具,撕开人性丑恶的一角。
近期,出现了利用 AI 技术恶意欺诈商家的现象。
事实上,这并非 AI 滥用的个例。在网络世界的暗角,AI 伪造的虚假身份信息在黑色产业链中流转,用于电信诈骗、网络钓鱼等违法活动;深度伪造的视频与音频,被用于恶意造谣、抹黑他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与个人生活;还有不法分子利用 AI 算法漏洞,进行数据窃取与隐私侵犯,让大众在数字时代的安全感岌岌可危。
面对 AI 滥用的严峻形势,国家层面的立法规范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算法机制机理审核、信息内容管理等管理制度。这一规定从源头上规范了深度合成技术的使用,要求服务提供者加强管理,防止技术被滥用。同时,《网络安全法》也为打击利用 AI 实施的网络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对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使得对 AI 相关犯罪的打击有法可依。
然而,仅有法律的威慑还不够,技术上的预防措施同样不可或缺。在算法层面,开发更先进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通过不断优化算法,使其具备对 AI 生成内容的精准识别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图像、视频、音频等是否经过 AI 伪造或篡改。例如,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在 AI 生成内容中嵌入不可见的标识,便于后续追踪和检测;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为原始数据建立可信的存储与追溯机制,一旦发现可疑内容,能够迅速溯源,确定其真实性。
此外,建立 AI 安全监测平台也是有效手段。该平台可实时监控 AI 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收集并分析各类异常行为数据。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 AI 滥用迹象,如异常的图像生成请求、频繁的虚假信息传播等,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采取阻断措施,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同时,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开展安全可控的 AI 技术研究,在开发 AI 应用时,就将安全防护机制融入其中,从源头上降低被滥用的风险。
AI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承载着推动人类进步的希望,也面临着被滥用的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 AI 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但更不能对其滥用行为坐视不管。通过完善的立法与先进的技术预防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 AI 滥用的不良之风,让 AI 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闪耀智慧光芒,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而不是成为人性丑恶面肆意横行的帮凶。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