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观止——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大梦观止”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有温度、有意思的内容。
内卷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反励志”
作者:大梦君
编辑:大梦君
中国人为什么总爱在文学里寻找“苦尽甘来”?
畅销书架上堆满的,往往是这样的故事:
主角被命运踩进泥潭,却能在结尾抓住一丝微光,或是留下某种象征性的“精神遗产”,仿佛苦难必须兑换成意义才算值得。
这种逻辑像极了我们的生活——考学、工作、婚育,每一步都要求“必须有用”,否则就是浪费。
孙仲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说,中国人的悲剧里总少不了一个“弱者的眼泪”,而西方悲剧却歌颂人格完整性与命运的对抗。
这话虽扎心,但细想,我们的文学市场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被热捧的“逆袭爽文”,不过是把人生困境包装成鸡汤,用“结局必有补偿”的逻辑,安抚焦虑的读者。
可真正的勇气,难道不是看清生活的无解后,依然选择直面吗?
余华写《活着》,主角福贵一生失去所有亲人,最后只剩一头老牛相伴。
他没有逆天改命,没有升华成“精神符号”,只是活着——不为任何意义,只为活着本身。
这种近乎冷酷的真实,反而让千万读者震撼。
而去年杀出的一匹文学黑马——毕啸南的《一生何求》,同样撕开了“意义绑架”的假面。
01
不靠奇迹,不卖惨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拒绝一切“戏剧性施舍”。四代人的百年家族史里,没有金手指,没有绝处逢生:
晚清秀才毕富海为守护气节家破人亡,临终前只说“人得有个高尚的死法”;
第二代,恋人毕文荣与胡蕙心,在政治运动中殉情,至死未等来时代的道歉;
第四代,意夫投河自尽,连遗书都只写“累了,走不动了”。
这些角色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面对失业、疾病、情感破裂时,手里既没有逆袭的筹码,头顶也没有主角光环。
但作者偏偏要问:若结局注定破碎,过程是否就毫无价值?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人活着的尊严,恰恰在于拒绝用“意义”粉饰苦难。
那些深夜的挣扎、无解的追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
02
撕掉“励志”标签:在泥泞中走出自己的路
有人说这本书“太致郁”,但真正的力量正藏在这种“不和解”里。
毕啸南笔下的人物从不歌颂苦难,也不期待救赎。
秋杨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旁人嘲笑她“逞强”,她却冷笑:“我逞的不是强,是命”;
意夫投河前最后一刻,想的不是“下辈子会更好”,而是“这辈子我尽力了”。
这些角色像野草,被风雨压弯,却始终以自己的姿态生长。
这与余华的“活着哲学”一脉相承:人生不必靠奇迹证明价值,低头向前已是壮举。
当畅销文学忙着给读者灌鸡汤时,《一生何求》选择撕开伤疤,让我们看清——所谓“平凡”,
不是无能,而是明知风险仍在迈步;
所谓“悲剧”,不是弱者的眼泪,而是完整人格对命运的撞击。
03
内卷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反励志”
在这个人人高喊“躺平”却暗自较劲的时代,太多人活成了“意义囚徒”:
考编必须上岸,结婚必须圆满,连看本书都要摘抄金句“提升认知”。
但《一生何求》像一盆冷水,泼醒我们:
若一生追问意义却从未活出本色,才是最大的浪费。
就像封面上那棵野桃树的隐喻——它被砍伐、被忽视,却从未停止生长。
这或许就是毕啸南想说的:
人的高贵,不在于征服命运,而在于以完整的自己,走完一场不问结局的征程。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大梦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